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這部片有好一陣子了

身為金馬影展特別放映的片子

在預告又這麼的驚悚令人感到不安

著實定要給欣賞捧場一下

 

本片大意是一群經過甄選的法國舞者

欲前往美國進行比賽,而在一間學校進行移地訓練

但在要出發前一晚排練後,大家喝了放鬆時派對的水果酒,殊不知那酒裡被下了藥...

接著眾人逐漸失控

 

關於自由與不自由

關於自由時真正的高潮與否

無論是藥物的、性愛的,

我們追求的自由時的相對定義卻是身體及意識背道德理較制約,甚至是服應的(我們遵從這樣的社會制度,才有相對應的被束縛及制約感),

邏輯上相對應的追求解放

在靈魂束縛時/平時,身體卻較嗑藥後相對自由

而嗑藥後,俗稱靈魂解放,達到高潮時,肉體及意識真的自由嗎?

 

導演的運鏡及視角坦白說,拍攝及呈現方式是極不舒服的

但運用這樣的高視角,混亂及混動的鏡頭,以及多次一鏡到底的運鏡方式

就好像觀影的大家也嗑藥了一樣

那樣晃動,狂舞,天旋地轉,且持續將近40分鐘

導演一邊用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卻又用第一人稱真正混亂的拍攝鏡頭,讓我們置身其中卻又無法自拔

配上整場EDM及迷幻電子樂不停地無止境的播送著

整個空間場域被設計的萬分詭譎

其中一開始的一幕,長達十多分鐘的每人秀舞蹈,長到令人覺得可以剪掉,煩悶

但導演卻刻意一刀未剪的放進去,且讓我們至頂,仿若上帝視角府看著他們,某種程度也帶著道德批判及審視

審度這些狂舞的人們如何達到高潮的高度

所謂高潮

當舞蹈最高峰時接近狂亂的狀態,是否就是真正的靈魂解放?

靈魂解放如野獸般喪失掉所有道德的枷鎖是否真的自由?

又我們平日人與人的生活,將內心的慾望層層鎖住

就如同電影一開始所述,各個參加的舞者們有的追逐夢想,有的想認識更高的舞蹈境界

但最後瘋癲起來,這些關於夢想及想法,好若一陣飄散的古柯鹼,顯得好笑又足無輕重

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住著或多或少自身的欲望

但社會秩序及道德理教將我們束縛著

當嗑藥後,達到高潮,那個解放之後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嗎?

本片宛如帶我們看見一場集體崩潰的,嗑藥後的心理及精神狀態

但卻是在規律節奏的EDM音樂下,慢慢積累成的,是有脈絡可循的

早先過於關心自己妹妹的哥哥,在嗑藥後果然藏不住對妹妹的情感,

兩個黑人從原先的意淫舞蹈團隊的女生,到後來真的上了人家

白人被黑人種族歧視,額頭上用血畫了希特勒納粹的萬字(某方面厭惡白人帶來的種族主義及贈恨他們的優越感)

以及數不清的拉了人拖到房間就交合,看到人不爽就很K海扁

在其中也看到人們在嗑藥發癲後僅存的道德力量(如舞監將孩子想辦法保護好),那力量卻相對微弱不堪

身為母親的舞監在喝樂被下藥的酒後不但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連選擇安放的地點也因為沒有辦法克制藥性而讓孩子身處險境

之後的約莫20分鐘皆是孩子淒厲的尖叫聲

迴盪整個空間

再搭配不斷迴繞的電子音樂,那近乎崩潰的沉重的重複節拍,觀影人彷彿也要跟著喊「救命」,

媽媽痛苦,找不到鑰匙(亂醉時搞丟了)

欲拯救小孩的主角席瓦也愛莫能助

嗑了藥的她只能無力的跪坐在鐵門旁,時而被要折磨,搖頭用力搥打,但徒勞無功

人類是矛盾的

在僅有的不堪狀態下卻還是想要孩子脫離這樣的本性

我們似乎希望這樣的童真是被保護的

就好像舞池裡的大家將希望、理性、善良寄託在孩子身上一樣

不希望這樣的墮落沾染到孩子

好像大家對於孩子有個人性的希望

但那壓抑我們卻視為聖潔

我們在約束中追求解放,

卻得到一切的感官被放大,

一切的道德束縛被縮到最小

原以為嗑藥後高潮所及的天堂,在真正解放後卻是個煉獄...

 

導演的運鏡鏡頭及視角在極不舒服的狀態下又能讓觀眾略為抓到故事的脈絡

場景刻意運用殺戮般的腥紅色,冷譎的藍色及陰森的綠色(刻意不合理的燈光色彩安排,確是最佳的魔性寫照)

光的三原色此刻交織出的不是聖節的白,而是無盡的黑暗

整部片令人坐立難安

長達近一小時描繪人們嗑藥後的狀態

上述的舞者運用他們的舞技及精湛演技群魔亂舞,發揮到極致之外

整部片配上EDM及隨時隨地的慘叫聲,已經嗑了藥的人卻只是狂笑、尖叫、大哭、崩潰、顫抖,失去理智

 

論及劇情,本片其實沒有多大的轉折

導演也無意拍出誰是下藥的人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

每一個想達到高潮的人內心都存著帖迷幻藥

當我們到高峰,當想探究高潮時,那帖藥便從體內散開來

所有一切的意念及想法變化做行動

我們也從思想的籠子被放出來

但放出來的不是自由,是野獸

整個場域如身陷火海

就像主角席瓦說的:「每個人都瘋了」

 

觀賞本部片時無須過度的燒腦或推理

僅需放縱自己一番,進入導演設定的鏡頭及場域裡

如此實驗性質的手法及寫實的痛苦卻又魔幻狂想的鏡頭,將用另類的語彙震撼你的五官!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所謂的類型電影

拜今日的科技及電影特效進步所賜

已經可以完成場景(如賽博龐克)想要的那種既視感及臨場感

但光有這些特效還不夠

其實回頭電影本身

劇情及人物設定,分鏡運鏡選擇,色調、主題凸顯才是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基石

少了這些決定性的因素

就會淪為「大概適合去電影院看」的特效片

當太多的環境設定及臨場感可以用特效來顯現

劇情及人物就成為了科幻電影的關鍵因素

 

反過頭說

如果情節及人物設定夠精彩

配上科幻片那種未來世界破敗感及賽博龐克的冷冽元素

會是一部厚度及討論度皆夠的電影

 

捍衛生死線許多的賽博龐克電影中

特效並非用得最兇猛的

但他仍然可以成為推薦的科幻片經典

關鍵就在他角色設定及情節安排

 

劇情在描述一位科學家威廉

再一次意外中造成全家身亡

悲痛之餘,他不顧一切道德倫理及自然法則

複製逝去家人的肉身,再載入從中抽取的神經元網絡記憶,成功完成了「複製人」

卻也因為這項創世紀的發明被公司發現

惹來殺身之禍......

 

乍看之下十分老梗的劇情設定

卻因為將科學家及故事主軸刻畫的入微及精彩

情節安排緊湊得宜

而成為科幻經典片之一

 

在看本部片時

心裡想著「哇~~這真的是我看過最弱的科學家了」

話這樣說,卻是本部片成功最重要的元素

以往我們在看這樣的科幻片

「科學家」這個角色總是十分厲害

在電腦前操作,弄出一張張參數圖和程式碼,就可以破解,駭進,解除危機

但在本部片中,基努李維飾演的威廉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本片開始的前30分鐘,他幾乎是失敗的

幾次的嘗試都沒有成功

面對公司,屬下,上級及家庭的壓力他顯得狼狽不堪

卻又擁有科學家的傲骨

可以說這個威廉在觀眾面前呈現的是十分真實的,活生生的「個體」

他會失敗,會挫折,會焦慮,面對家人的死亡和工作無法平衡時會崩潰,恍神,魂不守舍

這樣的「弱化」顯得合理,並讓人同情

相較於一些科幻片中,科學家萬能,科技狂熱,只要一台電腦就能搞定整個浩瀚宇宙網路

雖然厲害,但就顯得扁平了,而且不盡然符合人性及真實

 

威廉在面對家人的失去

我們可以看到他從慌亂,並且近似發瘋似的急病亂投醫,竟然天真地想到可以用他的專長把他的家人「復活」

而在等待家人「成形」的那17天中

他忘記將他及「他家人」的生活維持正軌

學校忘記請假、老婆的診所忘記說明,自己的公司也荒腔走板......

個人認為本片最精彩的便在此

這是一個傷心至極卻還懷抱著一絲絲希望的父親所呈現出來最真實的樣貌

甚至過了應該「完成」的時間(想出如何成功將意識轉印到複製的人體身上)

也沒有好萊塢英雄劇情的安排,在最後一刻想出方法,

而是將快要醒來的「老婆」打了鎮定劑,代表他的不知所措,他還和跟時間賽跑

還在賭,賭最後的希望,賭最後的機會

十分精彩的橋段

而想到方法的那個靈感來源瞬間安排的時間點也剛剛好,不會太離譜也不會拖戲

 

另一個十分揪心的橋段實在選擇他能復活的「家人」

因為設備不足,只能選擇三個人復活,而他有老婆和三個子女......

基努李維又把他的無助、焦慮和無法承受逼真的表現出來

當最後抽到無法復活的籤是小女兒時那種崩潰

和之後為了他老婆和兒女醒來不要覺得有異樣

決定把小女兒有關的記憶全部抹掉

但...就算抹掉記憶

就算丟棄所有有關的物品,

她還是一段生命,一段痛存在於威廉的心中

不時的他還是從家中的小角落,女兒的插畫中找到他曾經存在過的痕跡

一個人若有一天的科技能夠進步到沒去所有的不快樂

是真的能夠抹掉嗎?

又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的記憶中被抹掉

他是不是就不算存在過?到底意識才是人類存在的價值還是存在本身?

帶到這裡,是相當複雜的哲學問題

而本片有透過這樣的探究來豐厚其韻味

 

相較於前半段的厚

後半段因著劇情安排,就顯得較為直線和單調

老婆被告知道自己是複製人,曾經死過的反應也顯得過於平淡

而殺戮追逐的戲碼也多半可以預測得到

為了不使本片淪為即刻救援(連恩尼遜的經典)翻版

在故事後段加入了基努李維如何創造出「優勢」和敵方談條件

是的,他不僅複製人,他更自己複製自己的意識到一個「機器人」身上

使得幾億人有同樣威廉的「自覺」,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只有威廉能夠控制它

實在太厲害了,怎麼有辦法想到可以有這樣的一步

複製出來的威廉有著跟科學家一樣厲害的頭腦,卻又聽命威廉

等於是另一個複製人

這也帶到了「本我」和「永生」的議題

如果機器人能夠完全代表一個人,那原來的人類算什麼?還有機器人的永生及意識轉印,更使得人類的存在及生命長度等值得被討論

影片最後在被「處理」後的壞人,成了「複製威廉」的員工

他向阿拉伯貴族介紹產品時說到了一句「沒有永生,再多的錢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您做了正確的投資(選擇)」

這也呼應了本片想要讓大家討論的議題

 

以科幻片來說

少有看到這麼厚的科學家及劇情

選材雖然非創新

但在一次次失敗辯證中探討了人類存在的價值

不會出現巨大的飛船、宇宙,也沒有萬能的科學家一下子搞定整個美國或世界網路,再來談宇宙的哲學道理

反而聚焦科學家的人性化本身

以小見大

即使沒有過多特效,也能刻劃出十分具有厚度及深度的電影

並值得我們省思及探討

 

不久的將來

相信影片中所發生的事及談論的的議題終將會出現

我們的立場為何?存在又是什麼?身為人的意義又是什麼?如何在未來的科技中重新定義自己?

使一切有意義的生命是否再有任何意義?使生命無常的終結是否成為相對?

 

當人與科技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該害怕?擁抱?融合?堅守什麼呢?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有寫影評了

除了被生活中的瑣事困住之外

某一程度也是因為假期才有這種時間

能將一部電影好好消化吸收

藉此也反省影評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到底是要「推薦好電影」?那就像是做廣告

還是「電影分析」?那牽涉到複雜的理論及深厚的背景,除非電影相關科系的學生,否則要講出個所以然來還真有些費神

更或者有些所謂架上的「影評」其實就是「快轉」或「摘要」

自己認為這樣有一點沒有道德和意義,又貼了大量的文字海量的圖片來換取點閱率

但通通沒有自己吸收消化,也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

 

好了回過頭來

因著上半年被生活中的瑣事困住

想當然耳,其實太艱深及藝術片的電影還是會喜歡

但這幾個月沒有力氣反芻他們

這時反而有一些刺激的但風評還不錯的片子可以選擇

大君主行動就是我推薦的電影之一

但必須承認

就整體劇情的細膩度來說略顯好猜

幾個重要的嚇人點也蠻容易被掌握的

角色的厚度也不夠,顯得扁平

壞人就是燒殺擄掠,

好人就是有英雄氣概,懂的犧牲與替天行道,替世人掩蓋和接受一些從未被揭露的真相

 

故事是將一個虛構的情節安排在歷史事件中

本片片名「大君主行動」其實就是當年諾曼第登陸盟軍的行動代號

諾曼第大空降當日,一群傘兵要將德軍無線電堡壘炸毀以便讓盟軍能順利空襲進行後續任務

但在深入碉堡時,主角鮑伊斯無意間發現納粹的地下堡壘中,在秘密進行一項殘酷的人體實驗

德軍將已死去的屍體注入一種焦油與化學合成的活化劑,注入人體後能讓人復活,但變成喪屍,力大無窮,不怕子彈(沒痛覺)

於是他們在執行任務之於,還得破解地底下德軍的生化實驗室,並且被恐怖的活屍追逐

 

個人認為能將歷史戰爭片結合生化片這樣的題材算是新穎

大抵戰爭片脫離不了真實的還原與偌大的場景

而喪失片則多半跟未來的科技或賽博龐克有關

但編劇卻利用德軍製造生化武器這個梗,巧妙地融合起來

而主角放在活屍,所以減少了戰爭片那種大音效、大犧牲等

至於必要元素之一的英雄主義

就放在鮑伊斯及領隊下士福特身上

當福特在碉堡中打不過已經喪屍化的德軍主帥,而決定自己也注入化學藥劑時

其實就已經決定他的命運

而他在變成喪屍前,意志堅定地完成了他的任務

(只是個人認為真的有一點太英雄主義,畢竟他最後在死前還大愛的說這樣的東西應該要隨著他自己消失在碉堡中,有一點...灑狗血)

坦白講活屍出現場面不多,而且以現在大量的特效和場景而言

其實不算新鮮

會有一種在打惡靈古堡的感覺XDD

但我們看到即使在這樣的片當中,導演仍想要將一個人的心路變化穿插在其中

尤其是主角,原本是一個連槍都不會拿,連老鼠都不敢殺的二等兵

但在一次次生死關頭,我們看到他的成長,到最後只有他活著出來

如果片長和時間允許,我相信他「人」的刻畫會更加複雜(可惜電影還要分時間給其他活屍)

 

另外一個可能吐槽的點是女主角克羅伊出現的時間點

森林中、夜晚、一群大頭兵,然後森林深處突然遇見一個美人??第一個這樣的安排有一點出戲,令人莞爾

而且正常的士兵在行機曝光後,應該會直接滅口啊XDD可惜她應該有女主角光環,

不僅房子成為士兵們的後勤中心,

她本人更成為主角鮑伊斯活下去及發揮正義的理由和動力

怎麼看都覺得這樣的女主角安排實在太完美了

而且她最後一幕當鮑伊斯逃出來,跟他的同僚打打招呼,那時我心裡就在想「他不會要去找克羅伊吧~還接吻互相承諾什麼之類的」

結果...雖然沒有這麼灑狗血,劇組安排女主角在遠處幫人包紮,然後望向他,曖昧的點點頭

算是可以接受的啦

 

就整部片而言,被列R片的原因是因為其畫面過於血腥

但若以娛樂片的程度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算是happy ending

也有一定的情節和緊湊感,節奏算明快

劇情流暢

推薦給想要初次接觸科幻活屍片的人喔~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派對撩妹守則決不像片頭所呈現的那麼膚淺

他透過外星人這個形物象徵

揭櫫了一個身為「人」的價值

歌頌及探討龐克文化及背後所帶來的意義

 

首先是七個外星人的家族

其實這七個人既可以代表「人類世界」、各自的生態系

也可以說他是人的七個元素

再後來電影的呈現中也批判這種人類的弱肉強食、資本主義生態系所帶來的荒謬

我們在看外星人的「吃掉孩子」會覺得荒謬、噁心

但我們對應到真實的人籟生活,豈不也是如此?

一樣有一堆人出來喊著適者生存

依樣有人一天到晚踩在別人的身上往上爬

 

再來

若把這七個「族群」視作成為人類的「七個元素」

這樣的定義便可簡單明白

一個人的定義為何

若沒有「愛」,就同那些外星人一樣,雖然人模人樣的,但都不像人,只有愛,才有「人」的樣子

她把「有感情」比喻成懷孕(眼睛中有靈魂)

其實她懷的並不是孩子

而是自由,愛與平等這樣的「靈魂價值」

也是人類最高貴的價值

若照著外星人的古法

就好像是人類世界弱肉強食的樣子

底下的人再怎麼努力,終究只是在上位者的棋子

而我們還會冠冕堂皇的編織一系列的理由,說這樣的「體制』是為了為延續族人生存

但卻忽略了一個人的價值所在

而當外星女孩珊最終選擇了人性

這不僅呼應了龐克精神-面對既有體制的反叛

同時也呼應、主張個體存在的價值

在15年後

主角伊恩遇到了他和她所生的「孩子」

某部分也代表著龐克的精神其實已經在發芽

而他們當時所堅持的理想也獲得彰顯

「媽媽叫我們自己探索這世界」

世界是自己的,無論你的身份地位人生為何

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知識與人生

任何人或外星人,都不該成為別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該成就某人或為別人而活

也不該是延續種族的棋子

本片肯定了個體存在的價值

這是本片所要呈現的也可以說是龐克式的烏托邦(即便龐克是從反六零年代的嬉皮烏托邦所生)

 

全片也歌頌龐克文化

龐克的本質就是反叛

我好喜歡男主角伊恩在對外星女生珊的龐克定義

「撕裙子就是龐克」

裙子-象徵女性的枷鎖,象徵世代的眼光

而「撕掉他」便是衝破體制

在每一個地方都見到龐克對於七零年代英國次文化的影響

 

但在影片中後段,他也探帶我們省思龐克

我們人真的能無所顧忌,無所依託,純粹的享受,純粹的反叛嗎?

在珊因為瘋狂而隨便在台上親吻了小巴

對於伊恩萊說便是傷心、背叛

但這種感情上的羈絆基本上是違背龐克精神的

而我們真的能像龐克那樣做到瀟灑嗎?亦或是像尼可基曼所飾演的龐克教母一樣

被傷過後心已死?

終究事實證明

龐克文化是一種態度

但反應過來的,還是那份愛

只是用什麼形式來說明愛的本質

 

另外,也很欣賞本片的美術設計

氣球刻意用紅白藍

象徵英國

而外星人的七星陣則來自印度的古老傳說

本片有刻意向史丹利庫柏力克那時的電影致敬的味道

即便到了2018年,許多電影的特效技術已然純熟

但他刻意用人裝扮著誇張華麗的衣服

像是七零年代在做特效的樣子

有一種搞怪的復古感

刻意的塑膠衣、緊身褲

像極了安迪沃荷那時的未來科技

當時對於外太空及未來世界那種想像的電影場景(尤其在發條橘子當中可看到)

那種誇張的不切實際的多彩的迷幻的十分假的衣服到成為了本片的特色

不若未來科技或賽博龐克那樣,但我們可以抽離來看這種敘述本質

怪美的

 

若說到本片較為可惜的地方

便是他礙於片長

實在要說的東西太多

他既要說身為人的定義

又要歌頌龐克文化

某部分又要建構當時的背景

想的主角珊在生命選擇上的那個轉折不夠明顯

 

另外

感覺他們把「外星人」刻意有一種隱喻美國人的樣子

實則因為英國及美國的文化關係

二則美國的文化某種程度是延續英國而來,但卻有所變形(對於英國來說)

從男生們的對話,到他們對於美國文化的觀感

是略帶不解與敵意的

這種安排著實有趣

也代表兩國之間對於文化上的衝突與碰撞的解釋(某種程度上你也可以看作導演再暗示這個外星民族其實就是在說美國人)

那種弱肉強食主義其實就是在說美國戰後的巨大經濟文化,忽略了人的本質

透過龐克音樂,讓他們重新找到自己

 

正因為要講的東西太多

顯得在人的情感層面上沒有更深入的描繪

對於龐克文化不了解的人容易停留在表象的層次

但若細細推敲

導演的每一個象徵,每一個顏色每一個安排的奇怪台詞,都是有時空背景與劃時代意義的

 

然後我好喜歡片頭及片尾三個男孩騎單車那樣的場景安排

刻意用快速化格的方式來做呈現

頗具復古味

開頭的安排又像著名影片「猜火車」致敬

蠻巧妙與用心的安排!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給寂寞的人的電影

 

現代都市的特色,人來人往的快速流動,雖然距離拉近,心卻拉遠

這種現象的電影鏡頭原型

我們可以從王家衛這部重慶森林中找到,

重慶森林的鏡頭下

有著王家衛與眾不同的典型

晃動的鏡頭如親臨現場般,時而傾斜四十五度角

燈紅酒綠的快速剪輯效果

在之後各大描繪都市男女的電影或MV中也可以看到這種用色和手法

 

重慶森林全片是在香港的重慶大夏和中環所拍攝

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擁有獨立的骨子和靈魂

異國風味的交織也為這部片打下本片濃厚的底蘊

這是這種歷史和複雜性

讓香港變成最有味道和特色的地方

本片沒有把香港包裝的井然

而是忠實的呈現香港的紛亂,繁忙,那樣的景框畫面反而可以讓人清晰的辨認

對,那就是香港

無論是中環獨有的的手扶梯

燒臘飯

快餐車

蘭桂芳的酒吧

賣著五月一日到期的鳳梨罐頭的超市店

若跟「香港製造」這部電影一起來看,幾乎可以飽嚐九零年代的香港樣貌

 

本片由兩段故事組成

並巧妙的利用些許元素來互相連接(如兩段故事的男主角都是警察(香港其中一個特色),阿may,娃娃,電話)

第一段是描述關於警察223(金城武)和女殺手(林青霞)的短暫邂逅故事

嚴格說來他們幾乎沒有愛情

而是透過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偶然溫存的一晚

在彼此心中找到屬於自己寂寞的燭光

金城武失了戀

彷彿頓時依靠,整天魂不守舍

我喜歡他對於鳳梨罐頭的比喻

那意象充滿fantacy,不真實,卻又赤裸裸地描繪失戀人的樣子

在失戀時彷彿全世界都繞著自己的悲情

連去超商買罐頭都可以如此詩意

王家衛把那種圍繞自己轉的感覺拍的好真實

失戀這種抽象的事物,藉由具象的物體,如電話,5/1日到期的鳳梨罐頭而具象化

再說林青霞這個角色

在電影中,兩位女主角幾乎都戴著墨鏡

林青霞的墨鏡在電影中賦予了神秘感,某方面也是不想讓人看穿她的本質

說穿了她其實根本不是走這一行

在需要冷酷無情個性的殺手角色中,

她在電影前內就露出好幾次狠不下心的時刻

這跟Leon中的殺手尚雷諾有異曲同工之妙

冷酷的殺手都有著一個反差萌的個性

另外,真正的殺手也不會穿著一身金色風衣在街上趴趴走

某部分這除了刻意豐富電影色彩視覺之外

也凸顯出這個殺手本質的不同-她不是一個真正的殺手

這種躲人又不避諱的穿衣風格

或許是在訴說某一種寂寞

能在茫茫海中找到相同的頻率

 

轉場透過快餐車店,

來到663(梁朝偉)與阿菲(王菲)的愛情故事

阿菲偶然間被常來快餐車車店報到的663給迷上

從他前女友寄給他的那封信開始

那封信是分手信,象徵結束愛情

但對阿菲來說卻是愛情的開始

因著663失戀的房間作為意像(心房)

阿飛開始整理他的「房間」

從有型的整理打掃

道無形的慢慢置換

一直到忽然換季(某一剎那),663驚覺到的一切好像改變了(驚覺他已經走出失戀的陰影,並且喜歡阿菲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嗎?

往往我們總以為自己喜歡著某個人,為了他的失去感到傷神不已

卻也在無形之中慢慢喜歡上另一個人而不自知

這樣的愛情在電影中看似莞爾,卻總是發生

而當663終究發覺到阿菲偷跑去他家(知道她的心意,有跑進他的心房之意),自己也對她有感覺

決定鼓起勇氣拋開過去,讓新的飛機降落在他的房間(面對新的愛情)

他決定主動約她在加州酒店,等著她赴約

但...她沒出現...

 

為什麼阿菲要離開呢?

 

對於阿菲來說,她不確定他自己是喜歡這個狀態(愛著人的愛情狀態),還是喜歡著個人

因為愛著人的狀態太美好,太像夢

而她也不確定他的邀約,到底是因為喜歡她,還是把它當作前女友的影子,或是情感上的移情遺留

所以她給了彼此一年的時間,好好審視他們兩個對彼此的感覺(這裡真的好夢幻,一般來說人怎麼會給到一年)

就像電影的插曲「夢中人」

對於阿菲來說,663的存在就像夢中人一樣,而當夢境成為現實,她不確定是否喜歡上的是夢或是真的663

 

 

王家衛的電影色彩五顏六色,霓虹般的彷彿正沖負的顯影效果

都市街頭的絢麗和流動,以及不時那晃動的鏡頭

這種過曝的,朦朧迷茫的色差感(正沖負片效果)

帶出了香港城市的美與流動,疏離感

好性感的鏡頭語彙

 

還有一大堆的象徵

鳳梨罐頭象徵愛情的期限

663的濕毛巾象徵自己的感情仍舊豐沛,乾癟的肥皂象徵因失戀而不堪的精神與身體

阿菲進到他家幫他澆花,打掃,表面上幫他整理房子,其實是象徵幫他整理心情,修補他壞損的、失戀的心

飛機起飛象徵另一段感情(之前阿菲把飛機丟到魚缸內象徵他想把663過去的愛情撫平甚至幫他忘卻失戀的痛苦)

角色的轉換(之前是663穿制服,阿菲顧店,後來變成阿飛穿制服,663把店頂了下來)

663起初都不看信,象徵都不面對自己或面對真相

還有好多好的的象徵和呼應

 

最後

我真心喜歡王菲那頭俏麗的短髮和法細橫條紋的穿搭,時而古巴領襯衫的率性

真的很有個性!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很喜歡像荻上直子這樣風格類型的導演

用鏡頭說話

一整部片分鏡的鏡頭並不多

多半是用第三人稱視角來呈現

有些對話鏡頭和劇情脈絡甚至超過30秒

這在電影的運鏡中並不常見

節奏也因此較慢

但我們絲毫不會覺的本片有任何拖泥帶水的味道

相對的,因為這部片這樣的鋪陳方式

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主角凜子與友子的心路轉變歷程

也許像這樣題材的電影

實在不適合快節奏或是多鏡頭切換的方式來進行

 

對於友子來說

才11歲的她生活充滿著自卑

破碎的家庭,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沒有給過友子溫暖,生活作息亂七八糟,更遑論擔負起媽媽的責任

我們來看導演給的鏡頭-相較於對話,

導演先拍了友子拆開超市冷凍飯糰的包裝,

然後帶到友子家中的垃圾桶,滿滿的都是飯糰的包裝

這樣一兩鏡,便可以完全呈縣發生了什麼事情及背後代表的寓意

另外有一鏡,是友子媽媽回到他所拋棄的媽媽(友子的啊罵)身邊

在睡著的阿嬤旁,唱著歌

這首個阿罵會唱,友子會唱,友子的媽媽也會唱

親情是斷不掉的

無論距離再怎麼遙遠,無論發生再多的事情

那份情感依舊在,

導演不直接拍攝他們重逢的畫面

而是透過這樣的鏡頭,

三兩下,便敘述了他們當下的心理狀態

 

本片忠實的呈現製造的對立衝突

但是用如此沈穩及唯美的方式

不撒狗血,但觀眾可以感受到劇情及演員所帶動的張力

也許是民族性使然

那種壓抑及內斂的個性也是本片的大亮點之一

也讓我們看到日本人在面對LGBT議題時所呈現的方式

 

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不需要被「憐憫」,但求更多的尊重與同理

在片中透過孩童的霸凌、甚或是大人的歧視

帶我們更真實地透過另一個視角

省思我們對於他們的所作所為

為什麼一個沒有錯的人,只是因為性別的認同跟別人不同

就需要「鼓起勇氣生活」?

為什麼跟一般人不同,就必須要排擠?

什麼時候性別的框架凌駕了愛?甚或基本的尊重?

 

在面對這些衝突時

凜子告訴友子「我會用針一針一針的織東西」

電影主題的確是「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但一直到電影中段我們才知道凜子到底在編織的是什麼

 

導演使用「針」這個意象,真的好美

真的特性溫柔,卻須謹慎及細心

導演用它來具象化所謂的煩惱及發洩的情緒

當凜子被嘲笑歧視,或心有不甘時

她就會拿起針來一針又一針的縫(具象化)

針對於凜子來說,也可以是愛

它也可以是縫合友子破碎的家庭與失去的母愛

凜子在最後臨別時,縫了一對針織乳房給小友

乳房在凜子(那時還沒變性前叫做凜太郎)中學時,她的媽媽曾經逢給了她

並且對他說「真的很抱歉,沒有生給妳一對乳房,這個假的先暫時用吧」

這樣的舉動實在太催淚,也讓我們知道媽媽對於孩子的愛是超越性別的

並不會因為他的性向所改變

反而是能真正了解兒子(女兒),一起陪伴在身邊

凜子會逢給有子乳房

倒不是要友子變性(而且友子已經是女生了)

而是要給她一個原生媽媽沒有給的愛和家庭溫暖

這對乳房,也象徵她能隨時陪在小友身邊,讓他隨時有乳房可以摸(有母愛可以感受)

 

我很喜歡凜子讓小友摸乳房那兩段

最剛開始小友看到凜子,覺得他是個怪胎(只差沒說出口)

看到她胸口隱約露出來的乳房,整個人呆住

凜子見狀,便問小友「要不要摸摸看」(一般人應該是不會這樣問啦)

小友當然害怕地拒絕了

但到了影片中段,當小友晚上睡覺時(最脆弱的時候),她轉過身來,給凜子就躺在她身邊,就像她媽媽一樣

於是她摸了凜子的乳房

這象徵友子接受凜子的愛

雖然不是真的,雖然觸感沒有真奶來得好(凜子自白),就像雖然他不是真正的女人

但比起友子的媽媽,凜子所給的和做的其實更多

是不是女人,真的重要嗎?

 

本片也藉了佛教的觀點

「108」這個識字是個業障

凜子之所以「認真編織」

其實是在縫假陽具

當她織完108個假陽具,然後把它燒掉後,凜子就要去把身分證上的性別換成女性

這是一個十分美麗的象徵概念

陽具象徵的是過去的自己

也象徵種種的不平,累積在他身上的不公與錯誤

而把它「針出來」,就象徵把情緒及過去料理出來

抒發了情感

而「燒掉」,象徵浴火,訣別他是男兒的身份後,開始新的人生

其實全片在許多地方都用到了象徵

乳房亦是、陽具亦是、針線亦是,但我們絲毫沒有覺得不舒服或難堪

這樣漂亮且沈重的性別議題,更是給螢幕前的觀眾上了一課

 

性別議題,尤其是跨性別者,

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半沒有凜子來的幸運

家人的不諒解,同儕的霸凌,社會的歧視

但他們選擇用愛來化解一切

大家一樣都是人,都需要被愛,也都可以給予愛

人人生而平等

當我們可以不用把這樣的人視為「議題」時,才是真正的平等

 

願一切安好,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更溫暖的人。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父」之所以成為經典

除了經典的黑幫愛恨情仇劇情之外

對於人性的描繪更是讓這部神作更上一層樓

以了重量級卡司馬龍白蘭度加持

他真的將方法表演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另外本部片也捧紅了艾爾帕西諾、勞勃杜瓦等人

這裡我們不細談劇情內容(直線式的劇情應該不難懂)

就針對電影中幾個經典的橋段來做分析討論:

 

1.盜亦有道:

當初維托-柯里昂尼答應幫忙包庇販毒事業的話,不就一切都沒事了?

連他的軍師湯姆都這樣建議他

但他為什麼不做?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盜亦有道」

柯里昂尼身為黑幫,縱橫黑白兩道之間

賭、酒、色,唯獨不碰毒

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前述東西都是「附加品」

是人們會想要的「慾望」

換句話說是「附加的」

但毒品不是,毒品沒有人會天生「想要」,它不是天生的慾望

但一但接觸了,就終身脫離不了了

維托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所以拒絕這宗生意

也造成了悲劇性的開始

 

2.為什麼麥可會讓湯姆「被退休」?

其實麥可在繼承他爸爸維托的事業時,湯姆尚健在,

嚴格算起來他也是麥可的哥哥(維托收的義子)

然而為什麼他上任後,就免去湯姆重要的「軍師」工作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是爸爸的人(父親的軍師)

即便是他很信賴的義兄,也沒有背叛他

但他想要走的就是不同於爸爸的道路

一句「你不適合在亂世中擔任軍師」

這話除了道盡湯姆天生較怕衝突、過於謹慎的缺點之外,

也說明麥可認為湯姆應該隨父親一起退休了

他不適合現在這樣的局面了

聽起來很殘忍

但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眼光和膽量(老闆型)

造就他能撐起爸爸的「教父」頭銜

而聰明的湯姆也知進退,不搶光環(也可能是過於謹慎的結果)

 

3.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在戰後蓬勃發展,主因來自於美國在戰後對於集體環境的不信任及絕望

戰後美國充斥著懷疑主義,甚至發生著名的好萊塢白色恐怖

整整50年代均是,

間接造成古典好萊塢的衰亡

但他滋長了一種電影類型-黑色電影

傳統的卡波拉的歌頌美國已不再被認同及接受

這股黑色電影熱潮一直延伸到60年代中後褪去

但他的精神卻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黑色電影的特質其中一項便是主角並非總是那麼的「全然正義」

常常是要遊走法律邊緣的,

像教父這樣的角色,更直接揭示主角根本不是正義之人(是黑幫)

暴力、法外、檢察官和警察的貪腐、蛇蠍美人、權力鬥爭

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當時的人心中的投射,滿足大家的想像及社會現實和期待,

相較於那種全然的英雄主義

這樣的電影反而真正演出某種社會性

大家靠著這樣的電影獲得情緒上的抒發(某種同理,認為其實警察或眼察官也有某種程度的敗壞)

既然大夥兒在現實生活中抓不到他們的把柄,那就把他們演出來

並且相信他們的人性是貪婪的

我們可以看到希區考克系列,或之後的史丹利庫柏力克系列電影

都可以看到黑色電影的影子

1972年上映的教父,距離黑色電影大起的年代已過了好久

但他仍然可以喚醒觀眾那種對於不正義及法外之徒的想像及期待感

他的確神格化了某些黑幫及教父

但那種後續效應是導演及製片當初絕對想不到的

直至今日,我們看到的許多黑幫電影,均有教父的影子

也可以算是鼻祖了

 

 

4.為什麼麥可會說「不是」?

麥可在凱(麥可的第二任妻子)質問到底是不是他殺了姐夫,並求他認真的回答她時

麥可定定的看著她,聽了好幾秒(觀眾也跟著屏息)

(題外話,導演十分懂的抓取電影本身的節奏感,而且本片隨時充滿著暴力與驚嚇

越是美好的畫面,你越要提心下一秒導演會不會把他給炸了或開槍殺了)

然後麥可開了口,說「不是」,

這時我們瞬間明白了什麼...

為什麼他會說不是呢?

因為他可能想要保住他在太太中最後的形象

也可能是想要愛他的太太,保護他避免受牽連

可能更重要的是,爸爸對他最後的叮嚀,是叫他要小心,

他繼承了爸爸領袖的特質和狠心、冷靜的個性

為了小心

他連他太太都不能相信,為了避免留後路,所以選擇連他太太也騙,避免留下任何可能是報復他的根

當最後他太太雖然選擇相信他

但從門後望著一路人馬重新親吻她的手,把他當作新的柯里昂尼閣下

就知道這一切已經成定局了,麥可儼然成為了新的教父了

(也就是她單純的麥可已經回不來了)

 

我認為壓垮麥可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是義大利的愛人阿波羅尼亞被殺

他當初應該是想要在義大利定下來的

但當他親眼看見他老婆被炸死(原本他也要在車上的)

那一炸整個改變了他

回到美國後

他遇見了舊情人凱

他看著她的眼睛同樣對他說出我愛你

但觀眾的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那不是愛(義大利的那個一見鐘情才是他一生的摯愛)

而他的摯愛和純真也被炸掉了

站在她面前跟她說說我愛你的人

只是一個希望有人能幫他綜理家務,讓他更能接近權力的核心(老大一定也要有一個太太這樣完整的家的概念)

有一說,當年他拋下美國的情人,其實是想要拋棄他在美國的一切生活

而他在西西里島經歷了老婆阿波羅尼亞事件後

決定又回來,代表他終究躲不過命運

 

5.老柯里昂尼的逝世:

老柯尼昂尼維托(馬龍白蘭度)一生叱吒風雲

最後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晌午,自家的後院中,陪伴孫子玩遊戲時心臟病過世

這對他來說,死的真的太美好

導演給予柯尼昂尼最美的善終,在經過無數風雨,能以這種方式闔眼,而非橫死街頭

是他們家族最夢寐以求的

也算是給這樣一個時代的大人物一個該有的尊敬

我很喜歡想孫子跟他玩ㄅ一ㄤ ˋ ㄅㄧㄤˋ手槍遊戲的隱喻

維托終究要死於槍下的

但這是由他孫子玩遊戲的手指假裝的

他輸給了孫子、輸給歲月、也樂於輸給這一切

最權謀的人輸給了最無害、最單純的人

這一切的象徵隱喻太美了~

 

6.麥可這樣的一個人:

哥哥桑尼脾氣火爆

湯姆謹慎卻易怕傷和氣,過於保守

次子佛雷德廢物一個

小弟麥可則集桑尼與湯姆的個性於一身

有勇氣

有權謀

是最像當年老柯里昂尼的人

 

當初他原本最不想要他入這個社會

但其實,他是最適合的

他也從當初單純的大學生,受到社會的洗禮

在一次次生命受到創傷(老爸被開槍,哥哥被殺,情人被殺)

一次次的傷心絕望,憤怒及心力交瘁

加上他的能力及權謀,造就了他這樣的一個人

可以說環境改變了他,

使他被迫加入這一場局

成為一個冷酷又極具魅力,權謀的柯里昂尼閣下

而他也為了保住他自己,對姊姊及姊夫痛下毒手,說姊姊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他就得是

片末也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狠毒及權謀。

 

7.本片也創造了許多經典的台詞

「我會開出一個讓你無法拒絕的條件」

「在我的地盤,讓你可以安心」

「這終究是一筆生意」在當初湯姆安慰桑尼時,跟最後泰西歐像湯姆求情時均有提過

而看看麥可

我們可以看到之後麥可的談判,說服技巧,都有著爸爸的影子

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跟他的爸爸在學習的

麥克家族中最有潛力,也最聰明的人

而這些經典的台詞也貫串全片

導演很刻意的讓這一切重現

除了加重電影的張力及感受性之外

對於電影的文學性也有所提升(前後呼應式)

讓原本單純的黑幫電影添了幾分詩意及俠氣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

除了被時代所創造

更重要是他要能創造時代

而教父,這兩者皆兼具了。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詹姆士狄恩

可能是阿公阿嬤屆的一哥(你要拿克里斯伊凡、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雷恩葛斯林套用都可以)

雖然他只拍了短短三部片便意外去世

但也許正因為這樣

他的形象在他死亡之際便成為永恆

只能說:實在太帥了!

 

本片1955年產

在那個冷戰的年代

連這樣的家庭劇情片都蒙上了社會寫實的陰暗

卡波拉的美好美國夢,隨著二戰後,逐漸浮現了許多問題

受到時空背景的影響

連帶當時漸漸成為主流的方法表演取代傳統的star acting

時代創造明星,50年代便造就了狄恩、馬龍白蘭度等這樣帶有陰鬱氣質的奶油小生

S__27705355.jpg

本片探討家庭的問題

片中吉米(狄恩飾演)的父母親過於溺愛及寵幸小孩

但他們根本不是疼

其實也不聽吉米內心的想法

太過保護孩子

只會讓孩子沒有自信,而太多用大人的角度出發,只會一次次斷掉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真正疼愛小孩,不是把小孩保護的好好的,給他所有東西

而是在他遇到困難時傾聽、支持,給他意見與方向

相較於後者,前者只是在養一個高貴的生物,從來不心靈交流,也沒有花時間陪伴面對,養而不教,誰之過?

難得吉米想要負責任,但身為父母親卻過於擔心孩子的狀況,百般不讓孩子面對成長

其實應該要鼓勵孩子去面對自己發生的問題,並且自己解決

而不是老是想要幫他粉飾太平,這樣的狀況其實孩子是十分痛苦的,

也難怪吉米對於「懦夫」這兩個子這麼敏感

S__27705360.jpg

詹姆士狄恩在片中扮演有著一道無形天花板高牆的無助男孩

他的痛苦及絕望來自他的家庭給予他的枷鎖

表面上他擁有一切

但他十分痛苦

咄咄逼人的媽媽,逃避事情、不敢起爭執的爸爸,沒有傾聽與信任孩子的家庭

吉米對著家人常大吼,在外桶簍子,像個常惹事的孩子

但他的吼是如此無力與無助,對著人但更像是責怪老天

他只求他們家人信任他,給予他一條路,傾聽並支持,可惜這一切吉米的家都沒有

S__27705364.jpg

當這些孩子初次逃離被掌控的世界(到柏拉圖的堡壘)

他們也有著可愛的一面-裝大人在談價格

最後故事的張力也回到柏拉圖身上

相較於吉米和茱蒂的家庭富裕

柏拉圖紳士更為可憐

無父無母

好不容易見到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吉米)

但卻陰錯陽差,造成最後悲劇

柏拉圖是另一個社會孩子的典型

最善良、對人最單純

但也因為這樣的善良和單純,幼小的心靈受傷最重

到頭來這是一個災難是的結局

這個角色注定有一個悲劇的收場

槍響也喚起了父母對於孩子真正的關心和肯定

只是這樣的代價也太大

 

【關於衣著】

全片的衣著就好像日雜走出來一樣,是日本最風靡的50-60年代Ivy style常春藤學院風格

特徵:略寬大的美式直筒,毛呢材質,不打領帶露出自然且隨意的西裝學院

另外大粗針織打的毛呢背心,報童帽,綠、黃、紅色等鮮豔顏色

高腰西裝搭配polo衫(袖口滾白邊),penny loafer樂福鞋,

S__27705351.jpg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一些懷抱明顯中心思想主題的電影

諸如好萊塢,迪士尼,漫威系列等

像鋼琴教師這類型的片更能看出演員的演技及導演掌鏡的功力

並非這類型的電影不帶有批判思想或道德價值

但他聚焦的是微觀的個人

比較接地氣,反映出一般人真實的生活

即便描繪的人並非你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樣子

但透過導演敘事的方式

較能讓觀眾進入所謂角色氛圍中

鋼琴教師便是這樣的例子

也是他之所以引人入勝的地方(不是只透過錢和刺激的音效科技影像來贏得觀眾的口味)

 

伊莎貝雨蓓飾演一位年屆四十,單身的鋼琴名教授艾莉卡

想當然耳這樣一個有身份地位的女教授,對於自身的因為要求一定十分嚴苛

她一絲不苟,甚至到無人性,對他人講話也十分刻薄

冷漠,嚴肅,人不和,不會或不屑與他人社交,略帶高傲

這樣一個人,努力的壓抑自己的情感,在大眾面前十分冷靜,不苟言笑

你有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

跟著電影鋪陳,我們可以得知為何她會有這樣的個性

全敗其母親所賜

媽媽是一位控制欲極強的人,

某種程度媽媽的控制欲也來自於爸爸重病及女兒的優秀

以及她對於中一手帶大的女兒的佔有慾及控制權,延伸出來的焦慮感

她把女兒掐得好緊好緊,嚴格想掌控女兒的一切

深怕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兒會哪天飛離他的手掌心

你我身邊使否也有這樣的一個人呢?XDD

 

像這樣一個冰山美人的苛薄教授

生活是如此規律的,儀式性且壓抑的

她的發洩多半來自性及自傷-這種原生性的生理刺激

想當然耳,這種24小時的精神緊繃,在解放時,定比一般人要來的激烈許多-艾莉卡習慣流連成人電影,找到SM性刺激的快感,

但那也只是「她以為」,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性解放

 

而這時,彗星出現了,他的學生華特,打破了她詭異且高張力的平衡,我們才知道原來她所建築的高牆是多麽的不堪一擊

 

 

從引動,抗拒,壓抑到釋放

艾莉卡的愛全然不正當的潰堤

在自己長期的壓抑及母親影響下,她無法處理她的情感,或說她根本就不會

她渴望被愛,渴望被征服,在寫給華特那封SM求歡信中,字句行間想表達的其實是她想要他

但她搞錯了,愛並不是佔有,也不是誰「控制了誰」就代表誰愛誰

她這樣精神式的虐愛,造成了最後的悲劇,也間接把華特給逼瘋

如果華特或是艾莉卡其中一人能夠先認輸,就好了

 

艾莉卡嚮往在性愛中獲得刺激與快感,她天真的以為這樣的愛情是帶有征服性的,只有這樣的愛才能完全征服她

殊不知真實真的發生(華特強暴她)時,其實心裡根本就無法接受

表面上是性虐和被虐的遊戲

但實質上,被虐的是心理

 

艾莉卡那種忽然十分親熱

忽然又冷若冰霜,

華特也是

前一晚才跟她上過床(強暴過她)

但隔一天遇到,卻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這樣對當事人(另一方)在其中必須不斷的猜想,心理千兜百折

這樣極冷極熱,也難怪會逼瘋彼此

 

艾莉卡把一切的愛都釋放,不計形象,只求挽回華特,甚至不選地點,直接在體育器材室內急著幫華特口交

但華特已經被傷害了,他被信嚇到,被艾莉卡這種瘋狂壓迫、窒息式的愛法嚇到

 

無論是怎樣的性虐待,前提還是要知道他是愛著你的,是在乎你的

當這一切都沒了,怎樣的生理刺激都是枉然

就像之前所述,性只是表徵,有沒有感情才是一切的根本

或許在他們兩人當中,若其中一人接受了對方的情感,也許就不會發生結局這樣的憾事了

最後艾莉卡在華特裝作什麼也沒事的跟他打招呼後,往心上捅一刀,這是個象徵,一方面自殺,二來也象徵她的心被捅了一刀,正在淌血

她無力去面對以敞開心胸卻一頭空的下場(沒有辦法接受投資的回不來,像極了她母親給的觀念)

全世界對她而言都不再重要

另一方面,也許藉著這種更強大的自傷行為,來換回華特的心,這就讓導演留給觀眾自己去猜想了

 

母親在影片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這部片中的母親幾乎感受不到他的母愛,或者我們可以說,她太在乎女兒的成功了

她寧願女兒能完美的上台表演

也不願意停下來,好好聽聽她的苦

她要的是一個能隨時在她身邊一個完美的女孩,至於她受什麼傷,不太關心

(艾莉卡在被華特硬上之後,她擔心的問女兒有沒有怎麼樣,但隔天的結論卻還是「反正你只是去代替表演的」,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她是擔心會影響到她臺上的表現)

一個正常的媽媽在女兒發生重大的事故,哪會這樣處理事情

只能說不正常(病態期待)且控制狂的母親,造就了一個控制狂,極度壓抑的女兒教授

教授這種全有全無的自虐式愛情,毀了華特,也毀了自己

 

全片呼應這種壓抑的情感

大量的運用黑,灰,白三色

一方面也呼應了鋼琴的顏色

諷刺的是,在詮釋舒伯特,克萊門斯這些名家,應該是要很感性,對音樂很有共感的鋼琴教師

卻是如此壓抑、控制自己的感情

冷酷、制式化到大爆發,換來悲劇性的結果

另外,導演多次用單鏡頭特寫伊莎貝雨蓓-那種在冷酷壓抑下的感情

只能說她真的詮釋得十分到位

多次單鏡頭的特寫五官,在壓抑中強忍情緒和淚水

還有那長達一分鐘的強暴戲,艾莉卡的驚蟄茫然表情,導演卻不放任何音效,也沒有用影子或借物等引人遐思的安排

直接給予觀眾是最無聲地劇烈衝擊

觀眾的震撼程度及能量不在話下

伊莎貝雨蓓不愧是影后,詮釋的相當精彩!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藍色情挑】-自由

本部電影在描述一個音樂家妻子茱莉在車禍意外痛失丈夫及女兒後,從痛苦到自由的心路歷程。

 

一般要表達自由的主題是什麼?

一般的導演或編劇都會想要用抗爭啊,不公義啊等等的大主題

但奇士勞斯基的「自由」卻是探討人的受傷後欲解脫的「心靈自由」

原來自由還包含了「走出傷痛」

而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精準地抓到了那個被禁錮的靈魂到破繭而出的那一自由的瞬間

本篇看著茱莉從無感到痛苦到最後釋懷再到坦然

電影精準地抓到了「心靈自由」所會面臨到的項目與困境

 

全篇用藍色的色調,反光側目小道去玻璃紙水晶燈都是藍色的

這樣的自由顯得有一點陰沈,製造出反差感

女主角想當然耳通篇穿的是藍色的上衣,整部片看起來略帶點抑鬱,卻沈重真實,

再配上音樂之餘主角心境的轉折

(可觀察到本片在主角一開始時運用的音樂是較為平板、抑鬱低沉,可到主角的心境轉折時的那幾聲突然的提琴巨響,配樂的選用也看得出導演的特別用心)

我們在面對一個重大事件時,過不去的往往是自己

挫折感,失敗感,愧疚,痛苦,悔恨,放不下等等

而當這一切被時間慢慢撫平

直到那麽一天那麼一刻

回過頭來,會發現原來早已自由了

 

【白色情迷】-平等

本部片導演企圖從描寫一對怨偶互動的始末,藉著男女主角的互動來暗喻政治的現實與殘酷,也是我三部裡面最愛的作品。

 

永遠也忘不了男主角一開始落魄現身的樣子

男主角穿著m51 parka

裡面著著略舊的西裝襯衫

像極了落寞的mods

導演一直拍攝群鴿

鴿子代表的是和平

但在法院一開始鴿子就拉了一坨屎在主角這身衣服上

象徵的諷刺意味明顯

另外群鴿的飛過也代表幸福

飛走代表什麼意味明顯

然後鏡頭便帶到離婚訴訟庭

男主角在壓力下不斷詢問法官-平等是什麼?不會說法語就不聽我說話這樣平等嗎?

句句扣題「平等」

鏡頭不時再帶到女主角冷漠的表情及回應

觀眾從這樣幾鏡大概就能猜到男女主角當前所遇到的問題

 

全篇承襲藍色情挑

大量的出現白色

女角多明尼加的頭髮是白的

白牆(刻意的白),白色日光,法院的死白,男主角的慘白

一系列呈現了都想要更平等的元素

男主角用的銀白色整齊的梳子象徵水平

 

折騰了一番,男主角終於回到故鄉波蘭從操舊業(理髮師)

卻在一次次的意外中致富(買地暴利)

而男主角一心一意想要報復只為平等

導致他在成為大富翁後用計讓女主角上當,重回他的懷抱

又設局讓她入獄

觀眾在這一連串荒謬的劇情安排中已可逐漸看出端倪

 

所有的平等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權力之中

從影片中也漸漸看到權力的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從原本的低視角

到主角慢慢致富後便成了中高視角

從影片中視角的改變也透露出一些端倪

婚姻代表著契約

買賣也代表契約

監獄是讓一個案件有公平對待的機會

但在本片中,這些都成了不平地的原因或結果

 

本片也悄悄呼應了政治面

回到1992年

當年蘇聯解散,象徵共產主義的垮台

本片中的兩位主角一位是代表著自由的法國

一位是代表剛垮台的波蘭(共產華沙)

兩國之間本來就有著不平等的待遇及態度

連外界給的眼光也不同

這也是在這兩國的人物代表婚姻中所欲表述的立場

(選用「婚姻」來代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相逢實在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婚姻在大家眼中是期盼的,是契約般男女平等的,但這段婚姻卻是十分失敗的開始)

簡述如下:

某程度上男方代表的是共產主義

女方當然是資本主義

一開始在離婚法庭中,男方(共產主義)爭取的是平等,他說「難道不會說法語(不跟隨資本主義)就不聽我講話嗎(就沒有話語權嗎)」?

(諷刺的是男方爭取的是平等,在象徵公平正義的法庭中,但這個法庭卻是在資本主義的國家所開的,這樣是否有公平可言?)

而女主角說「曾經愛」,意思是「曾經想幫助過共產主義」或「曾經對於解放,共產世界瓦解的想像是美好的」

如前述,婚姻則代表蘇聯共產制度的瓦解(接觸了資本世界)

而女主角在影片剛開始的態度也代表著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的不屑

(從女主角在家中對男主角說:你不懂愛、你不懂我愛你、你甚至不懂我恨你,你不懂我想要你)

我想導演要告訴我們其實他覺得共產主義根本不懂資本主義其實是想要蠶食鯨吞共產主義(女主角說「你怕了吧!怕了吧!就像是資本主義對共產世界那種又怕又恨,看起來怯懦的叫囂口吻)」

而共產主義還傻傻地認為資本主義的世界是美好的(男主角還是表示即使這樣他還是好愛她)

自從結婚後就再也沒有給過幸福-自從瓦解後其實再也得不到快樂

(之前的對共產瓦解的美好就像對婚姻的憧憬與期盼)

結婚後老公便性無能-從資本主義介入後,資本國家從來就沒有從共產國家中得到好處

決定離婚-要拋棄剛脫離共產的國家,像是波蘭

導演透過男主角的境遇想我們親身示範、演練了一次共產主義是如何被資本主義所洗滌

某一部分也是拍出資本主義下的虛偽和剝削(從土地的翻倍售價、男主角半哄騙老農夫賣地等橋段)

手錶說是蘇聯製的爛貨,其實就是在表述波蘭本身說「共產主義」是爛貨,畢竟是蘇聯創造出了共產主義

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波蘭當前的心境-覺得共產主義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而二法郎所代表的意義表面上是男主角努力掙來的,所以他不願扔,也扔不掉

其實導演是在告訴我們「扔不掉的原因」乃是因為資本主義已被深植人心

而男主角丟了兩法郎進棺材,也象徵最後他的初衷也死去

 

另外男主角遇到的貴人,一心想求死,這個貴人有太太,有小孩,有錢,卻想死

導演透過它來描述資本主義下的空虛

最後女方被陷害,關進黑牢

而他在監獄中對著男方,表達想要自由平等,

重提婚約

男主角哭了

因為這時他想到了當初他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平等

但是換來這樣的下場

這樣就是真的平等嗎?

套用到前面的資本和共產主義的比較

當最後我們對於另一個相對應的個體產生剝削、最後贏得勝利

這樣的我們是否覺得真的平等?

共產主義是以平等起家的

但我們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往往是從「不平等」的心態開始的

所以無論是愛情或是社會現狀

人們往往只想要「更平等」

那麼按照這個邏輯

所謂的「皆平等」的共產主義根本就不存在

所有的事件和價值觀其實都可以被買通

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

 

還記得一部經典的電影「再見列寧」中,

男主角同樣為了要取悅媽媽

建造出共產世界仍存在的假象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資本主義帶來了新氣象

但不全然是好事

一個制度久而久之成了文化

而當我們所謂的「主流文化」侵入一個地區,甚至一個世代

變成所謂的函化或同化

對於原本的世界是否真的是「救贖」?

這種強烈的衝擊本質上還是掙脫不了權力、階級與鬥爭

馬克思主義中認為「金錢」是影響人類最下階層的東西

也是因為金錢這樣的價值觀

他認為會對於整個社會產生一種剝削

在影片中也具體的提到了金錢所帶來的影響

它的確成了階級及人類世界的規則與話語權(給錢買地、買關係、翻被炒地皮、請傭人)

在老公說前妻「一定會來的,畢竟這是一筆龐大的遺產」的時候

其實這隱藏的就是無論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再怎麼崇高

到頭來都敵不過金錢的誘惑

在金錢之下

所謂的愛情、地位、名譽、甚至事性命都可以被衡量、被計算

 

導演既撕開資本主義的現實

也批評共產制度下的虛幻,更諷刺在共產主義下其實也是另一層權力和金錢的剝削

又可以以愛情的主題來進行包裝

著實需要崇高的功力

實在太高竿了

 

【紅色情深】-博愛

本片在探討「人性」往往不是由法律所能定奪的,法律有時只是忠於法律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彌償的意義,甚至是違背人性的,真正能讓自己解脫的是「愛」本身。

 

延續白色情迷「平等」的主題

本片更直接把主角變成了法官

法官是最常遇到道德兩難的一項職業

他要忠於他的職業所賦予他的權力

既要符合法律的標準

但往往做出來的判決又是不符合道德人性的

本片集結了兩者

便可以稱作是奇士勞斯基總結的一部大作

 

在老法官的眼中

因爲當年年少時的情傷

導致他對週遭人的懷疑,也不信任他判斷的一切

(就算他真正做到了對這個人的判決結果實質是好的,如他提到的水手)

他也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和道德判斷沒有任何信心

而在他退休前

他審了當年他的第三者(介入他和他女友的人)的案件

他給了他「合乎法律」的判決

但就他後來跟茱莉所述

他的憤怒是憤怒到想要殺那位第三者的

但,他給了他「合法」的判決

卻沒有給他心裡公平的對待

這種不平的挫折,矛盾感

使他申請提前退休

也造就他現在這樣對人性懷疑的處境

某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懷疑

 

再說說朱莉

茱莉是一個剛成年

對於外來的一切充滿憧憬

敏銳細膩的一個人

對於自己的感情也有所困境(透過男朋友的電話顯示顯然是個控制狂加不信任茱莉,幾幕的顯示中茱莉似乎跟模特兒攝影師也走的太近)

算是一個在剛成年懞懂階段的少女

在片中茱莉因為撞到老法官的狗

基於「愛心」,於是茱莉把狗欲送回退休法官的手上

無意間發現了他其實一直在竊聽別人的事實

但他竊聽好像也沒有特別的意義

就只是單純「竊聽」,然後為他所知道人性背後的欺騙等等一切沾沾自喜

充滿正義感的茱莉自然不能接受這種方式

在第一次的會面,茱莉帶著「厭惡」的情緒說出了「你真可憐」

這句話著實嚇到了法官

也讓他反思他這麼做的原因,

同時漸漸找回了喪失已久的對世間的「愛」

 

茱莉在跟退休法官一次次的相處之中,竟漸漸解凍、開啟法官的心靈

而法官相較於其他人,也是茱莉情感寄託的對象

於是,法官漸漸對他敞開心胸(法官邀請她來參加他的生日,茱莉也邀請他來參加他的模特兒走秀)

兩人建立起忘年之交般的情感

或許

導演在其中讓兩個彼此極端的人有一個因為愛而溝通的橋樑

「博愛」的精神,除了對國家,更是對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如茱莉之於老法官)

但那種愛並非施捨憐憫的「愛心」

到比較近乎於一種「感知」

一種彼此的救贖

女主角在人生茫然的時候找到老法官

而老法官在不相信人性的最終遇到了茱莉

 

我好喜歡導演最後讓演員一一謝幕的方式

他竟然可以用一場「船難」

把所有的演員給串起來

也象徵奇士勞斯基所要告訴大家的

就算遇到風雨

倖存者依然是這些人

愛可以救贖這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在暴風雨把茱莉的大型海報給吹了下來,象徵他會遇到災難)

 

奇士勞斯基在片中運用了表現主義

一方面透過女孩的層層探索

解開了老法官的心防

二方面也將老法官年輕時的樣子透過平行時空的表現主義運用方式(電影的另一線是奧古斯汀和他女友)

造成同時時空可以敘述法官的現在和過去

這是相當高超的電影語言敘述方式

不用單一的時空項度拍攝

也不去玩倒序法或複雜的剪接

他用一個看似就發生在茱莉身邊的年輕法官直接演繹老法官的年輕時候

造成呼應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女孩像是兩位法官生命中的救贖

她救贖了老法官

看結尾的畫面也像是準備救贖年輕的法官自己

 

本片也探討法官這樣的職位

他某種程度上就像老法官所述,有著「說對」或「說錯」的判決權力

但有著這樣的權力,並不代表每一個判決都符合人性

更應該說,人類比法律要複雜的許多

在人性的面前,法律就好像是一紙玩笑

是笑話的篇章或最終端

因人性而生法律

但法律卻不能給我們最想要的人性

我們終究想要去愛、去被包容、去被了解與尊重,或是真正去被「撫平」內心的創傷,甚至報復

這些都不是法律所能給的

也許這也是老法官灰心的原因

他因為年輕時候的經歷而不相信人性

導致他認為一切的法律其實也是虛假的,改變不了人性

 

但導演卻同時又安排了女主角茱莉這樣的一個人出現

代表這世上仍會有這樣一個願意相信人性的人

某種程度上茱莉也給了這位老法官一個面對自己過去感情的經驗

讓他重新相信人性

重新去愛、去痛

因為終於有人在乎他

 

最後一幕切到茱莉被雨淋濕,在紅色船邊轉頭的那一幕

正巧跟之前拍攝平面模特兒照片時她最喜歡的一張

從這裡也看到導演的幽默感

現在的預言未來真有可能發生

而外來在法官的夢中是如此美好

「你大約50歲,早上醒來,對身邊的神微微笑,感覺好幸福」

那是最簡單,最美的愛和祝福

 

本片也大量的運用紅色

紅色代表愛

愛會驅動(紅色的吉普車)、可以貼在胸口(女主角的衣服)、眾所皆知(掛在牆上的大型看板和紅色的電影院)、會混亂(酒吧的紅色調)

愛的確會傷人,

但也可以救贖人

說穿了愛就存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端看我們怎麼去感受它

 

【共同】

奇士勞斯基幾乎都從低角度去拍攝

讓觀眾有一種貼近主角的錯視感

常用的第一人稱角度來拍

尤其對於他所喜愛的御用女伶(如依蓮雅各、茱麗葉畢諾許)

他很愛用一整個極近的鏡頭去特寫女主角

除了拍的唯美靈動之外,更讓我們彷彿身歷其中

奇士勞斯基敘述事情的主線並不複雜

主角也常聚焦在同一人身上(十分好辨認)

特寫人物非使用劇情的廣度,而是深度

藉由前述的鏡頭拍攝方式深入的探討他所欲表達的主題或人性

當然,這也要考驗一個演員的演技

畢竟她幾乎是撐起整部片的靈魂所在

像這種非典型的拍攝選擇和影片呈現方式

可謂奇士勞斯基個人獨特的風格

 

三部片也分別按照所屬的顏色來作色調上的選擇

好佩服他們在燈光、美術設計、攝影及運鏡上面的運用

也佩服導演選色的功力

不會通篇的使用暖色調或冷色調

但卻又很明白的告訴你本篇的主色為何,不致使人厭煩

 

三部片均探討著「人性」

而這樣的人性

更加了奇士勞斯基種種悲憫精神

或許跟他當年的時空背景、政治現象有關

他所構築的人物之厚,往往充塞著一種苦悶抑鬱

抑鬱的背後呼應著人性

此三部曲並非向外探討的電影類型

而是向內去探求,去梳理

用顏色來代表所探求當下的心態表徵

而「自由、平等、博愛」的主題,乍看之下好像是國家綱領,似乎很大

但他更運用了這樣的主題做為借鏡延伸

反而透過這三大向度去探討個人內在的衝突(除了白色情迷家國感想)

國家是由人構成的

而奇士勞斯基的這三大要素亦緊扣「人」這個的單位本身

這種大的家國情懷確實降低不少

但卻無損這三部片所探討「人本身」的深度與廣度

 

三部片的運鏡方式老實說都不難

但導演去能精準的運用鏡頭切換角度去敘述事件

剪輯好欲呈現的內容與情節

更重要的是透過大量主角的特寫

使其帶動整部片的靈魂及所欲呈現的宗旨

再透過刻意的選色,集中視野主角的深度展現,音樂及取鏡

體現導演最終呼應到的標語

 

於是乎,

自由、平等、博愛,在導演的鏡頭下

有了一番截然不卻又令人印象深刻、動人不已、懾服萬千的詮釋。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