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這部片真的後勁無窮

看完之後整個人腦中千頭萬緒

也點醒了我們很多事情

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運鏡和敘事的功力

不需要多淒美的愛情,義憤填膺的國仇或家恨

而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死亡」

 

更精確地說

「死亡」只是聲響鑼

導演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生命」究竟是什麼?

有意義的生命是什麼?

 

艾德華,一個擁有無限外在(金錢)的醫院集團大老闆

卡特,一個擁有無限內在(知識)的技師

它們兩看似是生命中兩條平行線

但「死亡」意外地將他們綁在一起

在我們面對死亡時,無論你有再多的金錢或知識,都一樣

故事也很刻意的,都安排了一年

於是他們計畫,就像國高中時期興奮的計畫暑假清單,只是他們計畫的,是死亡前未完成的清單

而這趟計畫的成行,也與他們兩個的心境有關

艾德華終其一生都在賺錢,卻沒命花

於是他把「花錢」當作他終於「開始生活」

卡特終其一生都在為家庭付出、順著家庭,順著妻子

卻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或者說不敢想自己)

所以他把「逃離家庭」、「做自己」當作「開始生活」

(也就是因為這樣,當他們第一次在聖母峰山腳下無法上山時,卡特的自尊心才無法接受艾德華的玩笑)

這真的很像我們社會的兩種典型

更可悲的是我們還夾雜其中,沒有像電影分的那樣極端

我們也常埋頭賺錢,希望能賺到「更好的生活」

或是死命工作,為了「孩子」、「家庭」、「下一代」的「更好的生活」

但轉頭照照鏡子,看看現在現在我們的樣子,還算是生活嗎?

我們永遠在為了未來,卻忽略了現在

 

到了影片中段,開始有了轉折

如果說故事的前半段是在創造生命的精彩

那麼故事的後半段,便是在彌補生命的缺憾

艾德華有意無意的施予美人計,喚起卡特對於老婆的「愛情」

卡特刻意踩艾德華的痛處,也迫使艾德華去修補她與女兒的關係

 

人活到了一定年紀

身上總背著大大小小的傷痕

有些傷痕,我們選擇遺忘

有些傷痕,我們選擇刻意隱藏

但,他們沒有消失

時常在我們最寂寞的時候點醒我們

在影片中

旅行的他們不斷的對話,不斷地審視彼此的內心

若再一次,我相信它們彼此還是會這麼做

看到這裡,我不禁羨慕起他們

畢竟能有機會這樣填補生命中的缺憾,這又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呢?

 

我們活著,包括現在打字的我

真的是活著嗎?

我們每一天食息,每一天起床,然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是否如卡特,因為生活而磨滅了愛的美好?

是否如艾德華,因為傷口過於刺痛而選擇埋沒起來,追求浮華的享樂?

我很喜歡本片最後的安排

他沒有讓卡特在一次顯現奇蹟,跟艾德華重修舊好,一起去完成清單(如果是這樣就太扯了)

而讓艾德華再一次地留下遺憾

但他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的遺憾,也是最後一次的啟動

於是他選擇去修補生命

找回家的溫存

而他們兩個的清單,最後一項也非他們完成的,而是那個常被艾德華念,但其實很倚重的秘書

是啊!生命總不會是完滿的,

我們人生中的清單也不會永遠完成

即便是,也大概沒有辦法能找到一個能跟你一輩子一起完成清單的人

生命便是如此,有傷痕,有淚水,也有愛

 

明明是沉重的話題

而導演卻能用最溫馴的話語來探討

兩個老人不時笑著,劃去他們生命中的清單

那份笑,不是因為已經征服的成就感

而是在經歷過,了解過之後的那種對生命體悟的笑

本片也探討了信仰,包含基督教的、佛教的、埃及的、泰國的信仰

但又將層次往上拉了一層

在真正面對死亡時,這些信仰彷彿變的荒誕又可笑

一切並不是「說好的」或「絕對的」

只有死亡當下本身,才是最真實的信仰

無論你信仰什麼,當下的感受那才是最真的,最重要的,不是嗎?

 

愛、死亡、生活、時間、瘋狂、原諒、傷痕、寬恕

生命中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名詞

我們卻從不曾搞懂他們

片中的兩個老人有幸在生命最後一刻(也許是最棒的時刻,了解後便無遺憾地死去)豐富了生命

那我們呢?

 

生命是什麼?

什麼才算真正的活著?

或者

我們是否真正痛快的活過?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天下午如果下雨,會想做什麼?

看電影?逛街?還是繼續睡大頭覺?

不妨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家咖啡館坐坐吧!

連接師大與公館台大的溫州街

近幾年來增添了許多家十分有特色的咖啡館

讓原本就充滿書香分圍的街道

多了幾分文藝氣息

這樣的文青又與東區的文青有著些許的不同

東區的文青固然有,但比較多留於表象或是「人造的」

因此我們常聽到「穿的好文青」、「這間店風格好文青」

但這裡的文青卻是渾然天成

這種氛圍就是這一帶人平常的節奏

image.jpeg

image.jpeg

公館無名咖啡館

就座落在溫州街的巷弄內

外表不怎麼起眼,甚至連塊招牌也沒有

很容易變會錯過

但一進去,仿若不同的氛圍

店內用一整片(應該說是遺留一整片)老木頭去打造

復古的絨布椅搭上圓木桌

冷氣出風口也因為年紀的關係而泛黃

桌燈由天花板上垂下,不修邊幅,老舊的黃光

高處的牆上掛著1920年代左右的攝影作品

角落還有個書櫃整齊的排滿了CD,二樓則是個小型的展演空間

其實現在的咖啡館不乏復古、木質感的氛圍

但能讓這樣的氛圍毫不造作、以最有溫度的方式呈現

變需要一定的功力與時間的雋刻了

而這家無名咖啡館

沒有流利的現代現條,精緻昂貴的糕點

也沒有刻意擺了復古電話或是留聲機

而是讓這些老物去說話、去詮釋

image.jpeg

image.jpeg

午後,來趟公館

看本書、打打字、或是什麼都不做,看雨

就點杯咖啡,好好讓心靈小憩一下吧!

 

公館-無名咖啡館 caffe expresso

地址:台北市溫州街巷弄內(近真禮堂,瑪麗珍披薩斜對面)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遇巴塞隆納】

十分伍迪艾倫的電影

之前就一直對他的電影十分著迷

在看完這部片之後

更是佩服他敘事和編導的功力

以下提供幾個觀看的重點和心得

---------以下有雷------------

電影裡不斷重複著一個重點:理性與感性

外表理性的葳琪,外表感性的克莉絲汀娜

而男主角安東尼奧像是感情的綜合體,也可以說是「人」對於愛情的所有形容詞

--他浪漫、多情、風流不羈、卻又同時忠貞、負責任、膽小

令人佩服的是伍迪艾倫竟然能夠把這樣一個完全矛盾的人綁在一起,還讓這個人天衣無縫的貫串全片

我想這也是我喜歡伍迪艾倫的地方,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

像一般的爽片或英雄片那種絕對的善或惡,在他的片中是不會看到的

伍迪艾倫的電影其實是很銳利的,但他總是用幽默的筆調去中和那種銳利

本片也不例外

本片的前半部在批判理性

從薇琪被安東尼奧逐步打開心房開始

他讓我們探討到底我們所「想要」的戀愛、甚至是生活,真的是我們內心所渴望的、還是我們自認為是渴望的?

也正因為如此,看似守規矩,總是朝著自己「夢想」生活的薇琪,才會這麼難以忘懷她與安東尼奧那晚的激情

人或許就是這樣吧!越是想走在自己認為的路上,對於路途中的火花也就越印象深刻

本片後半部在批判感性

從克莉絲汀娜與安東尼奧的交往開始

看似他們兩個情投意合,但其實安東尼奧只是在克莉絲汀娜、甚至是其他女人身上,尋找他前妻--愛蓮娜的影子

伍迪艾倫在此也對那些多情浪漫者嘲笑一番

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瘋狂,放蕩不羈的人

實際上都是繞著一個「不變」在旋轉的

而這種「不變」卻又與他想追求的本質相反

伍迪艾倫在片後直接賦予克莉絲汀娜一個理性的自己

也讓人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浪漫者:原來在世人眼中,他們的多情和浪漫是這麼的不可理喻、可笑及荒謬

安東尼奧在本片中極為重要,就像之前說的

他是一個人類情感的綜合體

也因為他,促成了女女戀、三人行的事情發生

但伍迪艾倫在片中呈現的三人行,卻不會讓人有背叛道德或不倫的感覺

大家會鄙視和討厭的,反而是那個成天把「忠貞」、「倫常」掛在嘴邊的道格

在此同時,伍迪艾倫又對我們世人做了一個批判:

在我們人類社會中,我們往往對於「性忠貞」或「愛情忠貞」有著極高的道德標準

於是上至法律、下至新聞媒體

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忠貞的重要

然而「愛情」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理性的

但我們卻總是用最高的道德標準和最高的理性去規範我們的愛情

於是就常常出現了精神上出軌,但實際生活感到乏味

抑或是肉體上出軌,但精神生活因此感到不堪與內疚

而這一切,都與我們人的本性相違背

世俗的規範,究竟是要讓我們有更好的生活?還是反而限制了我們的生活呢?

 

另外,講一下我很喜歡的一些小細節

一開始薇琪穿的是代表黑色的理性,而克莉絲汀娜穿的是代表白色的感性

但到片末機場時,他們兩個的衣服顏色換了過來

這也是伍迪艾倫所賦予的意義吧

另外伍迪的敘事風格,很愛把所有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大鍋炒一遍又分別裝盤,物歸原位

這部片也不例外

這也是我另一個佩服他的點:明明故事已經搞得這麼複雜

他卻還可以在最後(而且還是用槍聲,多麼有創意的安排)讓他們各自回到最開始的階段

只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最開始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開始了...

 

周末深夜,小酌一杯

十分推薦【情遇巴塞隆納】喔~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戀銅鑼燒》
日本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本來就比較細膩

在這部電影中更隨處可見

戀戀銅鑼燒運用了非常多的對比手法

悄悄的帶入我們生活中一直忽略的社會議題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