如果你抱持著觀看歐洲電影或是藝術電影那樣視覺感知的觀影期待

那麼很抱歉,這部片可能要破壞你的想像了

 

除了本片呈現的有序,跋,分章節等這樣的刻意非好萊塢的敘事風格外

不得不說以歐洲近年來所製作的片來說

他竟無需透過轉譯或是文化背景理解,真切的描繪出我們生活中的樣子

那種30卻不而立,

也許是觀影的當下正處於這個年紀

對於電影中所提及的那種被直接描述的感覺更是明顯

很久沒有被那種「對!就是在講我的狀態」的感受

 

三十歲的我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應該要做好準備嗎?

應該要邁入婚姻嗎?

應該要有孩子嗎?

應該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嗎?

 

女主角茱莉的生活體現了在這個年代的當下我們的感受以及確實面對到的問題

脫離出社會的那份衝動與賀爾蒙作祟,所謂的浪漫多情或是奮發熱血

三十歲的我們多了分社會歷練與情感羈絆

但我們始終覺得我們不適合什麼,始終沒有對這個個社會真正妥協過

體現在女主角生命中,便是那份對於自己狀態的「不滿意」

那種後文青世代及後青春期是的反思有時比單就青春期式的更加強烈

因為有無限可能,或者我們被教育成無限可能

所以我們一直不清楚自己適合的是什麼

(又誰能定義我們自己到底適合什麼)

那種「好像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行」,「表現出不一樣的自己」卻又某程度「洞悉這個世界並且嘲笑這個世界」以及「緬懷青春」

不正是我們這個世代、年紀正經歷的風暴嗎?

女主角的男人艾克索多次點破了他的命題: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茱莉自己也知道這個狀況,但知道了有如何?

這個世界有允許她好好的試一試再重新出發嗎?

這個世界有等她嗎?

這個世界有給她再一次的機會嗎?

之所以爛,是因為迷惘,之所以迷惘,是因為太清楚,而因為太清楚,所以什麼都不知道,

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我們在生活中或許也是如此

不想要那份工作,因為不想要被綁著而失去大半歲月

總是不想要被定義或束縛,卻在看到他人定義的別人時羨慕他人有所謂的「靈魂」或是「格調」,「風格」(就像茱莉最後對於新男友艾文後期的那種憤怒同時對舊男友艾克索的那份認同感)

想成為那種自由的人,卻提不起自由的本事

不想被愛情或婚姻束縛,卻同時迷惘將來的自己要做什麼

在愛情中總是享受著當下,卻沒有辦法完整的接受對方的全部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想法

電影成功的地方也在此

導演真切地透過女主角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勾勒出我們內心的聲音

而且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身為導演的奧斯陸三部曲最終章

這是成長的最後一個章節

但導演很明顯的不想要總結這樣的一個成長的故事

他在最終章中呈現大夥兒更多的迷惘和困頓

所謂的成長不會剪去煩惱或顯得安定

而是有更多的「不想要」以及「不知道」

看完電影,除了被同理,更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被抒發感

茱莉說出了我的心聲,更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女權主義也好,自由主義也好,愛情觀也好

對於三十歲的我們而言,

都只是形而上的藉口或是議題

更深入的是赤裸的,我們所不知道的,無力無語的自己

並且看完電影

會很自豪的告訴自己

至少世界上還有很多個茱莉跟我們一樣

有這樣的煩惱,並且勇敢地成為別人口中所謂的爛人

這樣就夠了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艾方索導演根據自己在童年的經驗

以黑白片的方式改拍成電影

全部片沒有過多的人物設定、匪夷所思的情節花俏繁雜的鏡位後製

比起電影,更像是導演安排我們運用旁觀者的中遠視角

去細膩品嚐克蕾兒在索妃亞一家人中擔任傭人的一刻片段記憶

 

我們從片中看到索妃雅與克蕾兒中間微妙的關係

克蕾兒的身份是安東尼奧和索妃雅家的女傭

很多的事情和狀態她是無法參與的

又或者更明確的說,那條界線被他們的互動狠狠地畫出來,即便從來沒有人說破

但那條線卻清晰可見

孩子們在玩樂時,克蕾兒得跟在一旁照料,甚或孩子闖禍,克蕾兒自然免不了責任

過節時索妃亞一家人開心的聚餐聊天

克蕾兒則蹲在一旁,沒有跟著一起搭起人體火車過山洞的同玩,而是選擇與親戚家的傭人默默處在一旁

天還沒亮時就得起床,溜溜家裡養的狗,清理夠大便,澆花餵食鳥兒,然後溫柔的將主人家的孩子哄醒

而這當中「破壞界線」的人自然就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們

「來嘛~克蕾兒,怎麼不一起來玩」,「咻~咻~克蕾兒你死掉了哈哈」,

孩子天真無邪的想法和回應十分精準尖銳地點出了克蕾兒在主角一家人間的問題

那句句天真的話語往往令人沉重到難以承受

隨著劇情的移轉

導演用幾近真實的敘事手法勾勒出克蕾兒與他們一家微妙的互動關係

既然是女傭,很多的事情是無法置喙,說不上嘴的

一家之主安東尼奧久久才回一次家

看著索妃亞吃吃地盼著心愛的人,回來的安東尼奧相對冷漠,好似只是回來「休息」,對這個家毫無眷戀

殊不知索妃亞為了這一天老早精心準備,並囑託女傭把家裡的一切打理好

一切只為了丈夫回來的那幾天

隨著劇情的發展

克蕾兒無意間看到了安東尼奧出軌

原來他根本不是去魁北克出差,而是外遇,找別的女人去了

這一瞬間,配上克蕾兒本身被男友始亂終棄這件事

索妃雅一家變成了一個「被他人拋棄」的家庭

這樣安排上情節也許湊巧,但卻也點出了電影想探討的「冷漠」及「遺棄」這樣的主題

沒有男女主角的哭哭鬧鬧,也沒有灑狗血或是橫生的枝節,就這樣淡淡幾幕,幾句台詞,震撼力卻極強

故事到一場暴動抗爭中,已近臨盆的克蕾兒意外被拿著槍參與暴動的男友費明指著,命運巧合的安排讓再怎麼堅強的她無力禁得起這一切

在這一切的「惡」和「不幸」當中,克蕾兒的羊水破了,本應該被祝福的新生命即將誕生,卻是在這樣充滿痛楚,殘忍和暴力的環境

出現了最需要被祝福的生命,

而當被送到醫院時,這個最後的希望也被宣告「死亡」

導演用這些生與死的元素,以小見大,對比克蕾兒的單純和堅忍,做了強烈的反差

生命的無情和抗爭的動亂殘暴不說,這樣的強烈事件堆疊的處理方式

再配上事件一連串:羊水破裂,塞在車陣無法趕到醫院,到院櫃檯所要填寫的惱人的表單、以及住院醫生原本單純的接生,到突然「聽不到寶寶的心跳聲」

轉到急診室,請主治醫生,緊急開刀,挪床,嬰兒取出,死胎,醫生急救寶寶無效,宣告死亡,醫生將寶寶放到克蕾兒的肚皮上讓她與她相處最後一面(寶寶的第一面也是最後一面),蓋上白布處理掉寶寶,

在這裡幾進真實且幾乎未剪接的方式,讓我們旁觀這一場悲劇,相較於之前家境狀況的簡筆,這裡的繁筆運用得極為震撼

壓迫的令人喘不過氣來

克蕾兒在嬰兒早夭後的那番憔悴也著實令人心碎

更難受的是這些痛楚她得要獨自承受,沒有人可以分擔,甚至說不出口

「克蕾兒變成啞巴了,克蕾兒不會說話了」孩童天真的回應道盡了無窮的辛酸和悲傷

索妃亞當然知道克蕾兒發生的事情,安排帶孩子們出去玩,另外也邀請克蕾兒,同時跟孩子強調這是她的「放假」

在這趟旅程中意外的療癒了克蕾兒,

在孩子至海邊溺水之時,克蕾兒不顧自己不會游泳這件事,衝下海中將主人的孩子救回來

情緒激動崩潰的當下也終於將失去嬰兒的痛楚說了出來

索妃雅更是藉由這趟旅行,勇敢面對丈夫出軌,外遇,即將離婚的事情(她選擇在這趟旅途中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件事情

同時給丈夫有時間收拾自己在家裡的物品)

我們在這裡也看到了身為女人的堅強

即便角色不同,立場和地位不同,但那個在救起索妃雅孩子的克蕾兒和索妃雅,在那當下

都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面對生命的難,面對失去,面對被拋下和失落的,她們找回了生命的勇氣,至少接受了身邊的一切,

坦然的面對明天

 

在本片當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便是運用「對比」,這是這部片中最重要的電影語言,

可以說是貫串本片的靈魂

導演十分擅長運用鏡頭的反差對比,來製造觀影人的衝突感

在主角家送走男主人時,那台金龜車筆直地航向前方道路,二分法的鏡頭,同時卻迎來了一群歡慶的遊行隊伍

那群隊伍說穿了也不太多人,遇到金龜車自然的分成左右兩邊

對照女主人的那種揪心以及走男主後對克蕾兒的責難

整幕一分多鐘的情境像是在辦喪事,卻只是丈夫遠行(且遊行還是那種勝利的歡慶之歌)

另一幕則是在電影院內,播放著戰爭,戰鬥機等畫面

但觀影人大多是情侶,多在電影院的後排親熱

對照大螢幕上的殘酷著實製造強烈的反差

而克蕾兒在這對著男友費明說「我好像懷孕了」

男生若有似無的說道「喔...那這是好事吧...」

然後就這樣逕自藉故「上廁所」離席,留下甫剛播放完的電影以及心中略自有底的女主角

克蕾兒一人的落寞,這時照映在大螢幕上的,是戰爭勝勝利的喜悅,這裡又做了一次對照與呼應

女主人索妃雅家中的小孩們大多天真,一起嬉鬧玩耍的卻是「槍」,「砰!」那種射擊遊戲

小孩的天真笑靨及無邪的笑聲,所玩遊戲卻是如此的殘酷,導演用小孩的遊戲來沈重的帶過外面世界的動蕩不安

聖誕節當晚,索妃雅在親戚家旁的森林大火的那一幕也著實震撼

導演竟然安排一位在聖誕大會扮醜的男子

在鏡頭前唱起聖歌來(挪威的搖籃曲)

後面的背景是大家忙著救火的畫面

這畫面像是這場大火才是「主角」,「主要的慶祝儀式」

而那扮醜的男子正為這場儀式歌頌著,或說安魂著

這場大火和著扮醜男子所唱的歌,在新年的當晚,那畫面看起來多諷刺

火象徵燒毀一切的虛偽,而森林則象徵架構起來虛偽的表象,過節也好,嬉鬧也罷

眾人晚宴的最高潮在滅火中嘎然中止,卻總也滅不掉已掀起的真相之火

好似他們的上帝在與他們開一個最大的玩笑

男子的背後時不時出現尚在喝酒的紳士及小姐,畫面極不協調(尤其在唱歌扮醜男子半身置中)

畫面上有歌劇、舞台劇的效果,多層次和極近焦的視角,強烈的對比和諷刺感油然而生

 

巨大的差距

種族差距,階級差距,性別不平等

雖然是歡樂的新年聖誕過節

卻在這一片歡笑聲中更巨大的做出了諷刺

同樣的過節卻硬生生畫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空

人類在面對這些巨大的差距卻絲毫沒有感覺,甚或只能向主角們這樣想辦法過著每一天

那種歸屬感以及「群」背後,是一連串的刻板印象、承建,那種巨大到喘不過氣來的不公

在「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中」,男主角的狀態,身世以及性傾向聚焦在本人身上

但在羅馬這部片,像這樣不公以及差別化更透過導演的敘述風格,赤裸裸地呈現在每一幕的每一個對話情節裡

那種中遠景頭的語彙製造了觀影人的上帝視角,同時也製造出疏離以及冷眼看待這一切的緊張感及巨大的壓力

令人難以忽視那種暴力下的無能以及面對不公和歧視的無力感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則是多用特寫,運用演員本身的演技和臉部的敘事風格)

兩者雖敘述方式不同,可都同樣敘述一個社會下的悲劇,而更令人感到無力的是,我們面對這樣的情境,渾然不知,又或者只能選擇適應

存在本身的不平等之中,更顯露出最真實的人性

在被男朋友費明始亂終棄的克蕾兒

千里迢到男友的運動練習場找他

結過竟換來陣陣無情的回應

「該死的傢伙!你要使敢再來找我我就把你打死!妳這個下人」

原來,在她男朋友眼中,她只不過是一個他人的傭人

更令人難過的是雖然他們同一個民族,同個社會,但巨大的歧視和階級仍存在在他們身上

克蕾兒臨盆時的那一齣戲碼令人心碎

雇主的奶奶陪著克蕾兒去挑新生嬰兒床,但隔著窗戶外竟突然然有抗議人士的暴動

新生兒挑床的喜悅對比著要人生命,抗爭的殘酷,就只隔著一道玻璃,兩個世界

而這場暴動延燒到了嬰兒床公司,鎮暴警察衝了進來,

美其名是鎮暴警察,其實根本就是穿制服的黑道

他們肆無忌憚地衝進滿是嬰兒床及準爸媽的地方,拿著槍指著他們

那種生與死的對照

而其中一個拿槍指著克蕾兒和奶奶的,竟然就是費明...

這時,克蕾兒的羊水破了,必須盡快送到醫院,

但因為外面那場暴動,使得到醫院的路大塞車

醫院也充滿著方才暴動的傷患

等到克蕾兒真的被送到醫院,已經太遲了,聽不到心跳聲...

在這一幕中,導演刻意用了拉近鏡頭寫實的角度,描繪這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巧合

外面的瘋癲世界對比嬰兒用品店的慈祥

拿著槍的費明指著克蕾兒,裡面懷著的還是他的小孩

新生兒剛出生,理應被祝福的生命卻立刻被宣告死亡

生,死,生,死,那不過是轉瞬間的事情,但對於克蕾兒和經歷這一切悲劇的人來說

卻怎麼也無法承受這分分秒秒

觀影人在此段猶如經歷人生中許多巨大的波瀾

衝突之大,對比之強烈

透過真實鏡頭讓觀眾用如此慘忍的第三視角目睹這一樁樁悲劇

索妃雅在與小孩坦承爸爸外遇,不會回來家裡的那一幕戲

則是本片另一個高峰

當中他們藉故去度假,一方面是想陪克蕾兒散心

另一方面,媽媽準備好在旅途中,一邊思索跟孩子開口

當他們幾個人坐在餐桌上,媽媽緩慢地說出爸爸不會回來時,那滿桌頓時成了全部被拋棄的人

在所住旅館的旁邊,又是導演強烈的對比風格:一對新人正在慶祝,接受眾人的祝福

而主角一家五口和克蕾兒坐在一旁,落寞地吃著「安慰人」的甜筒冰淇淋

反差和諷刺之強烈

那冰淇淋想必吃的不是滋味

在回程的最後一天,貪玩的小孩子堅持要去海灘戲水,幾個孩子卻差一點溺水,被大浪捲走

不會游泳的克蕾兒下意識奮不顧身的去救他們

好在救回來了!

在救上岸的瞬間,情緒激動的克蕾兒終於把她內心真正的話全部說了出來,那是一句句令心碎的話語:

「我不想要她!我不想要她出生...」

她哪裡不想要他的小女娃呢?

但她知道,這孩子出生會幸福嗎?她有能力給她幸福嗎?

她如何照顧她呢?她的爸爸在還沒出生前就已經不要她了

而某種程度來說,肚子了的寶寶當時那就像是一個可以寄託的希望

而這個希望隨著孩子被宣告死胎而瞬間幻滅

這樣的打擊對於克蕾兒來說實在過於沈重

又或者說,克蕾兒根本不知道怎麼面對這樣一個生命

她對於這樣的未來根本無從承受

更不知找誰討論

她那句句「我不想要她」這是她令人心碎,難以承受的痛

而壓抑許久的情感,得以宣洩

克蕾兒也找到了自己的平靜

 

本片中也不乏出現一些象徵性的描述

索妃雅明明買了新車,卻想開著「舊車」在孩子們和克蕾兒最後一次出發遊玩

某一程度也是在跟舊的生活和身份告別

克蕾兒的男友費明,練的是武術,看似正義領然的樣子,還為這番武術說了分大道理(武術拯救了他等等)

但到頭來,他還是參與了暴動,在面對手無寸鐵的人們,拿的是槍,

真正在面對恐懼和暴力時,他手中握著的不是那精神的武術棍,還是象徵暴力的槍

在克蕾兒去找費明的過程中,參與了教授費明功夫的武術老師的課

在場全部的人都無法像老師一樣,能閉著眼睛單腳抬起,做出「樹式」的瑜伽動作,除了在一旁觀看的克蕾兒以外

這邊強調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浮動晦暗的,都不如克蕾兒來的純淨

這樣明顯的小巧思安排也增添本片不少得趣味,

透過影片中,導演直截了當提出了對於「傭人」這個概念的反思

也呼應了我自己對於這分職業的不滿與不解

是啊,有人當這是一份工作,也是領薪水

但工作有職業之別,但不應有貴賤之分,

當我們做的工作是「傭人」,就會有身份上的不同和地位上的差距

可身為人,為何要接受中間的差距,甚或讓這一切事情合理化,讓這樣不公的社會結構存在在我們之中

看著克蕾兒在得知自己懷孕時,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自身的健康,而是擔心自己回不會被辭退,她哭求著索妃雅不要辭退她,她需要這筆錢

為什麼人跟人要有這樣的地位差距和不平等存在!?

為什麼有人就是領你的錢,而去做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的生命難道就比較低下,就比較卑微嗎!?

不,導演在這部片告訴我們,越是這樣的職位,越是這樣的社會地位,他們的人格和靈魂是高貴的

又其實,靈魂無關職業高低之分,而是我對他人生命的一個尊重和關懷,

本片中另也重新用「傭人和雇主」的關係,重新詮釋「家人」

有血緣的就是家人嗎?安東尼奧和費明做了最壞的反指標

沒有血緣的呢?克蕾兒到後來,被當作是真正的「家人」

家人從來就不是血緣所能定義的,那是法律上狹隘的解釋或某種固有社會價值的無知情懷

克蕾兒的舉動也好,付出也好,真正的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好

更像是所妃雅一家的「家人」,也真正給予索妃雅一家大小家人的溫暖

最後還提到了身為女人所要承擔的一切

在70年代,父權仍至上,

但在本片中,大多拍攝的主角和聚焦的焦點都是女性

男人在本片中不是背叛,殘暴,要不就是懦弱

女人才是真正撐起整片天的重要存在

導演在敘述故事中藉由本片,給予女性一個應有的掌聲

 

本片不愧是奧斯卡得獎影片

在運鏡,敘事對比,節奏及語彙掌握度之精煉

全片沒有過多的音效或是特效效果

卻用鏡頭營造出最殘忍和溫暖的真實,根本無需音效或特效

好的電影透過故事情節設定,就可以達到震撼人心的感動

真正的靈魂並無貴賤之分,真正家人也不盡然有血緣

那份堅忍和細膩處,才是真正領人感動的所在

致每一個曾出現在生命中的人,也致曾在彼此生命中交織的每一個靈魂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脆弱的一部片

讓我想到同樣運用「藍色」代表真實心境與感情的名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藍色靜謐,溫柔,適合夜晚的自己

這片名靈感應來自主角小時候認識的毒梟阿璜曾經跟他說過「在月光下,黑人小孩身上的皮膚看起來是藍色的」

 

本片如同經典的愛情電影「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一樣

只是在結構以及敘事觀點上比較不同

我們看到一個男孩在面對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時的掙扎以及痛苦

直到最後一刻,那份壓抑已久的情感才隨著窗邊吹進來的風,得以宣洩一些

男孩未來的生活如何呢?導演沒有說

也許就如同每一晚的一陣風,那月光灑落

每一晚我們都會面對那份藍色,最真誠的自己

無論你的外表變得怎麼樣,無論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月光灑落時,我們都是藍色的,都對著個生命有著一樣的靈動,都被迫必須面對那種種的不堪

生命總有許多的難

導演的觀點下我們看到男孩在面對這個社會,從逃避,到奮力掙扎,最後到無力反駁˙

那內心的男孩依舊沒有變

別人繼續著生活

但他始終停在那裡

脫離不了輪迴

太戀舊及纖細敏感的他,就像月光灑在身上的泛泛薄藍

無論外表如何,多麽堅強

只要一個不經意的風景,一通電話,甚至一首歌

就能把男孩所建立出來的堅強給摧毀

他仍然停留在過去,沒有人教導他如何與傷痛自處,一切靠它摸索,但卻又相當脆弱

話說回來,誰又能泰然的面對每晚那一剪月,或那一輪皎皎嬋娟?

 

本片的主角夏隆

出生在一個動蕩不安的邁阿密黑人社區

毒品氾濫,街頭混混,幫派層出不窮

因為他瘦小、內向,家庭的不溫暖,母親長年吸毒

夏隆的童年過得並不快樂

被欺負,霸凌是家常便飯

正當他某一次躲避被霸凌時,逃到了毒梟阿璜的家,意外的被阿璜和他的女朋友泰瑞莎所拯救

年幼的夏隆不信任人,那個眼神中充滿懷疑與恐懼,對這個世界更充滿著不解與憤怒

而阿璜和泰瑞莎意外的溫柔,逐漸地解開夏隆的心房

只是當阿璜在把夏隆送回家時,夏隆媽媽的反應卻意外的警覺和奇怪

令人嗅到不尋常的味道

原來夏隆媽媽一眼就認出這位大毒梟,且按照故事之後的發展

原來媽媽竟也有吸毒,且藥頭來源就是阿璜

 

了解事情的阿黃晚間遇到夏隆媽媽,生氣地找他理論

但他的理論卻十分薄弱,甚至根本沒有立場勸夏隆媽媽

因為他就是那個提供毒品人啊!

面對這樣令人心碎的消息,即便是地頭毒梟,也無力翻轉這樣的悲劇

阿璜對夏隆異常的好,提供他溫暖,給他避風港

某程度夏隆和泰瑞莎是把對於這個家題、對夏隆媽媽得虧欠彌補給夏隆吧

阿璜在吹著海風的沙灘上,教導夏隆學習游泳

並且告訴夏隆一番人生道理

對於年幼的夏隆來說,阿璜像是義父,是天

即便他了解到夏隆是個傷害很多家庭的兇手

但月光撒落,每個人都能看得見藍色的靈魂,顫動且不安,那是一個人的一種存粹

 

劇情來到第二章節,小男孩變成了青少年

求學階段的夏隆並沒有擺脫被欺負霸凌的夢魘

更因為他的性向及膚色,在學校每日的生活幾乎都像煉獄

他內向害羞,聽從大人的話,安分去上學

但周遭的一切卻讓他的生活飽受煎熬

義父阿璜過世了,頓失依靠

主角的媽媽毒癮變重,變相利用泰瑞莎給夏隆的生活費,全搶了過來要買毒品

這樣的精神暴力卻是夏隆怎麼樣也無法斷開的親情,就像夏隆母親說的:「我才是你媽媽!我只有你一個,而且你也只有我一個!」

那種擺脫不了的無助,憂鬱和痛苦,到了學校,又因為身材、膚色和性傾向而被排擠霸凌

而在校中,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同學-凱文(他國小的玩伴)

凱文人緣佳,長相帥氣,相較於其他人來說,願意跟夏隆互動

年輕的夏隆愛上凱文

在邁阿密的海邊,晚風吹拂,藍色的月光照下,他讓夏隆有了第一次

正當夏隆鼓起勇氣,在學校希望跟凱文有近一步的互動時

悲劇才要開始

霸凌夏隆的同學要凱文「玩男人間小時候的遊戲」-由他們選一個人,然後擅長打架的凱文負責揍他

被選來霸凌的對象,就是夏隆...

在人群中,凱文萬般痛楚的用唇語哭求夏隆不要站起來,就這樣倒地

但夏隆的不甘心也好,憤怒也好,被受傷不解也好,

就算被凱文揍,還是站起來,那雙眼神像是不斷的質問凱文為什麼,像是不斷質疑這個社會,

為什麼不一樣就要被欺負?

為什麼就是有人要被霸凌?

為什麼要上害那個愛著你的人?

為什麼這世間的人際關係這麼複雜?

為什麼這個社會是這樣?

 

學校是個小型社會的縮影

凱文無力翻轉這個「風氣制度」下的一切(就像阿璜無力翻轉一一切一樣)

「要馬被打敗,要馬加入他」,

被打的夏隆再也忍耐不住了

於是夏隆豁出去,折回教室,拿起折疊凳子,朝那霸淩人的同學後腦勺砸下去...

 

最後一部曲,夏隆已經成年,從感化院出來

在感化院中認識了毒梟,靠他的頭腦混得不錯,意外地成為了社區下一代的毒梟頭頭

跟阿璜一樣,帶起頭巾,勤練身體,

此時的夏隆屈服於這個社會了

無論少年的內心多麼煎熬,或是多麼的倔強,都敵不過這個社會和世道

逃離不了這個輪迴和枷鎖

只有在夜晚時,透過窗戶邊的月光薩下,夏隆的身子又被映照成藍色

我們才能悄悄看見夏隆真正的內心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得知夏隆的媽媽被送到勒戒所

身穿藍色的衣服

對照夏隆表面的風光,媽媽已經失去年輕時的風姿綽約,她年老色衰,更因長期吸毒身體狀況出了問題

只是,就如同不停迴盪的午夜鐘聲,那聲聲對夏隆的詛咒仍常半夜潛入其夢中,媽媽這份親情對夏隆來說根本不是愛

由媽媽口中的「愛」對夏隆來說,好重,好難受,那是無論夏隆身材練得怎麼樣,在街頭地位如何的他都無法承擔的重與痛

就在這時,凱文半夜偶然打給了夏隆

促成了他們敘舊

凱文後來成了廚師,跟前妻共同撫養了孩子

生活雖不如意,但總自在單純的多

只是在對話中,我們看到夏隆依舊活在過去

當每一個人都往前走,主動或被迫跟著生活前進時

就只有夏隆一個人,仍然活在過去,那種無力對抗社會和命運的無奈,在夏隆的世界中卻得不斷的循環

而最後,當凱文對夏隆說了抱歉,夏隆也真正把他自己內心隱藏多年的情緒說了出口:

「你知道嗎?從那次之後,我從來就沒有再碰過其他人,我徂來就沒有給其他人碰過」

他還是那個夏隆,那個愛著凱文的夏隆,只是這一切一經滄海桑田,只能在晚風吹拂,藍色的月光照耀,靜靜地吐露,靜靜療傷

然後被時間推移著,迎接那個縹緲的明天...

 

本片刻意運用了許多藍色場景來包裝

牆壁,衣服,光灑下的照映,媽媽的勒戒所服裝

藍色在這裡代表靈魂的顏色,

在運鏡中,也看到導演刻意置入了許多,甚或於本不應是藍色的項目,都被刻意漆成或換成了藍色

我們可能都因為經歷這個社會,所以被迫武裝自己

學習街頭混混的講話方式,學習如何傷害別人,學習這世道的運作

因為這樣才能不被傷害,這樣才能忘記那些一直不願意記起來的事情

只是啊,在月光照耀下,在我們不經意的回憶間,在那些尋常平凡的某個角落

都會是藍色的,

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一樣的,

對,藍色正代表著靈魂,

而靈魂在被折磨,經歷痛楚時,不一定是單純,更飽含著懺悔,遺憾與失落

是心靈最脆弱的部分

相較於「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那個藍色代表濃烈的愛,對於艾瑪的渴望和炙熱的真情

本片在取用藍色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那些想說卻又不出口,想表達卻無從表達的地方,那些都是藍色,

而那不是陰鬱或冷漠,而是最真摯、最柔軟的一塊。

 

本片在架構上面來的說,設定上個人認為較「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來的大一些

雖然片長兩個小時,提及除了愛情外,主角所面臨到的心路歷程

沒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將藍色的元素聚焦在愛情

當然他的感情和性向也是導致他命運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他這樣顛沛的過程,仍然沒有忘卻他自己

即使他想忘記,卻也做不到

 

我們在人生當中,受過多少傷痛

很多時候是忘不掉的,

那些傷痛,挫折,痛苦,甚至悲劇,即使我們想盡力忘掉,卻仍然能在我們午夜夢迴,或是某首歌,某個記憶點中,不斷湧現出來

甚至我們在他人不明究理的質問「你怎麼變得那麼多」時,也會有和主角一樣的憤怒

「不然你覺得我要怎麼樣呢」,為什麼我們必須保持不變,成為你們那個「記憶中的樣子」嗎?難道我不能成長,不能脫離這些苦痛嗎?

電影中主角即使當上了毒梟角頭,仍擺脫不了這種命運的悲劇

又有時他也將自己與這些連結了起來,

主角長大後帶起金項鍊,假牙,甚至是頭巾

當可以說是為了武裝自己而有的裝扮

但我更覺得是他用這種方式來紀念阿璜

他給了他溫暖,陪伴,方向,以及一直以來所欠缺的父愛

諷刺的是正是因為阿璜做的事-販毒,讓主角的媽媽染上毒癮

使得家庭破碎,

站在主角面前的是害他家庭破碎的兇手

他同時是主角的救命恩人

而主角長大後,

為了生存,為了迎合這社會,也成為了毒梟

命運就是這麼的諷刺

但我想,夏隆跟阿璜一樣

就算這社會讓自己的外在改變了多少

當月光灑下,我們依舊是那個面對著靈魂赤裸裸的自己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靈魂的顏色,是藍色的

 

本片另一個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斷的主客視角的運鏡切換

甚至運用到吸毒者所見的世界,全世界的運轉變慢的那種飄飄的感覺

以及在母親失去理智,咆哮對夏隆時的那份故意放慢,某程度也是夏隆在面對這個世界的矛盾,運用音樂來襯托母親的尖銳

從觀影者的角度,那份暴力更顯震撼及令人心碎

母親吸毒的那個房間,從裡面發粉紅色與紫色的霓虹光,甚至飄出陣陣白煙

導演運用具象化的顏色和霧氣,營造出吸毒者在看待這世界時的狂顛於他人在旁觀這一切的荒謬

雖然是多彩的世界,卻孤單揪心到令人心痛

媽媽在多彩的世界裡,卻沒有給夏隆應有的愛

夏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沒有得到這世界的愛,諒解與包容

在一個不公平的家庭甚至背景下,與他談論公平正義,及談論道理,觀影者的我們覺得看可笑及憐憫,

定當對於夏隆這個角色投予更嘟的人性關懷

但若我們抽離觀影者的角度

面對這真實的人世間

是否也像夏隆周遭的人一樣,對於身旁那些也許真正遭逢不幸的人,卻總是提及公理正義

總是說到「你怎麼變得不一樣了?」

我們總是用自己既有的框架來審視這個世界,審視他們,

或許我們在面對世界時仍有力氣翻轉,至少了解並服膺

但有更多的人像夏隆一樣,無力改變這個社會,被這世道所吞噬

壓抑自己真實的靈魂,只有在偶爾月光照耀下,療傷也好,回憶起也罷,就這樣沒有盡頭的活在過去...

 

本片沒有太多的隱喻或呼應,就是靜靜的看著夏隆掙扎面對感情及這社會

就像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我們看著這男孩成長,無論長成什麼樣子,那都是歷程

也許純化的電影及有限時間的我們,明瞭這樣的脈絡,

夏隆的故事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那是在痛楚下仍保有的藍色靈魂

而片頭出現的阿里,因為飾演阿璜這個角色,更獲得了奧斯最佳男配角

從他那角頭的氣魄,在對上小孩的真摯,甚或面對小男孩質問時的那種無語,巨大的痛楚與懊悔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當之無愧

而本片這樣溫馴,靜謐敘述的方式,更圖顯夏隆人生的痛,巨大的張力與穿插藍色描摹,運鏡的手法

更讓本片獲得該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

 

但願在掌聲之中

夏隆的故事,境遇

都能隨著每晚出現的藍色月光,稍稍能撫平一些,

成長也好,固守也罷,讓自己能在月光下真正讓靈魂得以小憩,能有勇氣面對明天的什麼,都好。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卜力的御用動畫師,

也是被譽為宮崎駿和高勳接班人的近藤喜文

卻在1998年1月,因為主動脈剝離逝世,享年47歲

在短短半甲子多的人生歲月中,卻造就無數的動畫作品

魯邦三世、魔女宅急便、螢火蟲之墓...舉凡經典的或吉卜力大大小小的作品幾乎都有他的影子

更是執導了這部【心之谷】

近藤喜文雖然名氣沒有宮崎駿來得大

但對於日本的動畫界可是有著深遠對影響

而心之谷的主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更成為他在葬禮上的告別曲

 

原因無他,心之谷的形象也好,敘述風格也好,實在太經典了

 

心之谷是一部典型的少女漫畫改編的電影

與十多年日後的「來自紅花坂」類似

也成為吉卜力工作室少數以愛情為其中主軸的電影

其他的動畫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愛的元素在

但就像每部動畫中,總會要有一些經典

而心之谷正是那個經典的原因

 

故事描述一個即將升國三的少女月島雯

跟著學校的安排,考試,讀書,考試,讀書

但她卻感到迷惘

跟其他的青少年一樣,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沒有方向,

無止無盡的考試以及升學的日子窮極無聊,也被壓得喘不過氣

唯一的樂趣便是投入到童話故事的世界之中

月島對唸書興致缺缺,但卻十分喜愛閱讀童話故事

去圖書館借了好多好多本童話故事來看

某天卻突然發現借書卡上竟然一直重複出現「天澤聖司」這個名字

出於好奇與在意,月島開始想像自己某一天會投入如童話故事的情節之中

在某次去送餐給爸爸的過程中,意外跟著一支神秘的貓

來到一個叫做「地球屋」的西洋骨董店

裡面擺放著許多古董舶來品,包括刻著童話故事的古董時鐘,還有一尊貓男爵雕刻品

這時古董店的老爺爺向她解釋這些物品的典故和由來

這樣邂逅及彷彿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深深吸引著月島

在每每無聊或是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她總會繞到地球屋來求得小憩

而老爺爺的孫子,竟然就是天澤聖司!

聖司跟月島在同校不同班

是一位有著自己想法,英俊瀟灑的青年

目標是要成為一名小提琴工匠

立定志向要遠赴義大利學習工匠琴藝

這樣的命運邂逅和對於未來的方向感,逐漸吸引月島

月島對聖司也逐漸有了愛意

在聖司得知自己的父母同意國中畢業就可以去義大利留學時

他衝到月島的班上,把月島叫出來,因為他說:「我希望你是第一個知道這個消息的」

而月島也在這時知道了聖司的心意,

原來聖司早就注意到月島,為了引起她的注意,他瘋狂的借書看書,就是為了讓月島發現他的名字

相較於聖司對於未來的規劃及那麼的有想法

原本對未來庸庸碌碌月島於是立下了志向-想成為一名童話小說家,

她也把聖司當作偶像,也想像聖司那樣,有著目標,並且努力著

她徵求聖司爺爺的同意,把貓公爵作為童話故事的主角(ps.後來貓的報恩裡面也有用到這些角色~)

也希望在聖司到義大利嘗試研修的這個把月,能夠完成這部作品

月島暗自忖度著,不眠不休的完成,像是燃燒自己所有的生命一樣,

而在完成作品的那一刻,她拿給聖司的爺爺看:

「你的作品就跟聖司製作出來的小提琴一樣,剛烈,粗糙,但卻有如原石,有著純真的,最動人的那個東西在」

被爺爺一席話感動的月島嚎啕大哭,因為她始終找不到方向,更擔心跟聖司相比

自己只是個拖油瓶

但在一步步的努力中,她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真諦

回到家中,清晨四點多時,月島心繫已久聖司,突然向心電感應一樣,騎著腳踏車出現在她的家門口

聖司帶月島到他秘密的景點觀看日出,並對她說「你的事我都從爺爺那裡聽到了,抱歉,是我太自私,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你」

而月島也在這時表示了她的心意:「不會的,我也想要一起努力,一起成長,並且像推這部腳踏車一樣,永遠支持著你」

在日出的這一刻,聖司終於向月島表白,兩人許諾婚約,看著緩緩而生的朝陽,一切充滿未來及希望...

 

吉卜力相關的作品都有一個明顯的時空「過橋」

神隱少女是通過隧道,龍貓則是穿過樹洞,

而心之谷則是藉由一隻貓帶領主角月島雯前到都市旁山坡上的一間「地球屋工作室」

一個跟山下都市氣氛迥然不同,充滿異國風味,甚至略帶詭異的工作室

在標準的少女漫畫情節裡頭,卻藏著近藤喜文在描述動畫的那一分細膩

先說到他在描述動畫時的那種感受性以及人物,甚或風吹過衣襬的飄動,水手服前面紅色緞帶的擺動,

在導演的安排下,歷歷如繪,都彷彿身歷動畫之中

腳踏車嘎搭嘎噠的運轉,馬路上車疾駛過迴避的人的反應,走到巷弄內的光影變化

月島的房間中與姊姊共用的上下臥鋪

燉煮咖啡燒開水的瓦斯火苗

本部片的動畫風格極為細膩,而這看似背後的小細節往往決定一部動畫的成敗

在這樣動畫的安排才是動畫大師的功力所在

除了夢想及愛情,本部片也提及所謂的環境議題

在1990-2000年代的作品,吉卜力大量地提到所謂環境生態及永續的議題

不光是當時環境議題思潮的崛起

也呼應到日本在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泡沫化經濟的狀態底下,人們生活的樣態情貌

面對都市人仍過度開發,造成生態浩劫,

而拜金的日本人仍不改生活的奢靡

繼續存在在「都市怪獸」的環境中,大肆蹂躪這塊土地

本片便以「多摩市」,這個東京近郊的城市作為主題

多摩市在「平成貍合戰」便已出現過(另一部高勳對於環境開發及人性議題的經典之作)

可探究其同時期的作品

多所做環境議題的呼應,也是對於這部片的一個延伸和反思

多摩市的環境原本充滿山林和原生動物,但在政府開發的政策之下,被移為開發用地

翠綠的樹林不在,溪頭聽不見鳥鳴,

轉而是轟隆隆的鋼筋水泥,強暴了動植物的生活,污辱了人類與自然美好共存的夢

在心之谷中不斷穿插其中的country road

在一開始也被月島改編歌詞

這首歌原意是在說到回歸故鄉的嚮往

但在改編歌詞後

卻成為對於過度開發的東京的反思

透過改編後的種種歌詞

悠揚的樂章卻藏著殘忍的事實:

「混凝土路,到處都是

砍掉森林,填平山谷

西化的東京,多摩的山嶺

我的故鄉充滿混凝土路」

這首改編的歌詞無意間透漏出對環境過度開發的省思,另外還諷刺地讓唱完這首改編詞的月島和同學還笑了笑

像是對這件事情做最大的嘲諷

宮崎駿曾經說過想要把這首歌放入動畫中

並且有說道「這首歌原本是遊子思鄉的作品,如果這首歌的視角是由都市人,面對這種充滿車聲鼎沸,高樓大廈的「故鄉」,又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我想本片的歌詞也對這樣的情態做了最諷刺的註解

 

至於圖書館借閱證都是同一人的梗

不知日本很愛這種純愛是的靈動巧合還是別有原型

在「情書」裡也有借鏡這種甜點(藤井樹與藤井樹)

只是這部片在談論到借閱卡時,又多了對資訊科技的反思

只本書籍最多的圖書館也終將要有所謂的「新科技」進入

對於窮追科技的我們是否是一種發展的必要

女主角在逃離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想到的也是「地球屋」-地球屋象徵的除了是那個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更象徵在資訊以及環境還沒有被戰亂或是發展的科技給侵擾的年代

在那個世界中,可以任由主角恣意想像這些童話故事

可以自在地揮灑魔法,創造出屬於他們的世界

某程度來說近藤喜文和宮崎駿在這裡把自己給投射進去

每一個電影動畫是和導演,最初也都是來到一個這樣的地球屋

受到某個人或是某件事情的感召

於是想在這個動畫世界中敘述一個千變萬化的夢

也想告訴大家,無論外在的環境有多麽嚴峻

人生中總有沒有方向,漂泊的時候

動畫都是那個可以讓我們心靈得以小憩的所在

 

同時在創作動畫的過程,一如月島在完成童話小說的那番波折

青春的少年總有著一頭熱血,就如許多年輕的動畫師

但那中間需要經過多少的苦難和折磨,甚或掏心掏肺,沒日沒夜,只為爬完眼前的那一張張稿紙

每一個創作人無論遇到什麼波瀾和挫折,都不會輕言放棄

而那分眼前的幾張被塗塗改改的稿紙就像珍寶一樣

是他們最珍貴的寶貝,人生的一部分

 

還有在故事中,近藤喜文和宮崎駿也一如往常

帶進了一些反戰的思維

聖司的爺爺的貓公爵公仔的背後故事

在於爺爺曾經去德國留學時,無意間想買下的貓公仔

當時因為那隻公仔是一對的,而女貓公仔正在被送修,店家堅持不能單獨賣

就像戀人一樣,是不能分開的

因為返國日期將近,當時與他同行的女友答應他,可以留在德國把母貓公仔買回來

等到聖司的爺爺再去找她的時候,就是他們一對貓公爵公仔重逢的時候

但無奈戰爭爆發,

等到之後再回去時,怎麼找也找不到那名女士了...

戰爭的殘酷不但摧毀希望,也摧毀了戀人

故事特意安排了日本和德國,在導演的執導安排下

頗有反戰的意味,也維持一慣的作風,替整部故事增添了深度

 

心之谷分成兩條線,夢想的線與愛情的線

要說的是,雖然創作者都已不再是少年,但對於青少年的那種情感和話語的表達,乃至於心態的描摹,

卻十分的青春,彷彿帶大家回到過去那種青少年時期的情愫,

上了歲數的大叔在架構出青少年那種追尋夢想的勇氣,義無反顧絲毫不遜色,甚至精準到令人拍案

月島的衝動,熱血,遇到挫折,對於未來的迷茫且不確定性

聖司的才俊,調皮戲弄月島,又有方向的令人崇拜,

山村和夕子的那種尷尬、期待、壓抑與失落甚或複雜

又或是青少年在對於未來的迷茫感,反抗權威,思考人生意義與價值,

主角們那種深刻卻又刻骨銘心,一心只想追求那個目標,用盡生命的那份感動

卻都描寫的細膩自然,深刻動人,也讓人佩服這樣對「青少年」這個樣態如此精準且貼切的描摹

 

另外故事中提到「原石」的概念

原石作為穿插劇中的另一個梗

被爺爺好好珍藏著,後來送給了月島

「原石」其實象徵著每位創作者的初心,還有那份最初的夢想與最純真看待事物的種種,

某一部份又呼應導演在說他們自己創作人的故事

我們在經歷過社會的洗禮,青春的糾結,愛情及現實的考驗,一定會有所「長大」

但成長的同時,我們卻也逐漸忘記自己

而原石那份初心,才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事情

只是,就如同影片所說的,如要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

只有「原石」是不夠的-只有熱血是不夠的,

做一件事情,如果只有喜歡或是立下目標,是不夠的

因為要能成功,需要付出好多好多的努力,

那份成果也才格外動人

 

愛情的部分作為另一線

也可算是一個經典的安排,

前半段看起來像是月島一直單戀這個聖司,

但故事到後來才揭曉,其實聖司一直在注意她,而且為了引起月島的注意

刻意比月島提前借了幾乎所有的書,只為了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借書證上

月島借的書掉了被聖司撿到,他又調皮刻意朗誦她夾在書中的改編歌詞,故意開她玩笑,使她在意

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追尋夢想的那個執著

這樣完美的人設

真的完全命中月島的心,

月島除了把他當偶像,更把他當作是他在迷惘時期努力的目標

我想青春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的

有一個偶像似的人,或是一件事情,突然間我便鼓起了勇氣

好像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也不怕的那種氣魄

逆風飛行也要完成的那股豪情壯志

突然間的振作,近藤喜文和宮崎駿大大抓到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

並且刻意地描述,那種想要分享卻又不能分享的曖昧心情

以及幾處經典的撒糖時段(聖司在班上的大家都在的時候走到月島班門口,把月島叫出來,

兩人約到校園頂樓談心)

不小心同時開口要開啟話題

童言童語稚嫩地交換條件(要聽我拉小提琴你也要唱歌的)那份純純的愛

在本部片中表露無遺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刻意用這首歌貫串全場

因為本部片除了在探討愛情(就像是在等待歸來的良人之外)

也在探討遊子歸國時的那分心情

回不來了,回不來了

卻想回去

我們在長大後,在面對到所謂的夢想

多麽也想有這麼一條country road,指引著我們往這條路走

即便遇到挫折也好,遇到成長的洗禮也好

在外追尋過之後

還是能希望回到這條路

無論環境怎麼樣的改變,

無論我們怎麼樣的改變

總是有這麼一條路

而這條路,通往的是那個一直嚮往的地方

 

而在看完這部片之後,一定會想用這一首歌,緬懷這位一代大師

鄉村路,帶我回家吧

帶我到那裡,那個我一直嚮往的地方

R.I.P,近藤喜文先生,但願一切往生者和來生者都安好

總會有那麼一天,天堂再見。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4年對於日本,尤其是東京的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一年

因為他們即將迎來舉世矚目的運動盛事-東京奧運

不曉得是因為這些極富盛名的藝術家多半是在這個年代成長出生

抑或這次的奧運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但對於1964年的東京奧運

歷代透過它敘述或是成案的作品相當多

要了解日本近代或是現代史,乃至於背後的文化、時尚、社會風氣及考現學等

這個1964年東京奧運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在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舉,但當時的日本人對於戰敗的那一種羞恥感和孤獨、茫然感尚未消失

多數真正的日本人不知道為何而戰,在經歷過戰爭的痛苦、殘酷和貧困

而在二戰時期被日本當作最榮耀的皇家海軍、大和艦隊,二戰時期全軍覆沒

廣島和長崎兩個港口還被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家園和人生飽受戰火的摧殘,那種孤苦無依和自卑感

在當時確定1964年的奧運在東京舉辦時

對於當年的日本政府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契機和轉捩點

我們可以這麼試想一件事,當戰後的虛無主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努力,重新被世界看見」的目標

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好,被世界肯定看見也好(日本在當時有一點類似集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上身)

在東京、甚至日本各地掀起了一股改造市容的風氣

又加上韓戰爆發後,美軍長期駐日,帶來了外國新穎的文化

對於日本傳統的文化無疑是一大衝擊

這個個體化且形式化的時間點就在1963-1964年這段期間,也可以說舉辦東京奧運這一件事情具體體現了「汰舊換新」的現象

房子、街道器物層面,法律、規定等制度層面,甚至到崇洋的精神層面

「舶來品情節」成為當時大宗的主流

 

而身為青春且戰後嬰兒潮最前衛思想的代表-日本高中生,自然站在這波浪潮上

再加上嬉皮文化的引進,常春藤文化的影響,

在東京的街道上甚至出現過於打扮時髦的御幸族(當年還引發了反動派人士抗議,認為會影響外國人對日本的觀感,還報警,這概念有點像保守的大人覺得西門町的年輕人穿得太招搖報警一樣)

在這樣戰後出生的嬰兒們,面對這樣狀態下的日本

其實在情節上十分矛盾

他們既能夠欣然接受當代的思潮,

但卻對「改造」日本的精神感到迷茫

對於他們來說,周遭所謂的中壯世代,不但集體像著了魔似的「改造東京」,

把原本日本所擁有的事物全部拋棄掉,並希冀奧運能「帶來被看見的機會」,日本能夠「重新站上世界的舞台」

對於這一新世代的日本人來說,沒有經歷過二戰,自然沒有這樣的感懷或憧憬

他們看到的是在過度媚外下的另一種虛無與奢靡

在動畫「來自紅花坂」中便將故事純化,將校舍頻臨廢棄的「拉丁區大樓」作為整個東京,或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並穿插一段真摯動人,又帶有幾分熱血的愛情故事來做雙主線

 

在1960年代,民風保守百廢待興的日本,

故事的主角小海,是正值十七歲青春年華的高二女生,就讀橫濱的港南學園,

父親澤村雄一郎為艦長,在韓戰時意外過世,

小海的母親身在醫生世家,卻勇於追夢,長期在國外工作偶爾才回國

由於父親過世,母親不在身邊,

家中的重擔就落在十七歲的小海身上

小海白天要上學,在上學前還得協助經營外祖母所開的民宿,負責膳食和房務整理

成熟懂事的小海在與房客真摯的互動上日子過得充實

直到某天進到教室,同儕議論著校刊一角寫了首給升旗者的詩

雖然沒有明講對象是誰

但很明顯的詩所描寫就是在指每天經營民宿,並在早上升起旗子讓靠港的船能看見的小海

當日在學校中午的社團時間

因緣際會撞見了當時的學生社團正在抗議,反對學校即將拆除危老建築「拉丁區」-同時是學生社團的重點大樓

負責校刊「拉丁區週報」的社長風間俊及學生會會長水沼為鼓吹抗議的兩個頭號份子

一次意外中,俊請求品學兼優,字跡工整的小海幫忙書寫校刊新聞的「原版」,再由校刊來複印板模

小海為了協助俊踏進了拉丁區大樓,在看見這棟破爛的建築內,盡是每個學生社團的社辦,有最活躍的社團活動,研究課學的熱忱,哲學思辨、工藝社、數學社...當然還有在頂樓的校刊社

如此自由奔放的地方就處在這棟危樓建築內,竟然即將面臨拆除,

於是提出「不然來好好打掃這棟拉丁區吧!」的提案

於是,原本只活躍於男生的社團,頓時被找來一大群「女生義工」,跟男生們一起合力整頓整個拉丁區大樓

一次次的合作下,俊及小海雙方也都對彼此產生情愫,

而當俊受邀至小海的民宿家作客,俊意外發現小海所擁有的父親與另兩名友人合照的照片,俊竟然也有一張一模一樣的!

俊於是向他的爸爸風間求證,爸爸於是說出了俊的身份-當年澤村把還是強褓的俊托孤給喪子的風間家,之後就在跑船中逝世

這麼一來俊跟小海就是親兄妹了!?如八點檔的劇情讓俊無所適從

俊於是刻意疏遠小海,直到被逼問下,才告訴小海這個殘忍的事實...

 

同一時間,校方不顧學生會長期的反對拆遷聲音,決議在學生放假期間強制拆除社團大樓拉丁區!

而俊、水沼被身為學生們最後的希望,他們要代表學生方去跟理事會請願

善解人意又是俊的好兄弟的水沼,找來提出關鍵「打掃」提案的小海一起同行,請假並至東京找學校的理事長德丸談判

經過漫長的等待,原本不當一回事的德丸理事長,在看到竟然有女生前來抗議,於是小海成為說服德丸董事長前往校園一看整頓後的拉丁區大樓的關鍵

在看到學生們對於這棟大樓,用盡生命的整頓,充斥著活力,並充滿多元的社團,洋溢著自由奔放的思想,

德丸於是說道「身為教育家,如果不能守護這個地方,那就太失職了!」,學生的請願竟然成功了!

同時間回國的小海的母親,跟小海解釋了俊的由來

並透過俊的養父風間先生告訴俊及小海去找照片中的第三人-小野寺船長,

這才拼湊出風間俊的身世-俊的親生父親叫做立花,與小海的父親澤村、小野寺在學生時期就是拜把兄弟

立花當年在戰爭時過世,妻子生下俊之後也過世,不忍心的澤村於是就把還是強褓的俊收為養子,登記戶口(因此俊當時查戶口才會發現他姓澤村)

但本是窮人的澤村(小海的媽媽雖為醫生世家,但卻為愛與澤村相走),在懷了女兒小海後,澤村意識到實在無力負擔俊,因此又把俊托孤給甫喪子的風間先生一家

小野寺表示若不是他當年在跑船中,他也會跟澤村做一樣的事情,因為他們是如此要好的兄弟

經過這樣一番解釋,俊及小海也確定沒有血緣關係

片尾就順著悠揚的音樂,俊害羞地看著小海,一同搭著船返回小港...

 

在本片中,那個十分保守,囚禁自由,思想還在萌芽的60年代,

導演刻意安排了幾處代表自由的象徵

小海家民宿中的房客擅長繪畫,而且是西畫,那在油畫中自由的風,筆觸,均揭示了日本在既有體制中嶄新的思潮

小海家民宿的旗幟雖老舊,但依舊順著海風飄揚,自由的思想,象徵這一切的自由

俊身為校刊社社長,在學校鼓吹抗議,為學生精神領袖,

但俊的家有門禁,他需要挑選一大早以及一點課後的時間來完成校刊的印製及出版,

這象徵越是外在的控制及束縛,自由就越顯珍貴,越顯得思想的價值

小海的媽媽也是象徵另一個自由-追求愛情,自由戀愛的自由

在那個戰後的年代,又是醫生世家,然後為愛私奔,跟著當時還是船員的澤村,

這樣的設定實在太浪漫

 

另外本片的重頭戲「拉丁區」,其實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某程度來說,翻新的拉丁區,其實象徵著蛻變的東京及日本

那動如廢墟的建築明顯是在隱喻飽受戰火摧殘的日本,

但即便殘破不堪,拉丁區裡面卻充斥著最自由的,嶄新的,最具價值的事物-也就是生命力及思想

那也象徵即使戰火摧殘了他們的一切,真正重要的事仍舊存在日本人的心中-只要自由,能夠思想,能夠保持對生命的熱忱及對這世界的真,就仍然有著希望

戰後的東京,雖然有著嶄新的思潮,但卻沒有人統整,也象徵這個社會其實長久以來是經過戰爭的摧殘,殘破不堪的

在學生們真正大掃除之後,他們想「守護」這棟拉丁大樓,還是不想要它因為奧運被翻新,某程度就象徵他們還是不想要一味崇洋媚外,喪失了自己的日本精神外,也喪失了屬於人最高貴的東西,

戰後那個時代,

當大部分的人都想要拋棄日本時,這群學生,代表著當時最真最感動的人,選擇相信自己的家園,即便再殘破,只要努力一起完成

這份感情以及對自由對真知的熱愛,才是撐起日本最重要的原因

也可以這麼說,其實「拉丁區大樓」根本就是日本的縮影

而學生們在拉丁大樓內唱著校歌,迴盪在拉丁區大樓內,其實象徵日本的精神,最高貴的價值從來沒有敗戰被炸毀,最珍貴的情操從來沒有消失,即便再怎麼面對困難和衝擊

還是愛著自己的國家,人們還是擁有著情操

導演在這裡對於當代的人文關懷及生命價值,透過著個特別的年代及時間點,又做了翻新與舊,文化精神價值的闡揚

 

本片中也多次在小地方安排振奮人心的巧思

即便在二戰失利,小野寺仍堅持著兩位已故好友的夢想,當上航洋丸的船長,

小海即便知道父親已罹難,卻仍在民宿口升起旗幟,希望往來的船隻能看見

學生會知道自己的力量薄弱,仍用最熱血的方式,中午聚眾,跳水儀式,校門口發傳單,種種拋頭顱的熱血守護他們唯一自由的淨土,守護著他們的最重要的精神象徵拉丁區

這些微小的事件,在宮崎吾朗的片中均暗示著象徵精神價值的存在,

正如他們的配樂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即使面對戰爭,即使面對奧運或種種外來的挑戰,仍要無懼無怕,大和民族仍要抬頭挺胸,昂首向前走

 

另外本片提到東京奧運的歷史

東京奧運對於戰後的日本來說

是一個可以改變民族重生的機會

在不少史書中都提到當年日本對於此次奧運會的重視

期待過高的人們甚至「保守的」約束了當時出沒東京的御幸族-新文化和新思潮的代表

本片也對於突破和維護做了一番論戰

如果追求新的我們

必須拋下過去的傳統,

就像當年的日本

為了從戰後走出來

迎接奧運(類似以前的萬國博覽會的心態)

必須要拋下以前的歷史、文化、忘記自己是誰

一味的接受外來的文化而忘記了自己來自哪裡,沒有了自己的文化

這樣的「新」值得嗎?諷刺的是,在這一個古老的「拉丁區大樓」,有著最新思潮的,象徵自由的學生們,竟然是守護著這些傳統價值的

學生的靈魂總是最珍貴的吧~看到的核心價值和所維護的真理,都不含任何的算計及考量

 

故事的另一個軸線放在俊以及小海感情上

的確就像八點檔一樣,小海在以為與俊是親兄妹時,仍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

就像小海說的,就算他們是親兄妹,也無法阻止這份感情在他們之間萌芽,「俊,我喜歡你」

可以說是當代最前衛的愛情觀

在本片中女高中生們也擔任起打掃拉丁區大樓的重任,可以說沒有這群女高中生,拉丁區玩社團的男生們真的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樓被拆除

某程度上導演也在向這個國家的女性致敬

在戰時和戰後的日本,也都是女性這個角色在維護日本的運作,在最脆弱的家園當下用盡辛勞,任勞任怨守護著家園

她們才是這個國家最偉大,能夠重新站起來的力量,因此導演刻意將「說服德丸老闆」的角色給了身為女性的小海,某部分寓意也在此

 

另外不得不在提及本片配樂的部分

雖然都是受西洋文化影響,呈現許多當時引進的流行歌曲,象徵日本社會在當時思潮上的轉變

但主題曲「昂首向前走(上を向いて歩こう)」,象徵雖然接受了外來文化,但卻仍要守護著最珍貴的精神

日本在大戰後的迷茫,對自己文化的否定,甚至感到羞恥,這是不少戰後的日本人所有的心態

有些人的反動會汲汲營營的追求所謂的外國文化

於是在看到戰後的建築也好,制度也好,食衣住行也好,開始了對於外國人的嚮往

很多戰後的尚有餘力的階級,也將「能買舶來品」當作一項走在浪頭間的事物

但同時,這些學生們卻在這波汲汲營營中做出「反動」

到底什麼是真正應該擁有的東西?也許在至今的社會上我們仍需要不斷地反思這些價值

 

宮崎吾朗本片可謂一掃他地海戰記的陰霾

雖然比較沒有吉卜力的後期魔幻風格

但探討的從原本擅於環境及探討生態及人類議題的吉卜力,演變到本片,重新回到最重要的價值以及應該守護的心

那些潛藏在人們心中的最重要的東西,只要不熄滅,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仍舊充滿如高中生的自由、活力及奔放

並且值得我們奮力守護它,昂首向前走:)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片算是是枝裕和一次大膽的嘗試

某種程度他捨棄了過去探討細膩的那些因子

然關注的主題卻也是從弱勢開始

可以說由這部片

我們漸漸可以看到他在小偷家族的影子

本片也可以當成他下一步小偷家族的前導-

他把焦點從小人物的關懷更近一步轉移到對於加害者、被害者和罪犯的身上

又或者是,我們誰可以說誰是加害人?誰又是受害者?

 

當法庭上最重視的「真」,

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說真話時

當說人「生死」變成是一項「專業」時

到底什麼是正義?法律能代表正義嗎?

 

本片也藉由一樁法律事件的角度

帶我們去反思究竟誰能扮演上帝的權力

或說究竟我們在扮演或執行這樣的權力時,是否有所謂的公平正義存在?

如果沒有所謂的公平,那這些在法庭上所呈現的「證物」又算是什麼?我們又怎麼能憑藉這些「證物」或「證人」來斷定誰生誰死呢?

另外本片也特意將西方的宗教或聖經元素包含在內

也許這樣的情節安排(非採用日本的佛教觀念)更能切合本片

畢竟這樣的司法系統來自西方

像這樣的審判機制某種程度如果用日本的傳統宗教(偏向佛教思想)較不能呼應片中的情境安排

 

主角重盛是一個精英律師,開了間律師事務所

有著大律師的那種「玩弄法律」與「藐視人性」的孤冷性格

這樣的律師在法庭上固然是常勝軍

就像他一開始跟後輩所揭示的,「怎麼會要了解犯人呢?又不是要跟他當朋友」

重盛律師在接到一樁他底下同事攝津的爛攤子,是要幫一位強盜殺人的死刑犯三隅先生爭取減刑-三隅先生殺了自己的老闆山中先生,又奪取他的錢財而被判死刑

原本是一樁單純的「辯護」

但是隨著案件越來越深入

這個三隅先生的說詞反覆無常,似乎被害者山中先生的家庭也藏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原來三隅先生在三十年前同樣犯了殺人罪,當時他因為經濟不景氣,借了錢卻還不出來,被高利貸逼得走投無路,殺了這兩個討債的高利貸

但卻因此入獄,也錯失了與女兒相處的時光,在出獄後三隅便在山中先生的食品工廠上班(這個工廠為一個社會善良企業,專門提供更生人工作)

當年審理三隅先生殺害高利貸討債人案件的,正是重盛的爸爸-重盛彰久法官

藉由導演的鏡頭和故事脈落,我們得知重盛這樣的人和他所揹負的「原罪」-爸爸本身是三十年前審判三隅的法官就算了

兒子在三十年後同樣審理三隅的案子,卻不跟爸爸走同樣的路

我們也可以視重盛律師不屑/不服那種自以為是的正義

(畢竟年輕的後輩總是有他自己的理想,只是這樣的律師在開始時呈現的還是被這個社會現實所埋沒的,包裝後的那副樣子)

重盛的爸爸在提供案件給重盛做參考時,那番父子間冷冽卻激烈的辯證也十分精彩

爸爸說道三十年前早就應該判他死刑了,今天就不會再有一個人死去

更悻悻然說到當時為何沒有判他死刑,是因為社會對於死刑的風氣,因此改變他的決定

他始終認為不應該廢除死刑,

像這樣的理由聽在本應該支持,沒有太大「道德正義」,只有「贏與輸」的重盛來說卻無法接受,

他認為爸爸應該適可而止,某程度爸爸的想法也刺激喚醒了重盛內在的人性和道德價值

而導演也藉由一場父子間的對話讓我們去思考死刑存廢的意義

而「社會風氣」是否能審判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在此比例拿捏的相當經準

電影中重盛的女兒不時打給重盛,原來她也常有行為問題,會去偷東西

但聰明的她在被抓到後,竟懂得運用自己爸爸的「頭銜」來換得同情(而不是打給與重盛分居同住的媽媽)

(某程度也在暗示「律師」在這個社會從來就不是公平正義的象徵,而是另一種不平的權勢,

而女兒可以立刻秒哭的那種伎倆,也呼應了本片-到底我們所看的真相是什麼?)

 

故事到中段,導演巧妙的安排一場夢,那是由重盛、三隅和被害者的女兒咲江所構成的

他們三個在雪地裡,開心的在打著雪仗,純白的雪(象徵真正人性的純白)下,

三個不同血緣的人在一起快樂地嬉戲著

然後躺在雪地上,

咲江和三隅呈現十字架的形狀,只有重盛呈現大字型

重盛和他們兩個間還刻意用腳印畫出了一條隱形的線

隨著調查進度和關鍵的女兒咲江自白

我們得知兩個重要事實:咲江長期被自己的父親山中先生性侵,以及父親的工廠其實長期引進黑心原料,並低價雇用像三隅這樣有前科,不被社會接納的人

三隅就是主要負責引進黑心原料的人

咲江的母親,卻因貪婪錢財,及對女兒變態的憤怒及控制(那幕在家中,媽媽從後面抱著女兒,用力吸她的頭髮,可想女兒長期被父親當做性奴,媽媽卻容許這一切發生,甚至媽媽也是加害者)

當調查查到了母親與三隅先生有五十萬的金錢往來及紀錄時

重盛律師原本導向母親與三隅先生有一腿,故事後面卻揭曉原來那是三隅先生幫忙跑黑心食品的「封口費」

如果女兒咲江把一切講出去了

除了爸爸的形象(願意雇用更生人的社會善良形象),家中經營的事業也會受到波及

都看在眼皮子底下的媽媽於是病態的讓女兒吞下,佯裝成受害者的樣子,威脅她不准到處亂說。

 

還記得一開始三隅在看守所內提到「我覺得世界上有人就是不配被生出來的」

一開始事務所年輕的律師川島輝以為他是在講那些「被他殺害的人」,

於是憤而脫口說出「才不是呢,沒有人是不配在這個世界上活著」

但卻在回程後,被前輩重盛所糾正

當時自負的重盛,認為這世上的確就是有這樣的道理在

那些是命定的是注定的(呼應基督教的命定原罪說)

在這裡雖然重盛是用法學的角度,但同時導演卻運用之後躺雪地這樣情景來擴展到哲學宗教的角度

其實三隅先生所稱的「不配活下來」的人,指的是他和咲江這種人

咲江和三隅這樣的人,是否不配活下來?

在他們和重盛之間,有著看不見的一條線

那條線深深的劃開了人們的道德價值、社會判斷,以及真相

也或者說其實真相就像雪一樣白,但我們人類卻自顧地把他切成一條線,並且選擇我們看不到的,我們想相信的

某程度來說,咲江和三隅就像是基督教裡面的耶穌

代替人們承受所有的不公平,那些說也說不出的罪

 

在得知大部分事貌(三隅的親生女兒跟咲江一樣瘸腳,面對因殺人入獄三十年無法彌補女兒的遺憾移情給咲江咲江也因為自己悲慘的遭遇,而把三隅先生當作自己的父親看待)之後,

重盛重回看守所找三隅,想要知道為何三隅不一開始就從實招來

這時三隅先生卻在最關鍵的時候,強調自己「沒有殺人」

這樣在死刑前突如其來的翻供讓重盛大為困惑,因為在「世俗」以及「辯護」的角度,這樣會被稱作「畏罪」,反而更不利法官的「判決」

又尤其這場死刑是陪審團制度的,民意以及「社會風氣」是關鍵所在

三隅之前都一直承認他有殺人,在這裡卻又翻自己的供,前後矛盾,說法不一,又在最後一刻不免讓陪審團懷疑他是畏罪

這樣如此不利的情況讓重盛的團隊傷透腦筋

此時咲江出現,她希望能法庭上說出一切的真相,

讓司法及這個社會知道他的父親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三隅先生其實是為了她而這麼做的

但通曉法律問證程序及了解三隅先生動機的重盛阻止了她

因為他知道,如果真相被說出來

對於性侵反覆的問證程序一定會對咲江造成傷害

而且依著咲江希望他不要成為「殺人犯」的邏輯成真

那她更不應該講,因為如果講了,那他就有「殺人動機」,反而不利三隅先生的「非殺人自白」

而明白卻萬般痛苦的咲江

便在法庭上,當檢察官詢問你對過世的爸爸有沒有什麼想說的同時,揪心的說出「很謝謝爸爸把我生下來,撫養我長大。」

 

三隅先生也知道他這樣的突然翻供自白在法院上根本就不會被採證,但他還是這樣說

因為這樣他才能夠被真正判死,這也是社會所希望的

咲江也不會因此需要再被「調查」,身心受創

三隅用他的生命保護了咲江的未來和避免被這個社會再一次蹂躪的痛楚,

就像他最後跟重盛律師說的:「我這個人啊~原本就不配活在這世上,沒想到我這個死刑犯竟然還可以因此幫助到人,那也值得了」,

三隅在最後被確定被上死刑時,頭頂那道聖光灑下,他的形象就好像耶穌

他承擔著所有殺人的罪,就好像耶穌承擔著所有的罪一樣

但看看三隅的表情,卻像是得到一種救贖及解脫

而這也正是電影題目所說的「第三次殺人」-三隅殺了他自己

 

有趣的是三隅的選擇

若就事實的推測來看

其實他是有殺人的

但為什麼他刻意說他沒有殺人呢?

因為他想要保護那個被他視為女兒的咲江

當咲江在要進入最終的審判庭之前,決定要把狼父做的實情公諸在陽光下

天真的她還是相信著「法院」就是一個「最公正的地方」,「詔告天下」就可以獲得所謂的「正義」

但那時重盛阻擋了她,跟她曉之以理:如果你現在說出你爸爸的真實狀況,那也就等於給了三隅先生一個仇殺的「理由」,反而對三隅先生想要「說自己無罪」的機會採信度又被降低

咲江相信了重盛,而某程度重盛當時是相信司法,相信法院的,

然而在三隅最終面對法庭判決的時候,失控的吼著「我沒有殺人」的當下,法官的表情也好,其他人的臉色也好

甚或法官將辯護方、檢方叫到後面的小房間「會議」也好,法官竟然像黑道喬事情一樣,詢問著雙方「欸這到底怎麼回事啊~不是照著走判一判就好了嗎?」

重盛看到法官這樣的詢問頓時語塞,他知道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改變事實了,(同樣語塞的還有被阻擋講真話(指出這樣應該要重啟調查)的新人檢察官藤原)

原來其實正說明了根本沒有人想要得到這種「真相」,司法其實只是一種「工作」,判人生死只是一個「風向」或一個「專業」

人們根本不想相信,法官更只把這件案子當作一件「進度」,不現在結案法官會被「記缺點」

所以判決「三隅先生說辭反覆,到最後一刻才翻供,恐為擔心接受審判,不足採信」

 

而導演在最後做了這樣一個翻轉,其實這才是三隅先生真正想要的結果

他想藉由「說自己無罪」來讓社會大眾覺得他「有罪」,這樣事情只會到他這邊,而不會到咲江

(後來經過調查,得知因為日本若是要調查性侵案件,就必須被反服詰問,清楚的說明在哪裡,發生幾次)

三隅先生不願意被視為女兒的咲江受到如此大的壓力和傷口再一次的被揭開因而撒謊,半情緒勒索式的威脅重盛配合

而得到三隅想要的結果:被判死刑

在最後的會面中,三隅先生像是鬆了一口氣似的,面對坐在對面百思不解的重盛

對比剛見面時那副冷酷無情,視這個人如「一個案件」的重盛

導演在這裡又用了三隅與重盛疊影等高段意象

殺人的人,理應被這個社會盼以極刑,但透過導演的鏡頭,觀眾卻能給他一個最溫暖和不捨的憐憫

彷彿在螢幕前吶喊「真相不是這樣的」,但若真相是殺人,他應該要償命嗎?是誰來說他應該或不該償命的呢?

鏡頭最後停在重生走到一個交叉的十字路口,又呼應象徵了基督教的道德判罪說,到底他也好,這個社會的正義也好,一直以來的價值也好,司法也好,

事件結束了,但他卻無所依歸,就這樣站在十字路口上,凝視著。

 

是枝裕和在本片中運用了非常多的呼應、意象以及宗教的罪與罰的探討

1.「像你這種人,最會影響司法的公正性了」

同樣一句話,講出來是的時空背景,當事者的立場和心態完全不同

一開始是由藤原檢察官對於重盛這種不重視真相,只求辯護成功的泯滅人性與真相的「玩弄法律的人」批判

到後來在最後開庭前,卻變成由律師同事攝津對重盛的批判,批判他沒有人這樣說犯共就翻供的,這樣有違律師的「專業」及處理方式

從攝津律師、法官、乃至於這社會

其實真相是什麼根本就不重要

人們只想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樣子

就像他們已經認定殺人犯,他就該是殺人犯

攝津指著三隅過去犯下的案子說:「他可是殺人犯耶~怎麼可能像信一個做出這樣事情的人~」

2.開場時三隅在河岸處殺了雇主山中先生,那場景遠處明明閃著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

在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哥哥最後將妹妹小雪葬的地方也是類似之處(哥哥將妹妹葬在機場旁的空草地)

某程度像這樣光鮮亮麗的都市背後,總是會有這麼一塊地,埋藏人們物為人知的秘密也好

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也好

是枝裕和很愛像如此的取景地及拍攝手法

3.在本片中也刻意穿插了許多基督教的宗教意涵

包含了三、十字架有三長面、主角間的名字、十字路口的拍攝意象刻意呈現了三、重盛律師最後形容三隅先生是聖皿

基督教的宗教世界觀常強調所謂的命定說

出生時被覆著「原罪」,世間的惡道是要來「贖罪」的罪與罰的概念

在人類的世界中,有這一個法律、司法、正義這樣的概念

我們認為惡人總會遭到「天譴」,得到應有的「懲罰」,需要司法來還給人們「公道」,

法律將人們定罪,死刑甚至剝奪人們的生命,程度我們是在執行上帝的權責,

但我們本是人類

若以公平正義來說,何謂公平,何謂正義?本片中的三隅先生的兩次殺人,看起來皆具備充足的理由(第一次是殺了兩個高利貸討債份子,第二次是殺了性侵女兒的狼父)

人們覺得這樣的「惡徒」應該昭示「天理」,法官也「如願」判了他死刑,但那卻是他願意為了保護受害女兒所間接安排的,也就是他「第三次殺人」

某程度來說這樣的法律,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被做了翻大大的嘲弄

以及我們所看到的,所以為的正義,在真相面前(或說根本就沒有真相)是多麽可笑的一件事情

4.在雪地中咲江和三隅躺著的那個十字架樣子,象徵他們兩個都為這世間的惡道背負著罪,

三隅家庭的破碎, 咲江的人倫悲劇,重盛的道德反轉

在一片雪地中一覽無遺,雪是最純潔的,在他們三個的心中,也許都有一片這樣的淨土(重盛後來面對司法依舊相信正義、三隅的聖者姿態、咲江欲吐實情來報答這位叔叔)

另外同樣是雪地,重盛與他們之間的那道無形的腳印,呼應他之前與三隅和菜鳥律師川島輝的對談:有人一出生就不該活在這世界上

當他這樣的想像被赤裸裸地呈現在雪地時,那樣的巨大的寧靜痛的讓人難以承受(重盛也在從這個畫面中醒來)

5.重盛爸爸與重盛幽默的「瞎子摸象」比喻也為本片所謂的「真相」做完美的註解,十分貼切

爸爸說你現在在處理的案子,就像瞎子摸象

我們在看待所謂的「真相」是否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真正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是我們看見的便說這個是真相,我們無法如上帝般看見全貌,只看見事情的部分,卻倖然地說「這就是真相」

但真相到底是什麼?又誰能知道到底是什麼呢?又有人真的在意嗎?

6.在看守所重盛與三隅多次會面,隔著透明的玻璃

卻是兩個世界,

在獄中的世界理應是犯罪的,三隅先生卻像聖者或先知,似乎早就看透了外面的一切,甚至有非比尋常的能力(如他能感知咲江多想要性侵她的父親死掉,重盛多想挽回和自己女兒的關係)

而在玻璃另一側,是自由的世界,看似夾帶著正義與真理,外面的世界人們倡言法律與正義,把他們認為「不是正義的」罪犯丟到玻璃的另一側

然而這自由世界,在滿口真理之時,卻處處充滿謊言、犯罪,

隔著玻璃,似乎三隅先生的世界單純純潔多了

究竟哪邊才是被審判的一方?

是枝裕和在幾場會面之時,都用了置中視角,除了呈現雙方對立的緊張感之外

另外這樣特殊的運鏡也無形間讓觀影人有著不舒服的壓迫感和混沌感

兩個世界在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情,背後的出發點和思考是有著極大的落差

7.而最後的疊影效果,三隅先生和重盛在玻璃的反射上,像是同樣的臉在說話

某程度三隅先生就像是重盛先生了,又或是他變成了重盛先生內在的一種良知也好

另一個看事情的角度也好

導演更藉由這樣的意象來強調重盛自己內在心理的對話,也反思他長期對於所有事件和司法所看到的一切,到底什麼才是真相,又什麼能代表正義?

8.影片的最後,導演透過俯視角,看著重盛站在十字路口

那除了象徵人生的十字路口

也像正了重盛在面對公理正義的十字路口(呼應之前的十字架說)

往哪裡都不對,往哪裡都是死路(路的盡頭被畫上了stop的日文字樣)

重盛一直以來辯案無數,每一個他經手的案子都能順利辯護成功

但這些案子的背後是否真的就代表公平正義,真相是什麼?有人要真相嗎?

這樣的他對比電影一開始他那樣輕蔑的訓晚輩時,更顯得諷刺

他已經悟出這番道理,卻也更摸不透這個世道

到底怎麼樣的正義才算是正義?司法真的能夠帶表正義嗎?在這些道德既有的價值底下,我們是不是只願意相信我們所看見的真相?

 

是枝裕和突破以外拍攝平民中下階層的日常

把鏡頭帶到更下一層的「犯罪者」,並同樣用悲憫的角度來溫柔地帶出一樁悲劇

若說本片最大的敗筆(或是觀眾為何評價兩極),便是他在敘事事件的方式不同於以往的細膩以及取材過於廣,想說的和安排的意象過於多且零碎

看得出來是枝裕和在本片的企圖心

但因為類似司法正義,道德正義這樣的片,不要說國外

其實日本很多片、甚至很多劇也都有類似主題的探討

也不乏佳作

若強調藝術性或是刻意安排的拍攝手法(個人認為這也是是枝裕和在本片比較「刻意用力」的地方)

本片的確達到了藝術高度

但因為故事的主軸較晦澀不明

各自的動機被三隅先生、重盛律師團和法庭上的專有名詞弄的摸不清真相

使得觀眾在掌握事件脈絡的敘述上就很難

而觀眾多半需要「掌握情況」才去「反思」導演所帶來的問題

在觀眾不太明朗全部故事的情狀(在這裡就算是枝裕和不安排故事結局真相是什麼,也有多部電影是用如此的刻意不說出真相的劇情安排方式)

又因故事過於曲折和片段

就較難深入去「省思」所謂正義的話題,

本部片又加入了宗教性以及審判這樣的概念

縱然是可以一起討論的話題

但因在劇情不太明朗甚或需要停下來思考走向的情況下

還要再思考到道德正義等哲學層次就變得比較難

而大多數的觀眾在沒有經歷那樣生死性命交關的狀況,又缺乏導演適當的電影線索或情境、情緒等去引導

就會落得「我知道你想要我們想什麼,但我就是沒辦法入戲」的窘境

人們在討論這些道德問題也會變得空泛及較無感觸

雖然說這是一次頗好的嘗試

但若能將主題線索明朗獲釋談討的哲學問題限縮

相信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也能從中作出較多適當的反思

 

即便如此,本片依舊在國內外影展獲得佳績,並成為國外影展的首映

可見是枝裕和的敘事手法及地位已經獲得諸多國際認可

在下一步他的作品「小偷家族」下,是枝裕和又走回他的那種老練的「小人物」敘述風格

又重新獲得觀眾一票迴響

我想無論是導演他的突破性也好,發揚本身的敘事性也罷

那種對小人物,甚至社會所不見容的人事物

我們是否能真的蹲下來,或者凝望,或者反思,導演那鏡頭下個個所代表的正義及真相,是多麽的殘酷且溫柔

而我們在面對這一切,或許真的都只是瞎子摸象而已。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型電影裡有一套叫做「家庭喜劇」的電影風格

內容多半類似今日的連續劇

以「家庭」為軸心

用貼近人們生活的方式以及略帶搞笑、溫馨的橋段

呈現家庭相關的互動以及情感的羈絆

藉以引起觀影者的共鳴

而橫山家之味這部電影

可以說是是枝裕和最貼近家庭喜劇的一套描述

但他卻不落窠臼

以家庭為背景,卻將家庭內的風暴做最溫柔的真實展現

縱然我們跟良多一家的狀況不盡相同

卻能從自己身邊共有的關係或是比較下獲得共鳴

本片也可說是是枝裕和最貼近尋常百姓生活的一部片

 

故事描述在橫山家特別的一天

橫山恭平是一位小鎮上的醫生,年逾古稀,兩年前已經處於退休狀態,

但愛面子和放不下醫生身份的他總是在他自己的家庭房間(他的診間)「裝忙」

並對兒子和女兒更有著放不下的自尊心,在家人面前總是擺著一副臉,裝作一副威嚴的樣子

太太淑子是一位家庭主婦,相較於丈夫,在家中算是緩和氣氛的角色

燒得一手好菜,

橫山家的大兒子橫山純平,原本繼承老爸的衣缽,也是一個優秀的醫生

但十五年前卻在海邊,為了救一個陌生人「良雄」而意外溺斃

面對這樣喪子的痛,

多年來累積在爸爸媽媽的心中

次女千奈美是個半吃軟飯的二女兒

在跟丈夫結婚後生了一龍一鳳

選擇欲搬進老爸老媽的橫山家中

揶揄著爸爸媽媽這棟老家,欲改建成二世代住宅,可以自己住的舒服

又不用負責一切的大小瑣事(媽媽會處理)

本故事的主角良多,是橫山家的三兒子,

從小被受寵愛,因此像個大孩子

一事無成,所學的藝術史方面的領域也沒有辦法學以致用,

40歲仍找不到好工作,

他在外認識了由佳里-良多的老婆,前夫過世,育有一子淳史

 

在橫山家長子純平逝世十五週年時

千奈美和良多分別從外地回到老家

良多另帶著由佳里及繼子淳史一同前往,正式要將由佳里介紹給他的爸爸媽媽

故事(或說風暴)便從這個對橫山家特別重要的日子開始

 

首先鏡頭帶到爸爸恭平,

明明是小兒子回來的當天,卻也不見他的任何喜悅之情

另外他在對鄰居太太的那種百般照顧與叮嚀,

與他在家中種不苟言笑,威嚴的形象完全不同

(順道一提,他的提醒其實只是建議鄰居太太飲食,已沒有太大的醫療治療效果,也象徵其實老爸恭平已經可以退休了,但他卻不願意放下這一切)

在良多回來之際

只有媽媽淑子和姊姊千奈美出來盛情迎接

恭平還刻意跑回他的診間,好似不歡迎良多的樣子!

而其實良多在搭電車回到老家之時就向由佳里表示他對於回老家的不願意

從這些蛛絲馬跡,我們便可拼湊出良多與父母的關係為何

良多應備受寵愛,但任性的他卻沒有照著父親希望發展的腳步(就是哥哥的腳步)

年輕時就離家出走,獨自一人在社會打滾,卻也混得不好

只落得在踏進老家前,還得跟由佳里串通好他的「工作內容」

爸爸看見良多,實際上開心,卻被他那愛面子的個性給框架住

見到良多和他的太太,沒好氣地詢問他的工作

而良多似乎也不甘示弱,一本正經地在家人午間團聚的時候回嗆老爸

幸虧有媽媽和姊姊、以及太太打圓場

到了故事的中後段,留下來過夜的良多無意間看到爸爸令人心疼的一面

當晚鄰居太太(之前爸爸問診的老太太)突然身體不舒服

鄰居家立刻聯繫橫山家,希望老爸能去家中看一下

但鏡頭再一次帶到,卻是救護車的聲音

而爸爸恭平在電話中與鄰居對話,哽咽的,好像承認了一件他始終不願意承認的事情:「趕快叫救護車吧!我已經沒有有辦法幫助她了...」

這對一個愛面子,始終認為自己優秀的爸爸來說

是多麽難受的事情

他必須承認自己的無能,也間接受迫面臨自己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了

在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爸爸試圖向前去跟醫護人員解釋

卻換得醫護人員理性急促的「請借過」-原來在一般人眼中,垂垂老矣的他不過就是個七十餘歲的老先生罷了

只有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他還是倔強的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的醫生

良多在面對爸爸這樣的情懷

從一開始在橫山家中的那種叛逆反抗-直接回嗆爸爸「醫生有什麼了不起!」、「誰稀罕當醫生!」

到面對這一幕,他其實也心碎了

他看到爸爸的不堪及脆弱

也是之後促成跟爸爸在海灘旁和解的重要轉折之一

 

良多這個人,被寄與厚望,卻在父母面前拿不出可以說嘴的人生成績

而他愛面子這點,倒是遺傳了他爸爸,

所以他說什麼也不肯回家,直到不得不時,便與由佳里拜託要串通好他的「圖畫修復師」這種藝術高端職位

在見面的時候不斷看著手機,除了導演刻意展現他的「老屁孩」個性外

也凸顯他與爸爸的共通點-都愛面子,愛裝忙(爸爸走進他的書房診間,其實偷偷在聽大家在聊什麼,但姊姊千奈美進房間那一刻,爸爸卻像小孩子,立刻拿起書本裝忙XD)

太太由佳里身為家裡的「外人」,丈夫過世,守寡再嫁,又帶了個與前夫所生的小孩淳史

在片中可以看到他極力地想要討好公公婆婆

即便公公對守寡的女人說出極不禮貌的話

由佳里也忍了下來

婆婆淑子表面上對於由佳里十分親切

然由佳里也從細微之處感受到其實婆婆根本把他們母子倆當做外人

對繼孫淳史的過分客氣,在晚間刻意叫由佳里幫忙整理,並打探式的詢問由佳里有沒有打算跟良多生小孩

其實隱隱間都可以感受到她對於這對「外來母子」的不接受,始終當他們是外人

畢竟淳史不是良多「親生的」,那樣的排外和壓迫排斥感,在晚上由佳里聽見婆婆淑子只幫忙良多準備一套睡衣,卻沒有幫淳史準備

達到引爆點,她再也忍不住,對良多發脾氣,卻也不直接說出原因

晚上趁良多不在時

由佳里拉下她帶一整天的假髮,把兒子淳史叫過來,

跟他說「你身上有一半的血是爸爸的,有一半的血是媽媽的喔~」

聰明的淳史回問「那小良(良多)呢?」

媽媽也回應淳史「你覺得呢?什麼時候要讓小良進來呢(進到心理呢)?」

這時我們便可以知道,其實由佳里並沒有真心愛良多(也許有,但仍忘不了她的前夫)

她會跟良多在一起,純粹就是為了她的兒子淳史

她在橫山家處處謙和、扮演完美媳婦的角色

也都是為了兒子淳史著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發現兒子並沒有被準備一套睡衣時會大發雷霆)

 

而兒子淳史遺傳媽媽的聰明(角色設定上是枝裕和讓他扮演神明視角的角色,當身旁的人產生尷尬或違心時,過分看見真相的淳史反而會不自覺笑出來)

在親戚的小孩詢問他是怎麼稱呼良多叔叔時

成熟的回答「就是叫他爸爸啊」

從小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對於由佳里及淳史這對母子來說

必定經歷過許多的故事

要讓一個小孩能這樣「過分成熟」的回應

必然有了些創傷

只是在最後他呼喚他的「爸爸」良多一起進來泡澡時,

隔著門,卻還是下意識地稱他作「小良」

也象徵著他其實始終沒有認同良多就是他的繼父

(無奈的是良多對於這一切卻也莫可奈何)

半夜裡淳史睡不著,站起來在中庭間獨白許願:

他希望能像爸爸一樣,成為音樂家,如果不行才是醫生

淳史在剛到橫山家時,踏進爺爺恭平的診間,恭平像看到繼承人似的跟他囑託一定要成為一個醫生

但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淳史他心中真正的目標

他想像他去世的爸爸一樣成為音樂家

若不行,其次才是醫生(這當中隱含他還是認同他的爸爸,第二為了生存,第二順序才是符應橫山家的要求當一個醫生,以期待被認同)

 

姊姊千奈美表面上迎合爸爸媽媽,當個孝順的女兒

實際上也別有心機

希望能透過討好爸媽,來加以擁有橫山家的房屋改建權

而她的丈夫片岡,表面上是個好好先生,大辣辣的

實際上是一個光說不做的人(很軟爛的人)

且遇到機會就會想要賺錢(連他自己的親戚良多他都要推銷,在家族家會中大辣辣直接說「欸欸我可以算你便宜一點」

似乎把良多當成客人而非家人

 

老媽媽淑子則是本部片另一個靈魂

在表面上和藹可親,也當作爸爸恭平和兒孫之間的潤滑劑

但在當天晚上,吃飽飯之際,聊天聊到喜歡的歌曲時,媽媽想到她最愛的一首演歌

便催促良多去放,

爸爸恭平原本說道「什麼演歌,我從來不聽那種!」,在聽見旋律時表情卻突然怪怪的(當然他的愛面子個性卻又馬上板起面孔)

在老爸洗澡時,隔著浴室,老媽淑子用那種不經意,像在聊天室的口吻道出了先生外遇的事實

原來那首歌是她當時揹著還是嬰兒的良多前去小鎮處理事情時聽見的

小鎮上的樓上一個女人的房間傳來她丈夫的聲音,丈夫正哼唱個這首歌

於是她說「像聽見歌詞一樣,『我搖著搖著,搖著搖著』,然後就不小心記住了,就在回程的車站買了這張CD,夜深或無聊時就來給它聽一下,它是我最愛的歌呢!」

在這裡突然可以感受到老媽媽是藏得最深,最有心機的!

而她選擇不直接跟丈夫恭平當面攤牌,甚至選擇在丈夫去泡澡時「隔著澡間玻璃」說,也沒有「說破』他丈夫就是外遇

但她同時讓丈夫清楚了解到其實他出軌的事情,老婆一直都是知情的

只是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她選擇不說破,隱忍下來

同樣在晚上,她跟良多對話時,更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婆婆的城府!

原來當天下午(純平每年的忌日),當年被純平救的良雄都會到家裡拜訪,上個香,也感念純平的救命之恩

在良雄來的當下,老爸爸恭平十五年來從來沒有正眼看過良雄

對他仍活在這世上嗤之以鼻

當天下午發生這件事情時

看在眼裡良多甚至為了良雄跟爸爸差點又吵起來

他認為爸爸始終仗著自己是醫生,瞧不起現在只在廣告公司打工的良雄(良雄從藝術大學『肄業』)

某程度來說良雄被否定,就像良多本人被否定一樣

看著良雄落魄,又不斷跟自家人磕頭的樣子

當晚良多便跟媽媽提起「能不能不要再叫良雄來了?也夠了吧~都過多久了~」

導演這時特寫媽媽淑子的半獨白(側臉對著良多):「怎麼會呢?我明年還是會邀他來,怎麼可以不邀呢?麼可以這麼快就忘記呢?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就放過他呢...」

從老媽媽的一席話,我們也才猛然得知其實那個表面上的和藹可親,全都是裝的

骨子裏她恨死良雄,想要用這種精神折磨的方式虐待他

(同時從媽媽的口吻中也知道她其實沒有把淳史當作自家人)

但面對媽媽這樣隊良雄的做法

良多卻感到無力,無法說什麼...

 

看到了嗎?橫山這一家人,從上到下,面對家人時都戴著面具

無論是老爸爸、老媽媽,兄弟姊妹,老婆和兒孫

他們都是帶著面具,偽善地過生活,

或者我們可以說,只有帶起這些面具,他們才有辦法與家人互動,甚或生活下去

如果老媽媽當年說破,如果爸爸不要那麼愛面子

如果姊姊誠實的溝通,如果良多成熟的面對

是不是這一切都會不同?但無奈的是,我們始終沒有辦法知道未來

與家人的生活,偽善似乎是必要之「惡」

因為真相實在太殘酷,殘酷到根本無法共同生活下去

只有戴起面具,表面的互動,才能繼續「相處」

所謂「橫山家之味」,帳面上充滿溫馨,三代同堂

事實上這一味早就「走味」,卻又是莫可奈何的必要

我們在與家人相處時,真的能夠做最真誠的自己嗎?有時,是不是也必須向橫山家一樣

因為真正要相處

所以只能戴上面具,才能繼續「依賴」,彼此生活?

 

電影的最後,爸爸與良多散步到海灘

父子倆相約之後一起看足球比賽

但最後口白中說道,來不及等到那一刻,三年後老爸就走了,隨著爸爸,老媽也走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比海還深的影子(比海還深的主角同樣是阿部寬,與良多的處境也相同,可說同樣脈絡下的另類前傳或續集)

我們都沒有辦法變成想要的那種大人

我們也都沒有辦法完成想要的約定

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

便成了遺憾

是枝裕和在最後又用這樣溫柔的鏡頭弭平前面家庭間的鋒利與傷口

讓我們在面對家人時又用更深一層的感悟來看待家人的存在

家人是我們一生中最長也是最頻繁互動的存在

但正是因為誤會也好,偽善也好,包裝也好

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變成了遺憾

始終都想說的吧~卻因為這個,因為那個,說不出口,沒有做到

而某時某刻,那卻是與他們相處的最後一次了

是枝裕和在這裡又用更溫柔的鏡頭把我們這些遺憾和誤解給溫柔的抱住

我們一生中所發生的,彷彿就是最後良多的遺憾

種種中合體

我們也許也像良多一樣,就是會在多年後返鄉

對著爸爸媽媽的墓,炎炎夏日間,像當年媽媽對純平的墓一樣,淋上盆冰水,說道「很熱吧...,這樣涼快一些吧...」

 

在許多的橋段中,從本片是枝裕和逐漸增加了電影的呼應和刻意安排的幽默感

像在面對「沒什麼大不了」的橋段中,是枝裕和也安排得恰到好處,給予適度的句子不同場景的幽默感

同樣一句話

在姊姊、由佳里和媽媽下午聊天時出現過-他們把小時候良多從會的回應講成是「哥哥純平說的」

良多咕噥著,並在晚上與媽媽獨處時刻意反駁「還有啊!那個玉米那件事情是我說的,不是哥哥」

媽媽只是敷衍說了一句「那有沒有什麼」

爸爸躲在診間偷聽他們的對話時,心裡也頗不是滋味

因為兒孫輩總是說著『要去外婆家~」,但爸爸卻在診間同樣埋怨:「什麼外婆家,這個家的一切都是我掙來的」,

也同樣被聽到的姊姊說「那又沒有怎麼樣」

良多的繼子淳史在進到橫山家之前,被媽媽要求不能叫良多「小良」,要改叫「爸爸」

卻在晚上洗澡時不慎露出破綻:對著外面的良多先生大叫「小良,熱水好了!」,正巧被老爸爸聽到

一切的謊言(良多與淳史的父子感情)也被揭穿,在淳史心中根本就沒有把良多當作爸爸

穿插在這當中還是那句「阿這又沒有怎麼樣」

是枝裕和透過這樣刻意巧妙的安排,讓這句話成了不同橋段中的經典

對於一個人來說,可以會覺得沒有怎麼樣,甚至會覺得小氣小心眼的事情

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對當事人來說,某程度而言十分的重要

大家對於哥哥的誇獎,造成良多的心理陰影,難得那樣幽默慧黠的話是良多自己講的,但他們卻又誤會

這對良多而言,「正名」當然重要

對於爸爸而言,他為了這個家,失去了他的兒子(純平在出事時他還有一排病人等著問診,以致錯過去救兒子的時間)

大家又比較喜歡會帶給人開心的太太

對於他來說心裡當然不是滋味,家是他賺錢養來的,大家卻只看到太太

而淳史那席話,當然可以當作「童言童語」,當然可以說「那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正是因為童顏且無意間說出來的話

反而更加傷人,也證實了良多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敗

爸爸的個性遺傳兒子,

淳矢在聽到爺爺恭平的期許骨子裡卻想成為音樂家

良多、淳矢和良雄,追尋自己的夢-所做的職業(純矢是職業性向)皆是和藝術有關

但除了還沒長大的淳史外,那些「想要擁有自己發展」的人,卻在現實生活中顯得掙扎

而醫生這個行業,表面高尚,卻無法顧及家裡的風暴

這樣巧妙的藝術與科學的拉扯

也是是枝裕和首次放放進電影內的元素

呼應的相得益彰,相當精彩

從影片中也可以得知是枝裕和所採用的種種屬於他常見的拍攝元素

樓梯(兩個事件空間和心靈的對比,年紀和狀態也有對比)、電車(負責轉場和情點交換)的被運用在細膩幽微之處

過世時的墳墓均是以土葬的方式(除了日本習俗,也多因為是枝裕和的土的意象展現風格)

夏季(夏天是是枝裕和在影片設定上常會運用到的季節,夏季的日本別有透明清澈的味道,且多處在細膩以及電影間的張力(冰水、西瓜、電風扇的嗡嗡聲、梅子、人的酷熱表情(對照冬日的溫暖))

海(海對於是枝裕和來說尤其重要,它可以是一部片的羈絆,也可以是一部片之所以人會有的情感來源或是痛苦的來源,猶如本片)

(詳細的電影元素分析可參見是枝裕和的成名代表作【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文分析)

最後是不尋常的家庭結構,這個家庭看似平凡,卻因為大兒子的意外過世,延伸出了一連串家庭茶壺風暴

看起來除了親切之外,也多了份緊張與藏著一絲絲哀愁

 

從這些呼應和探討中,我們也看到日後是枝裕和發展他的風格的雛形和轉折

在橫山家之味這部片

可以看到是枝裕和承先啟後,探討一個家庭之所以互動存在的理由

偽善成為必然,而不說出口的真相卻又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對於家人,橫山家那種痛卻又必須「努力」一起生活的人

十分輕,卻也沈重

這樣的互動必然有遺憾,也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讓我們得到某種理解

橫山家的樣子,也許就樣我們每個人家或多或少的樣子

縱然我們都是帶著面具

但骨子裡卻還是有那份羈絆,帶著偽善的理由

那份羈絆,我相信,依舊是真摯的、真誠的吧!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這部影片中

已經可以看到是枝裕和在接下來風格的呈現

日本在藝術的追求上

有一種先求真在求創的心態(描摹而後創新)

而這部片,可以視為是枝裕和守破離的階段

從拍攝侯孝賢的紀錄片,到受他啟發,

再到跳脫了侯孝賢的靜謐廣角風格

是枝裕和在這部片不再單以鏡頭和固定視角來說話

反而因為取材自孩童

在視角以及鏡頭上都活很多

在聲音的配樂,音效運用、適時留白

看得出來他的風格正逐漸成熟且創造出自侯孝賢那種「型」的「是枝裕和」

可以說這部片,是確立是枝裕和的人文社會關懷,對於社會底層的人物撰寫的風格

也正巧呼應了日本一直以來習藝的方式

我們正看到一隻蝴蝶蛻蛹展翅,斑斕的寫下自己的篇章

 

且看是枝裕和是如何用最溫柔的方式去呈現一個社會悲劇

 

在觀影的過程中,那種無力感是發自內心的

因為你深知就算你就在現場

你認識那些孩子,你也無能為力

那是導演所要說的這個社會下被忽略的、深深的無奈

 

劇情十分簡單,

單親媽媽跟四個不同的男人生下小孩

男人卻都沒有盡到撫養照顧的責任

媽媽為了躲避警察和社政單位(若被查到會被分拆散、安置在不同的居所)的查緝

除了大兒子明之外,二女兒京子裝作親戚的孩子,其餘的三兒子、四女兒則被裝在「行李箱」內

一家四口過著這樣漂泊流浪的生活,這樣狀態的家庭更不用說讓孩子上學

電影的開始幾幕便讓我們知道媽媽背後的狀態

媽媽的幼稚和不負責任迫使名必須長大

在她在外面工作(事實上把錢花掉一大半),交男朋友

她渴望脫離這種生活,與小孩子的互動更沒有一個大人的樣子(半夜回來,跟小孩團聚吃飯還喝酒)

但開始的四個孩子卻那樣殷殷期盼媽媽回來的腳步聲,惹人心疼

於是在某一個白天,媽媽帶了些敷衍式的玩具回來,

孩子一樣興奮衝上前

但這回媽媽雖然開心,嘴角卻沒有那種見到家人的喜悅

只見她收了收行李,敷衍的哄騙孩子們

送媽媽到車站的大兒子明問她是否將她的狀況(她有四個小孩)告訴她的新歡時

媽媽卻顧左右而言他,然後任性的說出「自己也有夢想,有幸福要去追」

 

從此媽媽再也沒有回來過,照顧一家四口的責任,落到了小學六年級的哥哥明身上

 

剛開始明想辦法照顧家裡大小事,媽媽似乎還會從不同的地方寄錢回來

但明畢竟是一個正在變成青少年的人

媽媽的遺棄剝奪了他渴望童年和自由的靈魂

在明無意間得知母親不會回來後

那道母親之前與他們訂下的「家規」對他們而言,似乎漸漸失序

正值青少年之際,

明也會被周遭的新鮮事物和渴望同儕的心給吸引

他交到了壞朋友,並將朋友帶來家中,甚至還不回家

把媽媽寄來的一部分錢拿去電玩場花光

(好在那些朋友要明去超商偷竊,但他守住這個道德底線)

那個界線同樣也出現在三兒子身上

三兒子原本被媽媽規定不能去陽台外以免被看到

但隨著時間遞嬗,陽台根本成了他的遊戲場和玩樂空間

從旁人的互動中,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們在他人眼中的樣貌

明在開學季跑到校園門口,詢問那些曾跟他一起的「朋友們」

詢問他們「要不要到我家玩」

同學們穿著整齊乾淨的制服,新鞋子,完全蛻變成中學生,

這時,明就顯得這樣被拋下了,被時光和這個社會遺落下來

是啊,隔個幾季,身邊的同齡者都要上國中了

大家都在長大,往更好的道路邁進,只有他們一家的人生,仍像按下暫停鍵,只能在校門外癡癡的看著上學的同學

 

京子的成熟也是另一個令人鼻酸的一幕

她將媽媽寄錢回來,原本存了好久想買鋼琴的錢,拿給了明

除了體認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之外

也知道這個時候,身邊的人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他們拿著最後的錢,天真瘋狂的便利商店之旅、

又在電話亭找零錢、公園放肆玩耍、翻找種子等

在旁人看起來極為平凡的日常

是枝裕和將這些描繪成一幕幕屬於他們最幸福的時光

這種專小而柔美的風格在日後的許多片中也用類似的手法

更讓人能蹲下身子和腳步,從他們的世界中抬頭凝望這一切無助

 

雖然有便利超商店員、同是邊緣人的砂希等幫助

但錢漸漸的不夠用是事實

到後來,面臨斷水斷電,明及三個弟妹只能在公共取水處洗澡

忍受夏日酷熱及房間的惡臭

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這時意外終究發生了

四妹小雪在一次想爬上椅子看外面的風景

不慎跌到撞到地面

等到明回家後,

怎叫也叫不起來

而無助的明就算跑遍超市拿(偷)了許多的藥和ok蹦也沒有用

就看著小雪的生命慢慢從他的手上離去...

明想起先前曾答應小雪要帶她看飛機

就將小雪的屍體裝在行李箱內,將她帶到羽田機場旁邊

挖了好久,直到清晨

把她葬在那裡,無人知曉

而電影的最後刻意定格在他們幾個過馬路,陽光燦爛的無後,三弟天真地回頭,一切就像尋常的風景,沒有人注意到...

 

從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可以歸納幾個屬於他常用的電影語彙,

在本部及他的幾部重大作品中也都能看到這些元素

這些細節也成就了是枝裕和的人文關懷風格:

1.樓梯:往往象徵的階級也好,心境也好,情境情景轉換也好的重要因素(參見幻之光、海街日記、比海還深及本片)

2.公園:象徵童心、也象徵這個社會上不容易被看見最細微的所在(參見比海還深、本片)

3.火車:象徵通往未知、跨空間的愁思、命運的轉換或轉折(參見海街日記、本片)

4.空罐子:象徵集體的冷漠,也適時反映在虛無人性下的人文關懷和孤寂的具象(參見小偷家族、本片、比海還深)

5.情色及八大行業:通常在是枝裕和筆下的情色或特種行業都特別溫暖,象徵日本在空虛的關係中渴求一點在乎及情感羈絆,而是枝裕和鏡下的性相關工作者往往比旁人更加具有人性(參見海街日記、本片)

6.埋葬: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元素,以土親手埋葬,象徵人的生命回歸,也用此方式來表徵最後一刻的放手及那種至親生命消逝的沉痛(參見小偷家族、本片)

7.再嫁及家庭的複雜:這似乎是枝裕和在發展人性及敘事脈絡的重要背景及骨架(參見幻之光、本片、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海街日記、小偷家族)

發現了嗎?本片幾乎囊括了大部分是枝裕和在日後其他片的雛形及元素

而本片也不負眾望,男主角柳樂優彌奪下了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及藍絲帶獎等重要獎項

 

是枝裕和在本部片中細膩且溫柔地呈現了一個社會悲劇

被遺棄的無助,旁人漠不關心甚或嫌惡、排擠的冷漠

我們的社會角落無時無刻正發生著

但我們選擇看不到,在面對這些社會的種種事情

總愛用大數據或是大理論來分析、討論

形成「多數人」的社會共識

但我們往往乎略的在社會最角落

仍有一群每天也飽嘗心酸,但仍奮力活著的他們

那是陽光照不到的角落

童真的笑顏和單純背後是多麽殘忍的現實

妹妹雪子出生就見不得人,到她過世也無人知曉

甚至在戶口名簿上根本沒有這個人

她就這樣誕生在這個世界,然後從這個世界消失

無人知曉,也沒有人在意

但因為透過導演的鏡頭,她的存在正讓我們感受到那社會最底層且被丟下的靈魂

對於他們極少數的朋友砂希

在這裡枝裕和又溫柔地道出像砂希這樣的角色

砂希這個的中學女生,在班上是邊緣人

但家境算富裕,

為了明這個特別的朋友

選擇去KTV店賠唱歌賺小費(隱隱點出了兒童色情議題)

但是枝裕和又讓「明」這個角色有一個道德底線和自尊出來

他不願意自己心儀的對象為了她去賣肉犧牲色相

那對他是種羞辱和極度不捨,更是心痛,於是他轉身跑走

導演在這樣的情節安排下讓明這個角色又更加具體且惹人憐愛

也承接了前述導演對於性工作者的幾許溫暖

 

本片中的幾處意象也被導演刻意隱喻

長長的階梯被扶手直剖成左右兩側

分別處著天真的孩子和明一家人

象徵不同的命運在同一鏡頭下血淋淋的呈現

他們翻土找種子中,

無論多麼缺水,

三弟還是細心的照護那個種子盆栽

彷彿它是一種寄託,精神希望的象徵

但那盆盆栽最後還是枯萎了,還意外的被三弟給弄掉下樓

象徵生命的脆弱及他們逝去的希望,也暗喻小妹的意外

京子不慎弄倒媽媽的指甲油被她訓了一頓,

不斷寄來的催繳帳單上面被小妹塗滿了蠟筆畫(畫的還是媽媽)

即便後來媽媽都沒有回來之時,京子依然守護著媽媽在衣櫃的碎花長裙,甚至躲在衣櫃裡,想像媽媽的味道

這些都象徵孩子在面對這個社會現實及家人無情的當下

仍然單純地想念著,愛著她的媽媽

天真的以為媽媽只是去工作,很快就會回來

 

在這些孩童身上

看不到一滴淚水

他們的處境悲傷到甚至他們不知道如何哭泣

因為從來沒有擁有過,從來沒有擁有過快樂又怎麼懂得難過呢?

比悲傷更悲傷的沈重事實,他們只是為了簡單的生存,過著一天沒有一天的日子,

毫無希望,

導演幾度特寫妹妹和弟弟純真抬頭的表情

那純真,水汪汪的眼睛和酒窩更為本片多了濃烈的反差和沈痛

四五歲的孩子哪種的社會的苦痛呢?

明及京子的年紀,又怎麼承受的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及苦痛呢?

 

本部片讓我們也按下暫停鍵,重新審視人性及社會的角落

並用他們的視角,娓娓訴說著跟我們不一樣的生命

同時大大關注兒童遺棄及高科技發展下這個社會的冷漠及疏離

是枝裕和系列的電影似乎總愛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或一時,揭曉為何會有這樣的電影名稱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下,小雪被葬在充滿希望、繁榮及航向未來的羽田機場旁

那卻是光怎麼也照不到的地方

願這是導演鏡頭下一件被說出來的最後一個故事

也希望我們能蹲下,定神凝望,給予這個社會角落一點人性、溫暖及希望。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57屆金馬獎頒發給侯孝賢終身成就獎時

引言人和贈獎人便是這位日本大導演是枝裕和

他上台時,感性的說「侯孝賢確實啟發了我的風格」

 

是枝裕和在近年來的作品,多出自對於人性的關懷或是中下層小人物的心聲

相較於意境,近年來的風格轉而重視情感與故事的敘事性

這時再回過頭來看他早年的作品「幻之光」,反而比較能理解他所謂被侯孝賢影響的那種敘事手法和作品風格

至少在取材手法和意境說理方面,的確看到了侯孝賢的影子

侯孝賢在國外甚可稱作「侯學」

不僅是他對於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啟發及重要推手

更重要的是以世界電影的局面,在80-90年代後

我們逐漸從大場面及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情節,轉而將觀點聚焦在小人物上,

但這樣的小人物並非紀錄式的特寫或是微觀角度,反而透過鏡頭的運鏡及細膩幽微的梳理,由大見小,

這樣相較於港片及紀錄片的迷人角度,他甚至奠定了日後在敘述手法上的一個稱作「冷暴力」的張力及情節

(雖然我不太喜歡這樣的詞彙,畢竟他底下的人物並非總是給人所謂暴力,且所謂多數的暴力是相較於「靜謐而言」,談及暴力的人多半反映出自己對於靜謐電影的反動式回饋,

而不是電影的真實敘述風格)

 

初出茅廬的是枝裕和,我們幾乎可以在「幻之光」之中,看到了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型」

並且加入日本電影所謂至90分鐘對話式高潮及情感濃烈的收束迸發手法,

(綜觀日本電影,很喜歡的敘述方式是讓角色之間的互動從細膩處所交織,引發互動,小事件累積而成巨大的壓力,然後在電影的約90分鐘時

簡單的幾句對話及互動,便讓整部電影充滿著壓力及張力,也可以解釋為單純的幾幕或幾句話就達到了大場面電影所沒有的張力效果)

幻之光的劇情甚或簡單,直線式的敘述方式,描述一個女人在喪夫後緩慢走出上通的過程

主角由美子是一個在大阪中下階層(勞工背景)的家庭婦人

雖然窮困,但她十分樂觀,也深愛著她的丈夫郁夫,

會刻意在上班時到郁夫的染織場探望他

把新生兒託給其他家人,只為跟郁夫有著情侶般的咖啡館幽會時光

她在郁夫偷來的腳踏車上,漆了綠油漆、裝上了鈴鐺(皆為了防止被拿走),從此鈴鐺一響,由美子便知道郁夫回來了

相較於女主角的開心及單純

男主人郁夫雖然也過得幸福,但從細微處(咖啡館的心不在焉、工廠時沒有注意到老婆來、低著頭與火車旁的道路同行)便可以感受到他似乎略略有心事

並沒有很投入,甚至有一些抽離,或說出了神,隱約地在想些什麼

某一天,郁夫中途折返回家,由美子一樣興奮的衝下樓迎接,

郁夫回家時說「因為怕被淋濕,我回來拿傘」,之後,那個離去背影便是由美子見到郁夫的最後一面

當天晚上,由美子遲遲等不到返家的郁夫,

直到凌晨警察來敲門

有一個工廠工人沿著鐵道行走,對向的火車迎面而來,火車已經鳴笛數次,但司機表示那個人還是繼續向前走,絲毫沒有要閃躲...

 

由美子無法接受,難以理解丈夫為何要這麼做,更沒有辦法獨自一個人照顧自己及剛出生的孩子

就這樣失魂落魄了幾年

直到孩子要上小學了,

經過親戚的介紹,由美子改嫁到遠在能登的一個小漁村,第二任丈夫民雄是一個溫暖且善良的人

日子一天天過,由美子逐漸從悲傷中走出來之際

因緣際會下回到大阪,了解到郁夫當時其實已經距離回家其實不遠了

種種的打擊及疑惑,讓她實在無法承受,更沒有辦法面對現在這個想放下過去的自己

在得知民雄當年返回能登也是因為他深愛他前一任太太,但過世了之時,

由美子更沒有辦法接受有著這樣過去的自己(或民雄),要怎麼放下和不再痛?

偶然在海灘上,由美子看到了葬儀隊,那鈴鐺招魂的聲音加上燈籠的微微幻光

由美子便被這樣吸引過去

走到防坡堤邊,

民雄看到後追了上去

這時由美子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憤怒、疑惑和痛楚,大聲的喊著:「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自殺?我根本就搞不懂,為什麼?你知道為什麼嗎?」

民雄這時給了一個答案

「從前我爸爸出捕魚時,在漫漫海上,會看見海的對岸有那麼一道光,那道光閃著閃著,忽明忽暗,但始終在那裡

實在是吸引人,會不自覺得想一直朝那道光前進

我想,郁夫應該也是被那道光所吸引吧...」

嚴格說來,民雄其實沒有解答到由美子的疑問

但那樣的說法卻給了由美子一個所謂的「理由」,無論這個理由合不合理,但他是一個現象解釋

那種沒有道理的道理,反而最貼近民雄所說的答案

而這樣沒有道理,荒誕的答案,卻稍稍撫平了由美子的內心

最後一幕,在晴天之時,由美子坐在民雄的爸爸旁邊,說道「天氣變好了呢~」,窗台灑落著微微陽光與一本空白的筆記本...

 

在本篇的故事當中,

我們可以體認到是枝裕和是如何透過光線來呈現那種孤單疏離的意境

從郁夫下班時不斷經過的火車,在鬱鬱黑夜中只有那道光和隆隆車聲劃破沈默,似乎郁夫的死也沒有那麼飄渺,那道光甚至成了郁夫最後的必然

中下階層的家庭中偶爾點燈,隔著窗花玻璃的陣陣閃爍的泛黯黃光,那種雖然在苦痛中一明一暗的生命力透過光影來呈現

在得知喪夫後,由美子的幾幕都被導演安排坐在背光處,無論窗外的陽光多麽耀眼

似乎總照不進由美子的內心

由美子在民雄家打掃地下室

從亮到暗,由美子的動作也從快到慢(象徵著由美子也努力想要整理自己的心情,

只是在面對那樣沈重的地下室(丈夫自殺),那種虛無的無力感又使得由美子幾度停下來)

電影一開始由美子的夢,夢中想到她的阿嬤也曾經說過想「死在四國,她的故鄉」

縱然小時候的由美子怎麼叫她,阿嬤卻頭也不回,就順著涵洞口的那道光,

全篇雖然在防坡提處民雄與由美子對話時,才揭釋幻之光的意涵

但透過是枝裕和的安排,其實本片的光處處可見,也象徵人的生與死那到實體與內心對於生命的起伏

幻之光對於郁夫為什麼要自殺,甚至是真的被那道光所吸引嗎這些問題

並沒有給予大家答案,

又或許生與死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解答的問題

又或許那早就超越生死,就單純的被那道光給吸引

那是一種偶然的力量也好,生命的固然性驅動也好

那就是道光

光對於生命來說有著那樣的吸引力,生命的本性是否就蘊藏著那股趨光性,無論那道光是生或是死

在我們窮盡一切人類理智時,是否就是被那光給吸引,而前進

我們本來就會追尋光,而追尋時因為那道光的存在而迎向它,這本身似乎沒有任何的理由

攝影為運用光來作品,導演要善用光

藝術作品的筆觸在光影間做變化

世上的萬事萬物,所有的人類生活也好,藝術創作也好,似乎都與那道光有關係

這道幻之光,似乎無法用理性來解釋呢~

 

再來是是枝裕和的運鏡

全篇幾乎2/3的景象都是用到中長鏡頭,可以說是枝裕和刻意擺上這種大量的鏡頭

然後讓觀眾以一個第三著的佇立視角,定神看著由美子在面對喪夫後的種種

那些中長景及定點運鏡可以說很刻意的安排,甚至有一些景象根本就看不到人,只有聽到微微的聲音或是純如畫的風景

那種靜謐、壓力及冷冽,縱然是靜態的視角,卻十分說出了女主角內心的狀態

也讓在一旁的我們就好像佇立在當下的場景一樣,縱然鏡頭不動,我們卻跟著主角以及情境脈絡,感知到孤寂、煎熬和難以承受的痛楚

視角上不時的切換俯視角、孩童般地仰視角、大人的側視角、第三者的刻意置中長鏡頭旁人觀影視角

導演讓我們與演員刻意保持一段距離

在距離當中又運用鏡頭呈現出壓迫感及那種難以承載的難受

是枝裕和可說完美揣摩了侯孝賢的運鏡風格,

體現在幻之光的身上著實成功

 

在顏色運用上,

本片除了光打在室內以及咖啡館幾抹暖色調,幾乎都用冷色系來完成

某程度也說明了女主角的內心狀態

在咖啡館及室內時,女主角的心情是溫暖且幸福的

這時的鏡頭多為黃光的暖色調

但在喪夫、回到過去的房間,沿海的公車站、即便是大白天的漁港小鎮市集街道

是枝裕和仍強烈地在鏡頭上圖滿整個冷色調

主角們的衣服也是導演刻意安排運用的心境象徵

由美子和郁夫在大阪時,皆穿著一席黑色的衣服

那個黑色陰鬱到光似乎都照不進去

而到能登,一開始民雄去接由美子的時候

也是一襲黑色的衣服

象徵民雄其實也還沒有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

時序漸次,在能登由美子身上的衣服開始轉換

古巴領的白色棉衫加上石洗色的藍長裙

雖然稱不上時髦,但比起之前的一襲黑色來得親切許多

也象徵漁港那片海逐漸的在治癒女主角

鏡頭的明暗也隨著女主角的心境似乎有所轉變

這樣服飾的安排是十分刻意的(又例如在跟著葬儀隊的由美子以及之後趕到的民雄

在極遠的鏡頭下幾乎是一襲黑色)

是枝裕和透過這種衣著顏色語彙,呼應象徵當下的情境及主角們內心的狀態

簡單而高明

 

以初出茅廬的是枝裕和而言

那種侯孝賢風格的「型」不斷的出現在本片

本片也為他迎來國際影展的重要獎項及掌聲

也讓是枝裕和著實被看見

無論是不是真的光,

那種趨力似乎超越生死

也是導演在當中想探討的

而那些鏡頭及語彙,光影的運用相當精彩

意象上面可為至高的藝術作品

每一幕似乎都可以當作一門教科書,一幅抓鏡頭的畫作或教材

那種絕美及壓迫同時存在的畫面

著實令人佩服

是少數(也許是因為初次執導長篇)是枝裕和富有意象的文學性美學性偏意象作品,

十分推薦在運鏡及取景上,想有靈感的人,定能從中找到如光的方向。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敏於2006年推出這部動畫電影

這部探討夢的本質及本我、自我(還有部分的超我)的電影

影響了日後電影界在把玩賽博龐克以及夢境系列的電影

全面啟動甚至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及啟發

他建構出夢境的世界觀以及科技對於人性的探討

也符合今敏對於人類世界的體悟及反思

 

關於本片,許多人聚焦在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派以及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的探討

但我認為今敏想說的可能不止這件事情

關於電影本身甚至運用了電影來包裝

而這裡提到了夢境的電影,對電影的慨嘆及推崇

日本對於女權以及經濟泡沫後的思考

還有運用到宗教觀(包含調侃了伊底帕斯情節)、科技是否凌駕個人夢的意志等哲學道德問題

這部電影實在太精彩,太多元了

 

本部電影的主體為探討「夢」這樣的一件事情

故事描述在未來的科技裡,可以透過進入夢,加以了解這個人所發生過去的事情,他的心理創傷,陰影等

並加以在夢中治療

這個入夢儀器稱作「DC迷你」

在DC迷你中,作夢者(患者)可以在自己的夢中看見創傷或是發展無盡的想像

同時有一個長相和穿著都玲瓏可愛的NPC:小辣椒,負責陪患者聊天、治癒患者

這本是對於神經心理的一項重大科技發明

如此龐大有嶄新的概念下,便要有一個致命的偏誤:此發明還沒有獲得正式的許可

就被不明人士偷走了

女主角:DC的主管敦子博士、旗下天才發明家時田,研究所所長寅太郎變開啟了一系列的調查

同時之前受惠於DC迷你的粉川警官也加入調查,

協助找出隨意侵入別人夢境,影響他人的兇手

當他們越調查發現

此DC迷你的影響力不只對已經在作夢的人

操控DC迷你的人,甚至可以讓還醒著的人瞬間在不知不覺間做夢

進而引發危險

而如果在夢中的人出意外或過世,則會陷進無限的思路循環和渾沌之中(這樣的設定真的像全面啟動)

故事調查到最後

發現其實是DC背後的董事長-精次郎先生搞的鬼

而如果一個人被DC迷你的夢境感染,除了不知不覺間會做夢之外

他的夢境也會「感染」到未做夢的人,

使他人也開始做夢,並且吞噬合併掉其他人的夢,

在精次郎的手下(DC的叛徒)被粉川擊斃之際

那些吞噬其他人的集體夢境開始擴大

不久已經大到吞噬所有人類的夢-全日本的人都開始做夢

已經徹底影響到現實生活了

而這時時田在這個集體夢境中單純且奮力(看電影就知道)對抗精次郎

也讓敦子面對她潛藏在心裡已久的愛意

她與時田先生和為一體,加上小辣椒的力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類NPC

並且戰勝了精次郎

所有人才從夢中驚醒,世界也恢復了原狀

 

在這當中,許多面向直得探討:

1.本我、自我及超我:佛洛伊德在他的重要理論「夢的解析」中,具體的說明關於潛意識之於人類的影響

他認為人之所以未有潛意識,主要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安、慾望、挫折或曾發生過的失落

並沒有被滿足

轉而壓抑,並且在夢中釋放

換而言之,我們會有的這些夢境,都是因為我們真實的世界之中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防衛機轉

那些潛藏在夢中的原始慾望,食慾,性慾,殺戮,求生,愛,碰觸等原始慾望

並不會離開自己,而是最真實的人類所會擁有的

他把那稱作「本我」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知道「小辣椒」其實就是敦子小姐的化身

某程度甚至算是他的「本我」(電影中有幾幕也把他們兩個意象結合)

小辣椒身穿紅色衣服,水汪汪的大眼精,又負責治療病患,

如此純真可愛的角色,與現實中的「敦子小姐」差異慎大

現實生活中的敦子,是一個冷酷的角色

或許是職業使然,她在面對每一件事情是都只能壓抑自己的慾望以及感情,冷靜分析

在佛洛伊德的理論當中,因為本我的一些慾望不容於社會道德價值

故會與超我(道德我,凡是運用道德標準或依歸的思考方式)結合,進而形成活在這個社會的「自我」

而敦子小姐,在現實生活中便是以「自我」接近「超我」的狀態生活

僅在DC迷你的世界裡,用小辣椒這樣的一個NPC,存放著她的本我(也可以說她讓她的本我在DC迷你世界裡得到一個喘息的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一開始敦子在與小辣椒行動時,多半是敦子在命令小辣椒,

我們便可以視作自我在一般的狀態下會壓抑本我,就像我們在一般狀態下一樣

但在最後集體夢境失控時,小辣椒對敦子小姐說:「你以為你可以掌控所有的事情嗎?錯了!」

這象徵其實在真正面臨危險以及危難時,本我仍會出來

某部分也是因為敦子誠實的面對本我(對時田的感情)

大家才得以得救。

2.而為什麼敦子需要壓抑自己的感情和單純?除了工作性質所需之外

對於時田,算是敦子的下屬,在日本的社會當中,辦公室戀情(尤其是女尊男卑)其實會被人非議的,

又尤其時田先生雖然是個天才,但他體型碩大,超愛吃,個性又像小孩,外貌及內在都不討喜

在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下,敦子小姐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透過夢來抒發

而小辣椒的一席話(其實可以算是他自己對自己說話),也幫助敦子面對自己真正的感覺

今敏在這裡透過小辣椒、敦子、時田,明確地闡述了本我、自我及超我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按照故事的脈絡來逐步使人面對自己的慾望,

慾望並不一定都是荒謬淫穢的,有時是那種潛藏在心裡的幻想

而今敏也透握這樣的安排,告訴我們無論外在的社會環境,工作職場存在多大的壓力或是扭曲,仍要面對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誠實適當地面對自己,也許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3.對於粉川先生,今敏則是安排另一個本我及自我的存在模式

如果說敦子小姐的本我是潛藏的愛戀

那麼粉川先生的本我便是對於離世的朋友及未竟夢想的悔恨及挫折

粉川先生的設定像極了全面啟動的李奧納多

在他行動時,總會出現一個即將被射殺的人進入他的夢境意識,來干擾他行動(全面啟動是出現李奧納多的太太)

那個即將被射殺的人,是粉川先生的高中朋友

高中時的粉川與他的朋友均熱愛電影,這位朋友甚至在才華方面街勝過粉川

就在他們拍攝一部八釐米短片:警匪追逐片時

粉川因為不敵現實的壓力,選擇放棄電影夢,去考警察

而還為了他們的夢堅持的那位同學卻在大學時病故了

這件事情對於粉川來說是一個打擊,也是他永遠無法面對的痛

他無法原諒自己選擇了警察,放棄了夢想,對於那個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朋友更是心懷愧疚

因此現實的他說他不喜歡電影,對電影毫無興趣

但在DC迷你的夢中,他卻無時無刻出現在各大電影場景中

其實粉川先生的潛意識中十分熱愛電影,更隱藏著這份痛楚

而這份痛沒有被解決,於是一直壓抑在心裡

當他在捉拿犯人時開的槍,不時會擊斃那個朋友

粉川定睛一看,發現那個被擊斃的人其實是他自己

今敏導演在此呈現了他無法原諒自己扼殺了彼此的夢想

在本我中不斷的透過這樣自虐式的輪迴,來提醒自己的痛

而在最後集體意識的夢結束之時

粉川先生從他自己的夢中看到了那位朋友

他對粉川說了「不用自責了,所有的真實都是來自虛構,

你正是真正的活在電影中」

這段話也治癒了粉川,他也從傷痛中走了出來

 

4.今敏導演在粉川先生的角色更著墨了許多他個人對於電影的省思及探討(個人認為他特別愛粉川先生)

粉川先生骨子裡是愛電影的

並且在他的夢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電影場景

今敏除了透過夢境來致敬每一部經典的電影作品外

也述說每一部偉大的電影都像一場夢

但同時,電影也是一場夢,很多部電影或是電影人,

在面對現實的考量下,無法繼續做夢

也都像粉川先生一樣,沒有辦法繼續編織屬於他們的電影夢

每一個電影人無論背負著多大的壓力,多麽殘忍多麽痛苦

在電影中總會為了觀眾,為了自己,

編織出無盡的想像與感動

甚至給在現實掙扎的人們一點活下去的動力及勇氣

但這些電影中就是電影,謝幕後還是得面對真實的人生

無論電影裡面多磅礴的場景、出現多少英雄

那終究是虛幻的,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也只能在夢中相依偎,

今敏對於自己是電影人的那份溫柔及對電影業的慨嘆

透過粉川先生的角色做了番詮釋,也替這些造夢者做了一番最真摯動人,充滿想像的註解

 

5.最後提到夢的本身

其實就如同精次郎所說的

如果未來的科技可以進入別人的夢,甚至去治療(修改)他人的夢

這樣是否符合道德?

每個人是否都有完整做夢的權利?

當未來的科技,連夢都可以駕馭

我們的科技是否已經逾越了道德的底線?

夢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本我的存在

也是慾望的抒發及延伸

我們可以想定透過解析夢、治療夢來治療一個人

只是這樣的治療是否真的為必須?會不會傷害夢的本質,

夢是否真的該被治療?

這樣做是否道德呢?

在本片中,今敏十分善良的把這樣的問題純化,聚焦給一個精次郎的惡人

可他提出的觀點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未來的科技如果挑戰到原本世界的運作,這樣的科技是否真的需要存在,科技及人性之間究竟必須取得怎麼樣的平衡

我想這都是十分直得探討及深思的問題

 

另外

在集體多數的夢境中

出現了許多電影場景的經典

有高田勳的貍子,宮崎駿的卡通娃娃,青蛙

在這裡今敏也刻意向這些動畫大師致敬

當然這些集體夢境的潛意識不只這些

更多出現了拜金主義,名房名車,佛祖耶穌,高樓大廈,

集體夢境的花車大遊行,象徵日本在80-90年代經濟泡沫化前的景緻

80年代的日本,沒有因應世界的局勢

政府的政策錯誤,

使得許多的房地產飛也似的飆漲,

人們的生活突然一夜致富,

開始揮霍無度,大肆採購併購

加上自二戰以來對於自己國家的反動式自豪心態

當年的日本揮霍的情況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房價大肆飆漲,生活糜爛,揮霍無度,

幾個大城市如新宿、澀谷、銀座等更是夜夜笙歌

這樣的場景到了經濟泡沫後,一切突然成空

但以奢靡習慣的人們根本無法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仍存在無限的慾望

今敏在這裡狠狠地透過日本的「夢」,打在所有仍沈睡的人們

日本那種奢華糜爛的生活及心態

就像活在不切實際的夢裡

這樣的夢越做越大

終究會使現實生活不能承受

其實綜觀這時代的幾部電影:風之谷、平成貍合戰、神隱少女等

這些動畫的所隱喻的背景都是日本在90年代泡沫化下的情態

也時時帶有番警世意味,

在盲目地追求經濟和科技至上時,喪失掉的是人性及真誠

最後那些如夢一般的榮景也會反噬自己

 

綜觀本片,除了用夢完整的呈現了本我和自我的說法

更透過人類的夢,看到了導演的擔憂,人類的貪婪

某一種程度導演就樣像是小辣椒

創造這部電影,在治癒人們的內心

並且也對電影有番期許

期待電影能真正找到最純真的本我,當謝幕夢醒時,真正面對這世界,能有不一樣的想法或面對世界的勇氣

就像名導演所說的

電影終究是電影

而我們從這兩個小時多的互動中,獲得點什麼,進而對我們人生能有所改變,才是真真正正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