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愛情故事

如何能變成一部影展的暢作片?

關鍵就在他的敘述方式與迷人的視角,

最後就是準確的製造了電影的層次

以至於不會落入類型電影的窠臼

又能讓觀眾心有戚戚焉

 

與好萊塢的大成本、大劇本電影相比

本片的故事實在太小了

瑪莉與瑪麗在故事開頭以姊妹方式出現

瑪莉(短髮)較為俏麗活潑,有著一頭金色短髮及甜美的笑容

瑪麗(長髮)較為冷靜內斂,紅棕色長髮,還有著尖鼻與嫵媚的雙眼

故事開始只說母親過世了,他們兩返回從小居住的房子

從幾幕導演的安排便可發現它們倆的感情

它們佐是知道彼此喜歡什麼

共同出去森林玩樂

共泡浴室

整個世界好似他們兩個的天堂

直到長工彼得出現,改變了一切

 

彼得就像是彗星

來的突然且唐突

兩個原本完全是女生的世界頓時出現了第三者

整個生活圈頓時開闊了些(雖然還是很小)

瑪莉(短髮)發現、發現自己好像對彼得產生好感

在種種狀況下對彼得示好

但殊不知彼得其實喜歡的是另一個瑪麗(長髮)

在一次營火晚會之中

瑪莉原本的獻身卻成了最尷尬的錯誤

因為就在他準備貼上彼得時

卻發現彼得正擁吻著瑪麗(長)

還在他們二樓房間纏眠一晚

傷心的瑪莉變得乖張、自暴自棄,放縱自己與其他男人發生關係

但在發現鄰居大男孩其實是處男時趕緊收手,卻又被從外回來的瑪麗和彼得看到

兩人在折騰一番後,原本大吵一架的姊妹就此打算分道揚鑣

只是沒幾步,瑪麗便從彼得得車子跳下,她發現自己不能沒有瑪莉

 

在經過這一連串的折騰

她們發現生命中不能沒有彼此

在夏日的尾聲,他們趁天剛亮時離開的她們原本的住處

留下剛睡醒、滿兩錯愕的彼得

這時從親戚的口中才得知,她們倆根本就不是姊妹,只是情同「姊妹」

而同志的身分才因此曝光

 

三言兩語便能把故事給說完

但導演先給人一個既定的印象

然後再慢慢抽絲剝繭

對於女生情感描述得極為細膩

以下便舉幾個例子

 

1.洗澡

瑪莉無論一天過得怎麼樣,都會與瑪麗一起共澡

洗澡時的坦誠相見,象徵兩個情人面對彼此的沒有心防

而當瑪麗與彼得在一起時

瑪莉便一個人泡在浴缸裡

看上去瑪莉雖然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但那種不適應感從瑪莉的表情中可立刻顯現

在最後瑪麗決定原諒瑪莉(盛怒之下瑪莉本想把瑪麗壓在湖中窒息)

她又走進浴缸內還將她臉上的泥土給抹去

這抹去的動作便象徵她倆重修舊好,彼此又能坦誠相見

 

2.母親

全篇沒有出現母親的樣子,

但從影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母親對她們來說是多重要的一個角色

既然他們兩個不是姊妹

母親只有可能是其中一人的媽媽

但你可以看到,瑪莉和瑪莉在本片中面對母逝時卻不是誰安慰誰

而是共享這份悲傷

這應該就是感情的極致吧

在兩個人真正的感情世界中,沒有誰安慰誰,沒有誰應該要比較堅強,

而是選擇一同承受,一同面對

這份寓意也是對性別或關係刻板印象作了一個的新的詮釋

 

3.空間

在關係中,應該要給彼此適度的空間

可我們看到瑪莉和瑪莉在相處時是完全沒有空間的

她們一同前來,一同離去

一同度過悠閒晌午,一同入眠

所以當彼得介入她們的感情時

雙方便情不自禁愛上了他

因為他太新鮮、太陌生了

但人與人就是這樣

嘗試新鮮是可以,但當他變成一種一去不能復返的決定

人又會開始戀舊

瑪麗終究放不下瑪莉,

也就是在這時,她才確定瑪莉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是多麼重要

 

4.被需要感與關係

先來談談關係

在「情遇巴賽隆納」片中,伍迪艾倫探討了兩種以上的關係

但在本片很遺憾地告訴我們

這世上絕大部分的關係是兩人限定

當她們三人一同在排隊摩天輪時

便面臨到一種關係的選擇

因為位置只有兩個人

總要有人退出

於是瑪莉藉口肚子餓退出

某部分也是暗示他宣布放棄這段感情

(果然一上摩天輪的瑪麗和彼得便在分為渲染之下接了吻)

看似一個簡單的鏡頭

卻勾起我們多數人段於關係的印象

你我是否也曾有這種經驗呢?

關係很好的三人,卻在分組時被要求兩人一組

畢業旅行的遊覽車座位要兩人一起坐,

一同出遊騎車時要怎麼分配座位

這個社會在無形中劃出了道「雙人限定」的界線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這當中做出比較與抉擇

在群體中,這樣的比較當中一定會有人受傷

關係一定會從差等變成破損

開始有私心,開始無法坦誠

這是這個世界中的偶數霸凌

單數似乎不那麼被社會給接受

因為單數是如此特別

所以容易被針對

所以一定會比較

一定有高低

這是人性本質對於偶數的迷思與單數的謬誤

 

本片探討的另一項關係是被需要感

某方面來說,人與人建立出來的感情也是基於一種被需要感而生

我們可以看到當瑪麗與彼得幽會時

一股強烈的不被需要感與被拋棄感湧進瑪莉的心房

她覺得沒有人在乎他了,這世上再也沒有人關心她了(尤其適逢母逝)

所以她放縱自己,想從一連串的關係中尋求安慰感

從影片中 我們仍看得出來她內心的調適

只是要放棄自己愛的人,給予她空間讓她可以融的進另一個人,是多麼慘忍的事

 

影片中沒有拍出的對話,卻可以從導演的運鏡與演員的肢體表情中全透露出來

不向「因為愛你」中的濃烈奔放

甚至全片沒有說任何一個「愛」字

我們卻可從瑪麗與瑪莉的互動中得知他們彼此的親密

以及彼得的幾個眼神便可知道他在意的是瑪麗而非瑪莉

全片也沒有說出任何一個「我恨你」

卻可以將瑪莉失去瑪麗時的痛心、孤單與失落拍得如此到位

頗有小品集之感,卻蘊藏的細膩的質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本片設定的時間軸是一整個夏天

外國的電影好常將一段故事的時間長度設定為一個夏天

情遇巴塞隆納、妮可睡不著等

不曉得是否是因這樣的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十分適合發展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又或是這樣懨懨的氣候會使人不由自主的感性與詩興大發

總之這樣的時空交錯,從美好的夏日開始,隨著夏日的尾聲悵然或歡喜的結束,頗富詩意

若有一個單位叫一個夏天,那會是多麼美好而浪漫的事情:)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藉由蛋堡大師的歌詞來做為開場引言

同時這應該也是全片的中心思想

這應該算是我看伍迪艾倫的作品內算保守的

可能跟他歲月增長,對人性的批判也溫潤許多

片中搞笑的成分仍在,也不乏尖銳的諷刺

然卻更添加許多人性的關懷

到了片尾的那種收手方式

真的太引人遐思,卻也讓我不太習慣呢!

 

【關於片名】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質疑為什麼要取這個片名?

「愛情」這兩個字或許還可以被解釋,畢竟這部分的重心便在此

但「咖啡」就有一點牽強了

歸納伍迪艾倫的風格以及小弟個人的見解

我認為本片其中二字有「咖啡」的原因如下:

1.顏色:伍迪艾倫的每一部片幾乎都有一個主打色,以符合電影的主題與風格

例如午夜巴黎的主題色就是紫黑色,黑色襯出那種靜謐與濃烈,紫色則帶有神祕及富麗的感覺

藍色茉莉的主打色則是藍色和金色

藍色自然代表著主角的憂鬱,而金色則象徵富麗堂皇的過往

本片的主打色,是我最愛的焦糖色加上咖啡色

畢竟本片設定在1930年代,是個二戰尚未開始,一切商業行為繁盛,方興未艾的黃金美好年代

而使用焦糖及咖啡色自然有種復古的富麗氛圍情調

2.咖啡之於生活代表的意義:咖啡之於人類(尤其是19世紀以降的歐美人士)代表的不僅是飲品

更是社交、八卦、靈感、交際應酬的媒介

許多人一天工作的開始便需來杯咖啡

到了午後時分,咖啡館此起彼落的喧囂和孤寂也乘載著許多重要的著作、書籍、革命思想

因此取名「咖啡」,某種程度等於「社交」

因此本片便可稱作「社交愛情」

你可以解釋成探討那種好萊塢社交底下的愛情故事,

亦可說愛情故事背後的社交行為

抑或是愛情之於社交...

這樣解釋也大致跟伍迪艾倫所要探討的主題不謀而合,

「咖啡愛情」便藉著這樣用顏色和寓意一語雙關

光是看名字就可看出這位一代巨擘的編導和敘事功力!

 

【劇情鋪陳】

如果跟我一樣看過伍迪艾倫大多的作品

應該知道伍迪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他的劇情鋪陳及前後呼應

他對於人性的那種掌握及批判跟他斯文略帶幽默的外表截然不同

本片承襲藍色茉莉,更進一步批判兩位男女的愛情價值觀

巴比是一位落魄的年輕人

個性略急躁、卻害羞、善良,偶爾會結巴的那一種

對於愛情和人生,抱持著頗聖潔的觀念

(當大舅對他說可以去洛杉磯嫖妓時,他的回應是「買春的愛情才不性感」)

這些感情理性正確的語言,一聽便之道他是個未出過社會的口吻

(但看到這時你便會期待伍迪艾倫即將要把他塑造成一個怎麼樣的人XD)

和眾多年輕人一樣,在原本的工作場所內找不到成就感,卻也對未來的情況感到迷茫

他去投靠的小舅--菲爾,是個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經紀人

而他漂亮的秘書:薇妮,芭比更是一見傾心

在此,伍迪艾倫先對此三人的關係作了一個設定

巴比會對於薇妮的傾心,除了因為她本身的美麗之外

更重要的是她好像不屬於整個好萊塢的世界與價值觀

從第一次她載他環繞好萊塢的知名景點時,她那種對這個世界略帶著不同看法,甚至有點不屑一顧的口吻

她就像有想法的哲人,也成為了巴比在好萊塢打工的唯一重心

漸漸的,吃飯約她、下班約她、偶爾出席名人的場合也想約她

薇妮之於巴比就像是救贖

即便薇妮已經多次拒絕巴比,但巴比仍不死心

但透過某次薇妮的幽會,我們才得知她口中的男朋友,便是菲爾舅舅,而且還當人家的小三

在菲爾的世界中,薇妮就好像一個小花癡

她仍然靈動,卻毫不掩飾對菲爾的愛慕

(這樣的劇情在伍迪艾倫的世界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原本我會更期待有不同的線路發展,anyway純談愛情並非伍迪愛本片的重點所在,或說,他並非只談愛情)

然就像大多數外遇的男人一樣

在外呼風喚雨的菲爾竟然對於自己的婚姻無法定奪,他無法與他現任的老婆離婚,將薇妮明媒正娶

傷心的薇妮於是跑到巴比那兒去尋求慰藉

誰都看得出來薇妮會找巴比是為了一種被需要和安慰感

甚至巴比也知道

但,哀,愛了時候誰會理性呢?愛情本來就不是一個理性的東西

在陪伴的過程中,薇妮漸漸開始體會到巴比的好

竟也愛上了他。

 

有趣的是此時對薇妮忘情不了的菲爾舅舅終於下定決心,要回頭挽回薇妮

整部戲便陷入了伍氏幽默:透過對話建立一個瘋狂卻不乏趣味的人性幽默

 

菲爾在偶然得知薇妮正在交往的新歡其實就是姪子巴比

而巴比在菲爾家偶然發現其實薇妮口中的「記者男友」就是他的舅舅菲爾

這時薇妮面臨到了抉擇:

新歡(巴比)或舊愛(菲爾)

比較喜歡她的人(巴比)還是她比較喜歡的人(菲爾)

麵包大於愛情的生活(持續在好萊塢擔任菲爾的秘書)?還是愛情大於麵包的生活(跟巴比去紐約)

 

第一階段,我們得知最後薇妮是選擇了菲爾

 

換作是你,會選擇什麼呢?

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我們在觀影時會比較同情巴比,因為相較而言巴比在這段感情中並沒有任何道德瑕疵

而薇妮再怎麼說,畢竟是之後才扶正的

我們在這裡似乎覺得巴比對於薇妮的愛是真心的

而薇妮雖然說愛他,卻始終帶著一份歉意在

這份歉意直到影片最後竟轉化成不同的感情想像

而菲爾在這第一階段被伍迪艾倫訂了罪--他就是有在外外遇的不忠丈夫

而且面對感情,敢偷情卻不敢承認

相似德觀念伍迪艾倫在之前的作品中也有提到(如情慾巴塞隆納、愛在羅馬)

當婚姻最後只是變成一揮約或法律上得的意義,失去的愛的激情

這樣的婚姻有什麼意義?

但看的出來,即便被定了罪,伍迪艾倫卻不若過往那麼樣的辛辣或犀利

相對的他給了菲爾一個空間和溫度

並沒有十分直觀的劈斷這樣的愛情,或是嘲諷擁有傳統觀念的人這樣的想法

他給了觀影人一個空間,只是相對的那份犀利便會稀釋很多

看你怎麼樣看待伍迪近幾年來的轉變了

 

傷心的巴比回到紐約的老家(請注意伍迪的場地選擇,剛開始發展的地方是西岸的洛杉磯,下半場的場是在紐約,

導演想告訴我們這樣的價值觀舉世皆然,不分東西)

在他在好萊塢存有的人脈下,替他的大舅舅的酒吧生意牽了線

慢慢壯大

這家酒吧因為有巴比牽線的一線影星來過,增加了知名度

成了許多政商名流必經訪地之處

而巴比也在其中從牽線人,搖身一變成了王牌公關

成天的交際練就他的社交手腕

多次的穿梭於富人商賈之間

然而應酬時的巴比若沒有人,常會坐在一旁若有所思

彷彿跟薇妮當時在好萊塢一樣超脫於這個紙醉金迷的世界

這樣的呼應似乎間接把巴比跟薇妮的角色互換,也更提高了巴比在觀眾心中的定位

就在此時,巴比自某次聚會中遇到了嫵媚動人的美女(布萊克萊芙莉飾)

而她的名字一樣是V開頭

巴比看上了這位美女,向前去搭訕,沒想到她的搭訕手法,竟然跟當初想追求薇妮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他幫他取了小名,也叫做「薇妮」(我就稱作新薇妮好了)

帶她去聽爵士樂

去兩人的小酒吧

我們看的出來巴比始終對於新薇妮並非真心,

她始終把她當作舊薇妮來看待

但在這裡導演卻不讓我們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巴比

相對的,在此歌頌了他的戀舊,他的成功

彷彿批評舊薇妮當初的選擇

 

來到了最後第三階段

終於,巴比大舅舅的酒店紅到了西岸,

吸引了三舅舅--菲爾前來

更尷尬的是,菲爾竟帶著他的老婆--舊薇妮一同前來

巴比在見到舊薇妮時立刻想要逃跑

他不想、也不知道改麼面對他們的存在

但這時,他竟發現原本他心中的女神薇妮

竟然變成了他與她之前最討厭,罪嗤之以鼻的好來塢那種女明星

談吐盡是圈子內最無聊、最沒有意義的八卦

還會叨著那種討厭死人的好萊塢貴婦式笑聲

面對這個情況,他嚇傻了

隨之而來的憤怒與不解

舊薇妮追了上去,

有趣的是,在此時的薇妮竟又變回當初巴比認識的那個人

雖然她解釋了「也許人都會變吧!是該長大了!」

但談吐之間,她又恢復成那種動人、靈性的樣子,

 

你可想而知之後會發生的事情了

巴比藉著出差的名義,拋下新的薇妮

帶著舊的薇妮到處遊山玩水

到了他們最愛的爵士樂音樂餐廳

帶她去看紐約最美麗的風景

夕陽西下的黃金橋畔

巴比再次跟薇妮告白

當然薇妮拒絕她,並跟他說了一般人都會說的話:

「我們還是不要見面,對彼此都會更好」

但請注意,這時的薇妮同時也道出這段時間在夢裡都會夢見巴比

於是巴比更篤定薇妮心中的確有他

在橋畔,他親了舊薇妮

 

回去時新薇妮似乎有發覺老公的不對勁

問了巴比是否有偷情,

理由是因為她在夢裡夢見巴比與舊愛在一起

還記得巴比的回答嗎?她安慰老婆:「別擔心,這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

這句話十分玩味

因為在舊薇妮跟巴比同樣說我會在夢裡夢見你時

同樣是夢,巴比卻篤定那就是真實的(也就是舊薇妮也喜歡著她)

而當老婆說她同樣夢到的夢,巴比卻宣稱那只是夢,不用想太多

可見一切都是自己心境的投射,無關乎夢境與否吧

 

最後一幕,新的一年,象徵許多意義

巴比在酒吧裡若有所思

薇妮在菲爾的派對中也若有所思

新的一年,到底事情煥然一新了嗎?

還是舊夢不斷地回來,像個輪迴般存在著?

 

舊愛還是最美,又或是,有更深的意義呢?

有趣的是伍迪艾倫卻有了一個極柔美的方式作結

一如他的風格,他幾乎不把故事說完的,

總留下一些伏筆讓觀影者餘韻猶存

特別的是伍迪艾倫這次的運鏡及筆觸

沒有妄加批評或決斷

反而讓男女主角「若有所思」來作結

可說是近年來伍迪風格轉變的另一項證據

 

在第三階段

延續角色互換的主題

這一次巴比變成了小舅舅菲爾

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即便是偷情)

觀影者的評價或兩極

但還記得嗎?當初菲爾舅舅在做這樣的行為

巴比也正在一旁

如今角色對調,伍迪成功的塑造一個比海還深的翻版角色:

「我們終究會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菲爾舅舅成了巴比的角色

對於巴比和舊薇妮的偷情毫不知悉

投入在他的事業和愛戀著薇妮的生活之中

 

【關於伍迪想說的】

究竟巴比喜不喜歡薇妮?

究竟薇妮喜歡的是什麼?

表面上巴比看來終究沒有得到薇妮的心(至少在影片中沒有呈現出來)

他的執著、他的憤怒、他日後成就,皆因失去薇妮而起

 

那倘若當初他得到薇妮了呢?

他還會這麼樣的愛著薇妮嗎?

得不到的總是最美

因為這種需求感

人類會試圖將渴求的事情加以美化

所以常有人難忘初戀

或是買了一件衣服的瞬間不時回眸去看另一件當時放棄的衣服

巴比便面臨了這個情況

他愛的不是薇妮,而是「得不到的薇妮」

所以他做了一切想逃離,卻又複製好萊塢的樣子

那這份愛到底算不算愛?

 

再來談薇妮,愛情對他來說是一連串複雜的選擇題

在洛杉磯時他選擇了菲爾舅舅

卻常在夢裡夢見巴比

而當初短暫在洛杉磯與巴比在一起時

確時常留心菲爾的消息

 

「或許執著只是因為從沒得到」

得不到的愛情好像有一種魔力

或說得到手的愛情似乎就失去了這樣的魔力

這樣的例子古今皆然

至少我們在看薇妮的感情,

也可以確認她似乎也不是真的喜歡巴比或菲爾

她也愛那種「得不到的感覺」

這似乎也呼應到了主題?(咖啡愛情,愛情本來就像是一場社交遊戲)

都愛,卻也都不愛

因她愛的是那份愛情的烏托邦,是擁有後的另一方美好

所以對她而言,到底有沒有愛情?還是愛情只在我們的想像中的一種情緒,而非是一個「人」呢?

 

三位主角都各自變成了不同的樣子

他們的愛情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得到解答

我們是觀影者,尚能下定奪或分析

然現實人生中是不可重來的

在執著地當下

是否我們也像薇妮一樣,只是因為從未得到?

 

【關於配色與音樂】

一定要提一下本片的配色

本片用了大量的黃色來做為基色

1930年代下的故事更顯風華

這樣的黃又不同於「意外心房客」那種飽和色調

而是帶點正沖負的咖啡焦糖色

焦糖色的連身西裝、沙色的海灘、金色波光粼粼的海面、爵士樂手古銅色的皮膚和黃銅喇叭、成紅色的牆面……

我愛死了伍迪艾倫這種用色調

 

另外音樂也是其中一大亮點

全片採用輕快的爵士樂

配上時不時的旁白

這樣的電影敘述方式在今日或許已不多見

縱然有,伍氏的風格也必定獨領風騷

 

【關於小巧思及枝節】

伍迪艾倫的電影常常會有所謂橫生枝節

若以植物的根來說,他必是屬於鬚根系

這些小人物(如黑道大哥大舅舅、過於理想正確的二姨丈、巴比的爸媽)構成了全篇搞笑的風格

 

然比較可惜的是,

過往我們再看到伍迪艾倫的片,往往小人物的發揮才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

也就是很多時候,小人物扮演著轉折劇情的關鍵角色

但在這部片中

好像小人物就真的成為了配角

將這些角色抽離或替換好像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個人觀點,若是他能在既有的主線上,提高小人物的價值或影響劇情的程度

也許整個劇情會更加精采、更加飽滿

 

另外,伍迪艾倫也藉由「兩個薇妮」這個概念向奇士勞斯基致敬

(奇士勞斯基在1991年拍了一部「雙面薇若妮卡」)

伍迪艾倫直接在片中提及

舊薇妮是秘書、新薇妮是政府公關部秘書

當然他沒有將重點擺在內心的探討、邪惡面的共生或形而上的政治批判,畢竟這便扯遠了

 

張愛玲有一句經典名言:

「娶了紅玫瑰,

紅的久了,變成了牆上那一抹蚊子血,

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

白的久了,變成了衣角上的一粒飯粘子,

紅的卻還是心口上的那一顆硃砂痣。」

不曉得能否成為本片最後的註解

或許執著只是因為從沒得到

或許愛情僅是一場社交遊戲

最後的輸家永遠都是自己

 

你認為呢?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本片之後,

立刻去google了一下當年度馬修麥康納得獎的畫面

在之前,包括台灣市場

似乎都比較偏向李奧納多當年主演的「華爾街之狼」,

不可否認的,在奧斯卡頒獎前,我也是先看了「華」片

李奧納多把這位縱橫華爾街的攤財、好色、又豪氣干雲的狂人演得淋漓盡致

又加上在片中的義大利老婆實在太吸精(就是後來的小丑女瑪格羅比)

這部片在台灣的口碑票房極高,叫好又叫座(儘管他18禁)

不僅如此,李奧納多在當年被是為是奧斯卡影帝最有希望的得主,

也是呼聲最高的候選人(在此之前,李奧納多多次與影帝擦身而過,甚為遺憾)

因此,

當奧斯卡最後頒給了馬修麥康納時,老實說心理頗失望的

一方面擔心這會不會是李奧納多最接近奧斯卡的一次了(畢竟他在戲內真的演的太出色)

二方面也會質疑馬修麥康納得獎的正當性與適切性--他真的有那麼厲害,可以擊敗李奧納多,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一直到看完本片,之前的質疑一掃而空

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捨他其誰?

 

從本片的預告便可以知道,他是在闡述一位患得愛滋病的牛仔,為他的生命及尊嚴奮鬥的故事

全片寫實,確適切的點到大家的痛處

不會過於勵志浮誇,刻意拍寫幾個鏡頭或幾句台詞來賺你熱淚(順便置入一些大美帝主義的思想,美國萬萬歲等等)

也不會過於沉悶,覺得難以一氣呵成

以下便針對「藥」片中的幾個切入角度來探討他對人性描繪的真實

《關於歧視》

和大多數的片一樣,本片的核心價值之一便是歧視

但不同於其他片,本片的主角「本身」就非常會歧視他人(尤其是同志)

他與他身邊的朋友,放蕩不羈,嗜賭愛嫖,對於當時民智未開的社會,充斥著反同思想

而這一切一直要等他也成了愛滋病患者才慢慢改觀

編劇帶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角度來切入這一連串的歧視(更可怕的是這竟然就發生在你我生活周邊)

被叫「死娘砲」、不敢碰觸或擁抱愛滋病患、住處遭損壞、覺得同志愛同性別那跟他絕不可能變成好朋友(一定會被喜歡)

而主角這一連串的反應,包括劇情最後的逆轉,也正是一連串逐步面對歧視的過程

同志不是怪物、愛滋病也非撒旦,但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卻將他們妖魔化

用極其殘忍的方式對待他們

 

值得一提的是朗的內心轉折

從一個類似萬人迷(至少他混得很好)的角色及生活圈

在得知染上愛滋之後,

身邊的夥伴突然全敬而遠之,有的還用言語霸凌他、嘲笑他

連去個酒吧還要被譏諷,

他突然意識到一切都是假的

沒錯,如果他當時遇見菩薩,肯定遁入空門

原來身邊構築的一切竟如此脆弱,沒有一個真心的朋友

倔強、不服輸的生命意志,他嘗遍各種求生的方法

但在醫院裡均得到一個結果--延緩病情,也就是等死

馬修麥康納把前半段這種極欲求生確又屢次挫敗的心情詮釋得無與倫比

坐在他最拉風的車上,那次舉槍欲自盡,是對生命的不滿和控訴

沒有任何台詞

但我們彷彿可以聽建馬修怒吼:「為什麼?為什麼不讓我活下來?為什麼?」

但,好在他終究沒有這個勇氣自殺,他給了自己最後一次機會--去墨西哥求密醫

沒想到所謂的「密醫」,所開的藥方竟然能夠有效抑制他的病情

同時密醫也揭穿了美國˙當局即將上路、被用來治療愛滋患者的ALT藥物的謊言--這種藥物其實根本就沒有效果,還會有副作用、始病情惡化

 

《倫理》

當自己的生命邁向終點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本片狠狠踩住了生命與法律這兩個人們向來視為倫理的探討

朗從國外偷渡回來許多藥物,這些藥被美國當局(食藥署)認定是「非法的」

(畢竟當局承認合法的藥物紙有一個,那就是ALT)

但,事實證明,它卻能有效減緩自己的病情,

在生命與法律的邊界上,你會如何做選擇?

 

我們當然可以毫不猶豫的揮旗吶喊「當然是生命啊!」

那是因為電影帶給我們一種微觀的角度

他讓我門之道當人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其實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最後該如何活下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一切卻不然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會看到又有人去求密醫,或是誤信偏方

好一點的是拒絕任何化學治療,堅持食療法等等

在這些巨觀的角度(或是旁觀的角度),我們又是如何來看待這些事呢?

「哎呀!以為自己是醫生啊!」、「要相信醫生的專業」、「有病的話自己還是要去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

但,

在本片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

醫循著醫生的管道,就能得到正確的療法嗎?

如果當利益凌駕法律、道德、倫理,然後假借「證當」之名行「詐騙」之時,而且騙的還是自己與自己相同處遇的生命,你還會選擇相信「正確的事」嗎?

還是選擇相信自己?

 

當生命走到了盡頭,當所有的醫療資源都舉白旗

那你呢?你是否會對自己舉白旗?

要審視別人很容易、但真正面對這種恐懼又是另一回事

曾經在大學的哲學課中

我們探討到了所謂的到倫理的六個層次

其中「道德與法律層次」及「個人生命價值層次」一直是教授最愛考的地方

原因無他,因為在這個社會說,這兩著的價值之間最容易發生衝突

以巨觀來說,當然這社會上似乎要有所謂的法律層次在

在這個意識型態之中

朗似乎就是一個賣藥的瀕死吸毒犯

但就微觀層次來說,從朗的生命內,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欲求生存的本能及勇於挑戰各種不公義的情況

在某種程度的微觀又非如此

我們在本片中會覺得醫院內的醫生是可惡的,是泯滅人性的

但,就現實的醫療數據而言,朗的數據可能只是個案而非通例

在一切證據未明朗的狀況下,難道就要因為個案而去破壞大部分人的福祉?

因此微觀和巨觀,在我看來並沒有對錯之分

一切取決於看到事情的角度,也就是立場

既然提到了這裡,又不得不談談所謂的醫療倫理

畢竟醫療牽涉到人的生與死,所面對的抉擇就不是是與非那麼簡單

每一個決定都代表著一個人、甚至一家人的希望

往往醫師便在希望與絕望之間交互徘徊

當朗持有藥物可以延緩自己的病情時

他所擁有的並非只是可以延緩活命的藥物,而是一個再一次可以活命的希望

這對於朗之前的人生來說宛如巨大的翻轉

又因如此

朗也特別去注意到從前他忽略的、甚至是歧視的一群人

他進入了教會(從前他最不願踏進的地方)為他的藥做宣傳(即便他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要賣藥)

他開始關心身旁的同志朋友雷蒙,真正把他當成是一個「人」而非一種「族群」

這也呼應到前面所提的,微觀與巨觀的差別

就微觀而言,一切的事物物反而被放大

同志他就在你身邊,一樣會呼吸、一樣有感情,一樣需要幫忙

當這些人瞬間不再是代名詞的時候,一切的誤會和歧視是否就能夠化解呢?

 

本片的取材十分精采

除了他本身就是真人真事改編之外

實因為朗的生命歷程實在太具戲劇性

生與死、救人與否、一切的法律都不站在他這一邊但他還是選擇奮力一搏

這也呼應到了他的職業本色--牛仔

在片中的一開始

牛仔似乎跟菸、酒、性愛脫不了關係

但在片末,朗再度穿上帥氣的牛仔裝,騎上了牛

「只要可以騎在公牛的背上維持八秒不被甩下來,就算獲勝」

這八秒似乎道盡了朗的一生

瀟灑、短暫、卻又極具衝擊性

配上他本來就有的雅痞、玩世不恭的逆天性格

馬修麥康納可以將他詮釋得如此淋漓,可謂佩服

在尊嚴的價值選擇,倫理的觀點、同志的議題與人性的尊嚴上

本片都做了最賣力與真摯的詮釋

透過本片,也可以讓我們知道

很多事情並非表面的那樣單純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也非如世俗認定上的一語概括

「他有罪」、「他是好人」這樣的觀點似乎太膚淺

在我們真正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

所有的假設和臆測或多或少都隱含這自己的覺知

沒有一個事情是處於完全客觀的存在,

亦即我們完全不能體會,或妄意評斷他人的作為

換作是你,會不會也選擇這樣做?

而就算這樣做,又是否是對的或是錯的?

 

本片在探討是非價值,到頭來卻要我們把一切的是非價值全部打破

卡謬的異鄉人曾經也提及類似的處境

但我們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那法官、牧師、陪審員

本片不若卡謬的故事那樣冷漠而銳利

卻也命中當下大家所處的問題種種

各種語音投票只問你喜不喜歡總統這個「人」(專業的問法叫做「滿意度」)

至於是哪一點不滿意,有在關心的人或多或少說出一兩個不被看好的政策

跟風的便直說「不知道耶!他(他們那個黨)就很討厭不是嗎」

又或是躲在網路背後的留言及一大堆粉絲團、討論圈

充滿著謾罵、或盲目的讚揚歌頌

沒人能看清楚事情本身,

只因為從眾似乎就是對的,因為他也這麼說

因為大家都這麼說

有一種對,教大家都覺得是這樣,所以他對

在看完本片之後,或許你依然無法對於自我本身的看法有些改變(當然不容易,就像我支持婚姻平權,覺得那些反同者腦袋有洞一樣)

但至少在發生一件事情時

我們能緩些定奪

嘗試先了解事情的本質

然後多點人性的關懷或理性思考

比起口沫橫飛,此起彼落的評論,這樣選擇的立場,也就令人佩服、舒服許多了。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在預告上就看到這一部片

立刻把它放進必看清單

除了內容題材本身就很吸引我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在預告片內「沒有暴雷」XDD

說真的,有時候我們在看新片時最容易吸引我們的一大原因便是看電影預告

(除非續集,或是有名的原著小說或導演)

但近年來的電影預告,不知道是為了衝票房,還是怕觀眾不會入場一樣

首波預告、XX篇,OO篇、30秒版、45秒版、2分鐘版、最終版預告...

預告內一直暴雷,把最精華的給剪進去,有的甚至沒品的直接告訴你結局為何

哀,

可悲的是這些預告就像猛然衝出隧道刺眼的太陽光一樣

你連閃躲或閉眼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在看預告時大部分都不知道其實他已經把最好的剪進去了,於是你真正看完電影後就會大失所望)

 

但,就像剛才說的,死期大公開的電影預告之吸引人,他兩三下就帶入幽默的情節卻無雷,又能適時地跟觀眾澄清必須拋開看待生死的嚴肅心情

 

這是部半黑色幽默的喜劇

而且完美的置入人類對於世俗種種的迂腐及限制

在角色定義上,他大膽挑戰了觀眾對於宗教神聖的領域

「以阿」是上帝的女兒

上帝其實是暴躁無常的人,創造世紀也沒有多偉大,純粹就是他自己的私慾和娛樂

所有的意外(包括為何塗果醬的那一面總會掉落、衰事總會禍不單行等)全部是上帝設計的

而以阿的哥哥耶穌--被認為是人類的救世主,在上帝和妹妹的眼中只是離經叛道的青春期少年

上帝(爸爸)說自己兒子只是隨便變了變法術,就讓人類這麼相信他

至於耶穌的門徒嘛~當然是隨便收的XDD

人們崇敬神聖的天父,而身為被崇敬的對象,上帝也樂此不疲

他用來決定全人類命運的,便是他自己房間裡的那台超級電腦

他所有的法術幾乎都灌給了那台電腦

天空的顏色、何時發生意外、什麼時候人會出生、以及每一個人的死期為何...通通在電腦裡

我想編劇(或導演)在此賦予了更深層面的意義

這層意義便是顯而易見的,諷刺人類的無知

我們在對死亡、意外等無法預知的狀態下,產生畏懼

於是,為了消除恐懼,我們創造了上帝

就某一層面而言,正是因為人們為了自己的恐懼而創造出上帝

而上帝也靠著人們的恐懼而活著(感到被需要、存在感)

(某一層面其實跟人類創造出魔鬼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有一說,當你相信有上帝時,其實你也肯定了魔鬼的存在)

那,當恐懼消失時,還需要上帝嗎?

更直接地問,上帝還存在嗎?

而這一切,就在以阿為了報復爸爸而悄悄駭進電腦,把全人類的死期公告在每一個人的智慧手機上開始

 

全線的主軸在以阿公布死期後正式啟動

以阿來到了凡間

一方面是探險(就像人類對於未知的天國一樣好奇,以阿對於人類世界也感到新鮮)

二方面是想效法哥哥,蒐集6個門徒,便可以湊到18人

(而為何要湊到18人?因為這樣就可以互相組隊打棒球,完成媽媽(聖母)的心願)

導演一在地透過零碎的片段,告訴我們其實一切的崇拜或畏懼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

根本就沒有什麼神秘數字,更遑論有個聖者或造物者

三方面是以阿自己也想做點什麼,她自己也想完成一本新約聖經(自己想出書的意思)

 

進入凡間後,可以看到導演對於全線主軸細膩的安排和人們在面對真實死亡時的態度

 

在以阿尋找六個門徒之前,她找到了一個紀錄者

這個紀錄者很特別,是個不太識字的乞丐

正因為他不識字,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的話或方言記錄著以阿的一切

正因為他是乞丐,所以他是全片唯一沒有手機的人,所以也是唯一不知道自己死期的人(在這裡導演又小小的批判科技綁架人類的觀點)

像這樣的人最適合當旁觀及紀錄者了,

於是,他竟成為新新約的撰稿人XDD

跟著以阿,我們找到了六個門徒

這六個門徒看上去是隨機的,

但導演卻安排了我們人生中會遇到的六種困境

六種人生的失落與悔恨

奧黛莉(獨臂的漂亮女人)、尚課勞福音(58歲的愛鳥業務員)、馬克(成天上館子尋歡的禿頭男)、

佛特瓦(只會殺動物的殺手)、馬汀(被丈夫遺棄的貴婦)、威利(體內住著女孩子的九歲小男孩)

而以阿的出現,改變了這六位門徒的命運

以阿總是靜靜地聽完每一位門徒的故事

然後,輕輕地靠在他們的胸膛,聽著每一位門徒心底所發出的樂章

以阿說每一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首曲子

(意思是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一首歌)

然後,以阿輕輕地問著他們:「我可以為你造夢嗎?」

 

在這裡我們可以得知,以阿的能力不是披紅海(雖然在電影中有這麼一小幕XD)、也不是造人或殺人

以阿的能力,是治癒及聆聽

在人們得知自己的死期之後

心理面最脆弱的一部分被迫要面對

這六個人的脆弱似乎囊括了我們所有人會面臨的課題

而以阿的出現則靜靜修補了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段關係與傷口

無論是獨臂冷漠的女人,成天尋歡的男子,或是後來與猩猩相愛的貴婦

人們其實都在渴求一種「關係」,

死亡在這一刻不是毀滅,而是契機

它讓所有人去釋放心中的抑鬱,面對人生的難

其次,還有在工作中所面臨的自我認同於價值肯定

包括尚克勞福音及佛蘇瓦

他們兩個隱喻了現代工作中的孤寂與沉悶

每個人在還是孩子時,都擁有著漫天無際的夢想

不管你是要當冷酷的殺手,還是想當自由自在的鳥兒

從來沒有人會說你對或錯

但長大後,我們被迫面對人生中的現實

現實的人生中不需要殺手,更不能當鳥兒

慢慢的我們失去作夢的能力

直到死期公開,直到以阿出現

 

好喜歡導演在故事中細膩的安排

看似六段不同的生命故事卻又有緊緊相連在一起

原本被視為災難的公開死期,在這裡卻變成追夢的藉口

在觀影時也會不時問自己,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死期,會有什麼反應呢?

 

最特別的是以阿的第六位門徒:威利

威利與其他五位門徒不同,他只是個小孩

若說其他五位門徒講的是修補大半人生中的缺憾

那麼第六位門徒,便是導演對於人生的有限性之啟發與投射

小男孩只有九歲,生性孤僻,體弱多病,心底面其實又想當女生

像這樣的人若是以阿的爸爸(天父)來設定他的人生,應該早就被宣判死刑

但幸好,他遇到了以阿,就在他得知他的死期剩下一個禮拜

相較於威利的父母對於自己兒子將死的那種不捨與難受

威利卻感到異常平靜

與以阿討論過後,他只想靜靜地度過他的七天,並且在看的到海的地方死去

以阿於是陪著威利度過三天(他們將一天自己定義為一個月,這樣他們就共渡了三個月,多麼美妙又浪漫)

在這些日子中,以阿修復威利,而威力也修復以阿

以阿在威利的眼中,不像是有神力的人,只是個同齡的孩子

而孩子要的不多,就只是個伴

不管時間長或短,孩子都只需要一個能夠陪伴他的人,即便是以阿

導演在這一刻又把以阿重新「人格化」

我想這也是本片最厲害的地方

每個神其實都具有人性

而每個人也都有像上帝一樣能夠治癒的能力

 

在威利生命終了之前,以阿湊齊了六個門徒,與哥哥的加起來共18人

於是,神蹟發生了,透過媽媽在天上打掃家裡時的意外XDD

媽媽無意間將丈夫電腦重新啟動

於是每個人的死期全部改變、消失了

威利的死前有七天,七天後所有的一切都改變

某一層面也寓意著上帝創造人類的七天,在七天後一切的世界重新創造

創造的並非物質或生命,而是人們重新面對自己的內心,以阿的媽媽讓全人類重新活了一次

比起天父用洪水、用意外死亡來威脅,這樣的方式豈不更美好?

 

全片透過死亡,探討關係

一方面打破人們對於上帝的既定印象

二方面透過以阿,修補了人生中的種種缺憾

人們在對於模糊的、不可知的未來中

常無形間設定了多重的枷鎖

在現實生活中將自己綁住

用宗教、家庭、傳統的道德禮義來約束自己

但編劇(或導演)給了我們重新的視角

或許在真實生活中,沒有以阿(或是我們還沒遇到)

但與其創造一對無形的枷鎖與限制

為何不假設下一刻、下一時分,你若將離開人世

你還會過現在這樣的生活嗎?

 

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時,你還會是現在的自己嗎?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做自己,我們想到什麼?

小的時候,做自己好像很簡單

想決定自己要吃什麼,買哪一枝鉛筆

幻想著長大後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回家是向左彎,還是在中間的商店佇足

但漸漸地

我們在每一次做自己時看見了社會看見我們的樣子

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合時宜,

漸漸地做自己沒有那麼容易

漸漸地我們需要把自己偽裝起來,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正常社會」的一份子

而當這一切所謂的「社會化」

運用了「道德」、「價值觀」、甚至是「法律」來箝制,

我們到底剩下什麼...

 

本片在探討的正是如此

他探討同志,也探討著夢想與社會對一個角色病態的期待

 

【關於女性主義】

生活在這個年代,

好慶幸我(們)沒有被那種理所當然的價值觀給蠱惑

我們這一代強調的是反思

針對個種必然或已然提出應有的辯證

即便知道已知的事實牢不可破

但終究我們努力過

 

可生在戰後的美國就沒這麼幸運了

的確,美國打了勝仗

從電影中也隱約透露出時代環境下的氛圍(這也是導演及美術最用心之處)

戰後的美國儼然成為了世界的領導人

一股新興的氣息正圍繞著當時的曼哈頓

社會被定義的十分頑張而詭譎

 

這時候的社會容的下同志嗎?想當然,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社會崇尚的是男性的沙文主義

男人被定義為權勢的、力量的代表

而女人,必須要柔弱,嬌媚,最好不懂理財與生存

可以看到全片中不斷被安排各式各樣沙文主義的表徵

酒吧當中特芮絲的朋友說道他的興趣是寫作

立刻引來其它的男人們訕笑

又例如在特芮絲決定帶起相機,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時

她的男朋友也十分不解

「為什麼不嫁給我?嫁給我不就一切都沒事了?」

在那個年代,女性是不被尊重的

終其一生的目標好像只要找個好男人嫁了就沒事了

至於夢想啦、能力啦、等等的,早就被拋至一旁了,只因為她是「女人」。

 

現在想起來很可笑對不對?甚至有一點不可思議

但我必須要說

直至今日,社會上依舊出現著許多歧視與霸凌

不一定是外顯的衝突

更可怕的,它透過宗教或是法律的包裝

讓一切看似理所當然

讓質疑它的人成為社會上的異議份子

近期同志的議題便是如此

 

【關於她愛她】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有法律說不可以嗎?

你能想像因為你愛一個人,需要被判刑?接受心理治療嗎?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需要經過公聽會嗎?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有一群人(一大群人)大打宗教、法律的牌子,在面前阻擋你嗎?

這是當時及現今同志所面臨的氛圍

 

莫名其妙荒謬可笑至極

對方是什麼性別,竟然比愛不愛對方來的重要!?

 

電影在一開始便從細節處透露卡蘿與同時代的女人有所不同

丈夫的對話透露出她的性向

在百貨公司內不經意的注意到青春靈動的櫃姐特芮絲

我好喜歡導演描述她們兩個被彼此吸引的那種微妙的互動

因為彼此都是女人,在吸引對方時,特別能從小地方去琢磨

導演和攝影在取材時竟能把編劇那種細膩的思維和角度給拍出來

特芮絲與卡蘿對望時的那一刻傻住的模樣

剛見面時緋紅色的餐廳(也象徵著她們倆人內心濃郁的情感)

特芮絲注意到卡蘿的香水味

卡蘿在對方表名有未婚夫時不問其它的,竟直接問道:「那你會嫁給她嗎?」

那一句話有利刃劃破心防,又如細針扎入指尖,讓特芮絲倒抽一口氣,怎會有人能直接看中她的心?

在隨後見面時的聖誕禮物,卡蘿直接送給特芮絲夢寐以求的相機

從來沒有人如此重視她的夢想,但卡蘿卻在第一次就讓她的夢想有了實質的回饋

她真的有把她的話放在心上

這教人怎麼能不動心?

 

好喜歡導演這樣的安排

透過對話,我們也逐漸建構出兩人對於彼此的情愫及本身的個性、生活的價值觀

 

隨後的幾次見面,越來越確認卡蘿與特芮絲的伴侶關係

但越來越深入了解對方,透過鏡頭,我們也越知道卡蘿的諸多放不下

可以說她對原本家庭唯一的牽絆,就是她的女兒

她嚮往自由,然確割捨不下親生骨肉

這也成為丈夫用來威脅的藉口

導演透過這幾幕畫面也讓我們看到

「同志」一樣可以有愛,一樣可以愛自己的下一代

為什麼同志就會帶壞小孩?為什麼同志就會給錯誤的價值觀?

難道強迫別人接受不是屬於自己的性向,進而歧視他人就是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看到在之後與丈夫的訴訟前和解庭中

卡蘿中於受不了了

她不願意再委屈自己

不願意這樣一輩子

她知道現在不說,以後就沒機會說了

所以,即使整個判決將對她十分不利

她仍然承認她與特芮絲的這段感情

不願意讓這段她極為珍視的感情成為一種不能說的秘密或罪惡

因為,她沒有錯

而面對女兒,也是她唯一割捨不下的

她無力再負擔異樣眼光下的一切,更無法在容忍丈夫精神式的監視與虐待

她選擇放手,只要求探視權

而這一刻,整個房間靜默了

不只是她先生,還有彼此的律師們

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沉默

終於卡蘿為自己發聲

終於她做她自己,不顧一切

她知不知道即將失去她的婚姻(維持她現實生活的來源)?她當然知道

但比起麵包,能有一刻做她自己

我想比什麼都來的重要。


在旅館中,墨綠色的房間內

卡蘿與特芮絲對彼此說出內心最真誠的感受

卡蘿從來沒有與丈夫一起度過新年

象徵著她從來沒有視自己的丈夫為最重要的一半

而特芮絲也道出對於這世間的孤獨(而且她描述的好有畫面,從來就是她一人在在擁擠的街道中轉身拍照,人群交錯的細密興奮耳語聲對比自己一人拿著相機默默拍照,煞是迷人)

於是,她們交歡,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如此炙熱

還記得卡蘿對特芮絲說:「我的天使」

凱特布蘭琪此時放下了一切對外在的包裝及防禦

我們看到了她最誠實的自己...

 

不過就是愛人,哪有同志、男人,女人、小孩的差別呢?

 

另一幕最精彩的畫面是在影片的開頭、同時也接到片末端

同樣是觸碰肩膀,我們可以看到卡蘿碰觸特芮絲實是有溫度,有感情的

但特芮絲的朋友同樣觸碰其肩膀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導演(或攝影)細膩到拍出這樣的畫面

不是台詞,不是表情,竟然是同樣一個手部的姿勢

實在太佩服

 

最後卡羅的微笑

特芮絲在冷靜下來之後

決定前去找所剩無幾的卡蘿

到底她們的發展會是如何呢?導演沒有給我們答案

只給了卡蘿的微笑

她們會變成天長地久的情侶嗎?又或是像卡蘿的閨密般,成為最懂她的人,卻不可能變成情人了?

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

卡蘿與特芮絲,在時代巨大的壓力和氛圍下(她們那個年代可沒什麼人會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權利發聲)仍然選擇做她們自己

因為愛你,並沒有錯。

 

【象徵】

本片最顯而易見的象徵,便是「西部」

卡蘿決定開著車往西部玩

特芮絲問她哪裡是終點

卡蘿也不知道,直說車停到哪就玩到哪

西部象徵著自由

車子開往西部,也象徵她們願意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

而且挑聖誕假期出發

也算是送給自己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聖誕節禮物

另外她們停泊的點「芝加哥」,在美國60年代是暴力犯罪的代名詞

但許多的地下文化,崇尚自由的風氣也從此而生

車子停在芝加哥,也別具意義

另外,聖誕節在本片中也代表著另一層意涵

我們看到在百貨公司制度下的聖誕節

所有員工(含特芮絲在內)被迫要戴上聖誕帽

但這樣刻意的安排卻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本應是祝福的季節

卻徒剩形式化的儀式與表象

對比之後卡蘿與特芮絲自己出發去過屬於她們的聖誕節

導演沒有用任何文字或對白,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其間的差異

卡蘿在行李廂內藏著一把槍

象徵著她對這個社會的不安和不信任

她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風光貴氣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

其實滿是傷痕

 

【關於演員與美術設計】

看了幾部 有濃厚時代色彩的電影

真的好佩服她們重新架構、建立了時代的氛圍

從場佈,到虛幻的感觸,都抓得恰到好處

另外還可以從當中感受到攝影運鏡的手法

濃厚的色彩及正沖負的配色(也呼應到特芮絲的興趣:攝影)

暗房的濃橙色,山芒草的麥黃,房間的緋紅或墨綠,卡蘿的金色與亮粉色的貴氣

雖然有些只出現三兩幕,卻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記憶點

另外凱特布蘭琪的舉手投足也十分了得

她纖細的手指叼著菸,絲般細密而沉重的吐出白氣

緩慢而嫵媚的摘下手套的樣子

還有出現在人群中那身金色或大紅色

多麼華美而高貴的存在!

也大概只有凱特布蘭琪能撐得起卡蘿這樣的角色

另外不得不提魯尼馬拉

從龍紋身的女孩便開始注意她

但在龍片裡她的妝感太重,而且演的是一位冷酷細膩的殺手,較少有全面鏡頭的特寫或情感的描繪

但在本片中,她飾演的特芮絲靈動、獨立

雖然嬌小,卻十分清楚自己的想法(即便她總說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她其實都是依著自己的心在走的)

猛然回頭的幾幕眼神像極了奧黛莉赫本:那樣靈性的眼神的確少有

也不得不配服導演選角的功力

 

因為愛你,搭上最近同志婚姻合法化沸沸揚楊的議題

婚姻,或選擇與誰相伴,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力

同志一樣是人,一樣在愛人

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

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被剝奪這樣的權利

更沒有一種說法是可以去剝奪這樣的權利

無論它叫做宗教、法律、或是社會價值觀,

她就是愛她,不會因為任何因素而改變。

 

因為在愛之前,人人平等。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讓人想到了「曼哈頓戀習曲」

處境類似,

國境類似,

結局也類似

但他更著重在兩人感情的處理以及傷口的癒合上

相較於曼劇

更多了份時空限定感

 

紐約這個城市很奇妙

如此繁華,如此危險,卻也如此的有魅力,溫柔

這裡充斥著全球最頂尖的政商名流

也夾雜著治安敗壞的處處角落

最危險的時刻往往正是一段感情萌芽的時刻

至少在本片中是如此

隨著男女主角--尼克和黛爾頓的腳步

我們一同漫步在夜未眠的紐約

 

夜晚真的多了分溫柔

也讓原本充滿傷口的男女主角多了分和解和釋懷的力量

我想真正將他們繫在一起的

並不是什麼一見鍾情,本片說的絕不是這個

而是因為彼此的傷,在此時此刻只想有人傾聽,甚至,陪在身邊就好

 

【相遇】

其實並不算是多新的相遇方式

也如大多數的偶像劇情般

男女主角是在吵架之後認識對方的

但我喜歡他們的設定

尼克(男主角)對於自己的過去幾盡心碎

猶豫、懷疑

眼前這一位女士正需要幫助

這是他唯一的,可以做的確定的事

女主角的出現,某種程度上算是他的希望,某一部分的生命寄託

尼克灑脫的外表下其實藏了顆細膩的心

也許是同情心使然,又也許將她當作是一種救贖

在女主角包包不見的當下,便決心替她尋回

他們倆在午夜的紐約尋覓包包,包包內都是重要的東西,某一部分也象徵他們彼此重要的東西都失去了...

 

 

但誰知道,其實真正重要的東西早就出現在身旁了,就是那一刻他們彼此的存在呢?

 

【電話亭與飯店掛畫背後的塗鴉】

電話亭之於現代的社會已經是舊時代的產物

但,正因為這一點

主角們在對著電話亭,假裝撥打給過去的自己時,除了對自己還有幾分覺知外,更多的是某部分重燃他們對於自我的省思和期許

我好喜歡他們對於電話亭的安排

尼克先編出「可以打到1993年」的遊戲話

黛爾頓也知道是遊戲話,但處於一種無力感的狀態下,也接受了這樣的一個謊

他們各自撥打給過去的自己

告訴過去的自己,別做什麼事情,要做什麼事情

同時,藉由跟自己講話,他們彼此告訴對方自己內心的傷口...

 

如果說電話亭真的有這樣的魔力,那該有多好?我又會對1993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那時我也才沒幾歲吧,

或許,我可能會留張字條,告訴自己五歲時要記得看鐵達尼號,侏儸紀公園,星際大戰,搶救雷恩大兵

要把握機會聽老鷹合唱團的歌,有空去西門町的天橋下說不定會遇到剛剪短頭髮的陳綺貞,記得跟她要簽名

早一點學吉他,不要放棄音樂和素描

不要那麼要求完美,對於很多事情去嘗試看看,給自己多一點信心

書包不要背那麼重,這樣可以長的比較高...XDD

要好好珍惜你所認為永恆的事物,你的老家,有空多抱抱阿姨,多跟同學出去玩,但不要看人看的那麼重,多在意自己一點...

 

旅館房間內的表框畫背後的塗鴉,則是他們之間的另一項默契

所有正經的畫作、仿作,背後其實都會有藝術家在後面塗鴉的痕跡

而且並非那種藝術家的街頭塗鴉,而是用簽字筆像惡作劇般寫下對飯店的或當下心情的感受

有圈圈、有髒話、有當下最真實的想法

看到這裡我不禁莞爾

原來大如藝術家,作家,並非對於萬物都那麼的感性或美觀

他們也是,在創作一幅美麗的畫作時也會想發洩

大家都把藝術家或作家的人格標準想的過於崇高

好像他們天生看世界就是這個病懨懨的樣子,

其實不然,所謂的藝術家,其實某一部分,僅是將她們的情感,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

藝術家有心情起伏,就如同大家也有心情起伏一般

有時大家把藝術家們想的太曲高和寡,其實就只是表達時運用的方式不同罷了

 

在紐約漫遊並非像午夜巴黎一樣浪漫,亦或像情遇巴塞隆納一樣朦朧

相對的,紐約的街道在午夜時刻卸下虛假浮誇的外衣

流浪漢、地鐵下冒出帶有鐵鏽的蒸氣味、路過的白人穿著帽T瞥視你,還有衣衫不整穿著醉醺醺的人

大蘋果的冷漠在霓紅燈的映照下顯得特別顯眼

但同時,也是因為這些元素,讓夜幕下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稀奇

兩個人就在午夜的紐約下穿梭著

我好喜歡他們莫名其妙上台當樂手與主唱的感覺

那帶有點他們兩個的過去(也是他們目前唯一的共通點)

一切是那麼的突然、近乎瘋狂

但,why not?以現在來說,川普都選上了,一切有什麼不可以呢?

 

【彼此的過去】

男女主角的傷口其實都不難理解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往往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男主角的前女友可以說是他的偶像,人生動力的來源

他認為「她」就是他的全部,認為他們天生一對

為了她,因為她,他放棄了原本的學業,跑去玩音樂

因為是她的鼓勵讓他得以去接近他的夢想

只是當這一刻破滅了--她與他提了分手

從那一刻起他便不斷自責,對自己的一事無成感到自卑喪氣

同時可以說維繫著他的音樂路,便是到紐約找他的前女友,即便知道她要結婚了,但還是抱持著那一絲希望(然後假借著要去應徵小號樂手的名義)

他相信他還是有機會的

他沒有勇氣面對他的前女友、面對他的曾經、面對他的不堪,

只能靠著自我催眠,一天過一天

 

而女主角呢?

優異的成績畢業,在藝術展中遇見她的丈夫

身仙眷侶般的結合了

她認為她活在幸福中,這也是她努力而來的

然而,好景不常,很快的她發現了她的先生偷吃

 

丈夫還是一樣在晨間喚醒她,對她說著甜言蜜語

但背地裡看著丈夫與他人曖昧的簡訊卻如針扎般難受

她迷茫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她知道理應說出一切丈夫的不忠,理應為自己抱不平

但她選擇隱忍,除了愛她丈夫

她也割捨不下現在的幸福,或者說是幸福感

盲目地相信丈夫總有一天會回心轉意?這樣的感覺其實就夠了,即使這不是愛情,但至少可以生活,出去時她仍然是她的妻子?

終於在丈夫向她懺了悔,她慶幸自己沒有一手毀了她的幸福時

又發現丈夫與小三私底下重新偷偷幽會

受騙、被唬、自尊心像是被拖在地上踐踏,再狠狠地被晾在告示牌上嘲笑

她抓狂了,將丈夫所有的偷腥的事全寫在信紙上,加了幾句毒話,婚戒也拔了,留在信封內,打算這一趟出差至紐約時好好思索著下一步(她連當面面對丈夫的勇氣都沒有)

但又在這時,她最後一次佯裝著不知情打給丈夫確認回家時間,卻得知丈夫要提早回家,不出差了(他不找小三了)...

 

內心的憤怒瞬間轉為懊悔與不堪,眼看著就要親手毀掉她的幸福,

焦慮又心急,這時,她的包包在酒吧被搶,又錯過了開往波士頓的最後一班車,來不及回到家將戈在枕頭上的憤怒給藏起來

她知道她的婚姻正在時光中流逝,無力挽回,也不知道該不該挽回,這是個最難熬的夜晚...

 

【爭執與內心的糾雜】

隨著時間的看見彼此越來越多的傷口

我們看見尼克與黛爾頓對於這些傷痕的防衛與糾結

尼克好不容易因為黛爾頓的鼓勵,返回酒吧約了前女友一起吃午餐

但卻在此時得之前女友已經懷孕了

這對於尼克來說,才像是真正的分開

他知道永遠也不可能了,他與前女友的關係也不可能回去了

之前的傷口在此時才真正流出血來

頓時間他完全失去了方向和目標

他生氣,憤怒的情緒轉向黛爾頓

那有對黛爾頓多事的遷怒,怪罪她導致他的夢想幻滅

但同時他也謝謝她,讓她知道他是該往前走了

只是,這個代價好痛

「我想我該認命,認命的感覺糟透了」尼克說。

就像比海還深的阿布寬一樣

有時候其實我們早就知道結局為何

但因為不想面對現實,或是現實太殘酷,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才能支撐著我們活下去

因為放不下曾經的美好,只能用不可能存在的希望來麻痺自己,讓自己走下去...

 

「永遠沒有「適合」這件事。看上去好像沒有選擇,但事實上你永遠都有選擇。」

這是算命師對黛爾頓說的話

姑且不論玄妙與否,他說中了黛爾頓的內心

面對丈夫的偷吃和忠誠之間,

一直以來她就像是個被動者

丈夫偷吃,她憤怒,丈夫懺悔,她原諒

但她永遠也沒有辦法在感情中做她自己,即便外在的她是如此的強勢和光鮮

但算命師卻說她可以作自己,代給她狐疑,也讓她重新有了個後設認知

在速食店中,黛爾頓藉機要離開,隨意搭車回她的母親家(但被尼克攔下)

她不敢面對她的感情,不知道該如何作選擇,一如往常的她逃避,逃避面對她的傷口

但尼克攔下她了

在陪著她(她也陪著尼克)在布魯克林橋旁聊天之後

 

「距離天亮剩不到幾小時,就聊聊天」尼克說。多麼溫柔又療癒的邀約。

 

她對尼克說出自己的軟弱,「這是我的世界,我的婚姻,也是我唯一愛人的機會。」

但,從不習慣示弱的她,在掉下淚來,並被尼克攔下後,起了防衛心,又出口傷了尼克

她對尼克說了最重的話,

有趣的是尼克並沒有離她而去,而是跟她說「讓我們都彼此靜一靜吧!雖然我很不想這樣說。」

在友人的飯店內,對彼此卸下最後的心防

他們都渴望被愛,在彼此面前赤裸裸的攤開彼此的傷口

這一刻,無關乎愛情,無關乎世俗的眼光,很慶幸的,他們彼此相陪著

 

輕輕的他們吻了彼此,「just a kiss」,立刻又收了手

 

如果繼續吻下去,結局會是如何呢?

如果繼續下去,他們兩個會在一起吧?會一起攜手面對困難,然後甜蜜下去?

 

但,慶幸的是,他們沒有這樣做,這也是我最愛的地方

 

與曼哈頓戀習曲一樣,他們知道此時此刻的當下,愛的,需要的是彼此

但若是將這份感情轉變成愛情,會不會一切又不一樣了?

因為所謂的愛情,包含更多的付出與責任

也會產生更多的傷口

但此時此刻,她們只是需要一個能陪在身邊的人就好

這一吻,吻的並不是愛情,而是被愛的證明與陪伴的印記

他們在此時發現,彼此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種關係,遠超過愛情

 

所以,尼克知道有人懂他,在這世界上他並不孤單

黛爾頓也知道尼克會一直陪在他身邊,去面對她的婚姻和生命中的種種挑戰

這樣就夠了,她們彼此需要的,正是這個

 

在早上七點鐘

兩人手牽著手走到了車站

經過了一夜

各自已因彼此而截然不同

他們再撥一次電話亭

渴求過去的自己與彼此重逢

我好喜歡導演最後的拍攝手法

「你會想要再來住一晚嗎?」他們住的飯店問卷握在黛爾頓手上

昨晚(其實也是幾小時前)他們倆決定讓這題空白

也等於給自己再一個機會,若再一次,他們會不會選擇去面對這一夜?

 

「很難想像在生命中最低潮的時刻竟然會遇見最美好的夜晚。」黛爾頓說

自己得到了療癒,或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也許欠缺的一直都不是方法,而是內心,和那個在此時願意一起和你面對的人,這才是愛

同時也呼應了算命師的說法:「永遠沒有適合這件事。愛是有了傷痕之後,還願意一直走下去的那個人。」

 

尼克與黛爾頓

就像兩條看似不會相交的平行線

意外讓他們交錯,

他們愛著對方,卻知道那不是愛,除了愛,更多的是陪伴

即便只有一夜,在偶然交會時的的那種溫存,那也夠了

他們知道現在在一起,並不會讓彼此變得更好

也許,等到那一天,他們彼此變得更好的那一天,他們會在一起嗎?又或者,紐約未眠的這一晚,才是最真摯的、美麗的回憶?

 

尼克與黛爾頓的再次入住選項中是空白的,

那你呢?你會勾選什麼?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看桂綸鎂演戲,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不能說的秘密

那時候覺得她就是一個氣質型的美女

很適合戲裡面那個彈鋼琴的女學生

怎麼說呢?桂綸鎂的樣子實在很好駕馭這樣的角色

 

但時過境遷

現在的桂綸鎂已非昔日那個只會呈現自己拿手的、擅長的那個戲路的氣質少女

尤其是在德布西森林裡面,更是得到驗證

 

全片不說什麼,其實看預告片也可以知道內容

但,在看的當下,就會有一種想要桂綸鎂帶著自己進入「森林」的感覺

導演郭承衢不拍森林的清幽、萬物的奧妙

或是自然保育等等的議題

他拍森林,就是森林,沒有別的

森林的靜謐、無情、晴天、雨天、險惡、溫存

他拍的正是一個綠色的世界

 

在片中的桂綸鎂遭到人生的打擊

為了她自己堅持的理想正義

害死了她的丈夫、孩子

到最後剩下她空虛的一個人

受不了打擊的她於是被母親帶到森林裡,遠離人群,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但,入了森林裡,「一切重新開始」卻隱藏了許多不同的意義

她們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衣不蔽體,潦倒不堪

柴得自己燒,菜得自己摘

但這些生理的苦痛遠比不上桂綸鎂心裡的創傷與壓力

她無法原諒自己的丈夫,更無法原諒那個無法原諒丈夫的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前半段,桂綸鎂多半心不在焉、雙眼空洞

在夜晚的冷雨下顯得更加伶仃

陸亦靜演的母親角色較為堅強

同樣是喪失女婿與孫子

她選擇保護她的女兒(我們可以看到在聽到登山客的聲音時,她不是去求救,而是拉著女兒躲進更深處)

她知道一但求救,女兒將永遠也無法擺脫現實社會帶給她的衝擊

只是她萬萬沒想到,原來害死他們的間接兄手,正是最親的女兒......

而就在她決定原諒她女兒時,卻遭逢意外,被毒蛇咬了一口

被森林的無情給吞噬

 

壓抑、憤怒、悲愴、釋懷

這是桂綸鎂在戲中的心境

同樣是哭,同樣是悲傷

但她表現的好有層次

一開始的那種空虛

母親被蛇咬時責怪命運的那種憤怒

在小木屋中記憶再度被點起的那種劇烈的痛

和最後坐在山頂上的那一份釋懷

桂綸鎂從不會表達,到對著鏡頭朦朧的,淡淡的一笑

導演準確的透過鏡頭告訴我們她心境的轉折

 

我們又可以這麼一看

其實整座森林就是桂綸鎂本身的心

她的心像座森林,埋藏了她過往的種種

開始那幾幕看到了孩子的玩具也可以說是她心裡對孩子的一份思念

她在森林裡迷失,象徵她找不到她自己

媽媽死了,被她親手埋葬

也象徵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死了,能跟她對話的一個聲音沒了,剩下的就是她自己的孤單

她想自縊,繩子卻斷掉

某部分也告訴我們她還沒有心死,對這個世界仍有牽掛

而她最後的望向山頭的那一抹釋懷

則象徵她已學會與過去相處

整部片,我們陪著桂綸鎂一起經歷悲傷,找到自己

 

片中插入了德布西的歌

來詮釋導演想要描述的「森林」意象

是多了點詩意,也有扣到森林的主題

但強度沒有大到可以讓人感動或因為這個選擇而感同身授

頂多會有一種「喔!原來如此,所以選德布西」這樣的感想

導演想探討的事物其實很隱晦

而德布西之於整個主題的意象卻又太表面,

我覺得在選題上強度可以再高一點,說不定「森林」或「記憶的森林」會更好?XD

 

另外,導演在片後說到這部片主要還探討的是台灣這塊土地對於各種事物的不堪負荷

所以我們陪著桂綸鎂,一步一步慢慢把自己倒空

看見了最原始的自己

也藉由德布西的音樂,來反應文化、政治、經濟的一種飽和

從片中一切歸零,再慢慢得到自然的撫慰

她借由人生中的一場悲劇作為引子

帶我們紮住在森林裡許久

片中的桂綸鎂反對丈夫默許在保護地開發

因而引發這場悲劇

某部分導演也在暗示我們

森林(抑或大自然)的力量遠大於我們所想,豈是能買賣和交易的?

他既探討悲傷,探討接納,也探討飽和

藉由桂綸鎂倒空

導演也希望我們能將自己也倒空,好好哭一場,然後,對著那片蓊鬱或那般朝陽,露出一抹微笑

 

放慢自己的腳步與心靈,跟著鏡頭,好好在森林裡真實的倒空,與生活吧!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是一部純視覺系的電影

可以說沒有任何劇情

但內容的描繪卻豐富到讓你不禁佩服導演的拍攝手法和功力

如果是要從中得到什麼愛情的啟示

或是人生的大道理

本片可能不是好選擇

但如果是純粹想體演西班牙式的美

或是陶醉於午後那股挾帶灰塵及陽光下的那抹杏黃的法國街道

那麼本片絕對是首選

 

【女人】

我們看過的電影哩,都是怎麼描述女人?

活潑的?辛辣的?溫柔的?有個性的?

電影中大多會運用文字敘述,頂多是拍個一兩幕,讓觀影者知道這個角色設定的「女人」個性為何

這是個好的開始,對於觀影者而言,但我們常會因此被電影的角色設定給限制住

因為電影裡設定的「女主角」就是著個樣子

但在看此片時,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刻意在拍攝「女人」

且他橫跨了你、我、他三個角度

影片中的法國女人們,時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

畫布上的那幾筆婀娜

午後咖啡館那沉悶而無趣的交談

抑或是追尋假希薇亞的那襲酒紅洋裝

導演鏡頭內的女人生動而多樣,大概佔了整部片的8至9成

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的細膩

導演帶我們看人

又從人中看見主角

主角好像在找希薇亞

但卻又沒那麼積極

我想除了在找人,他也在找那份感覺

在科技都還不發達的那年代

他用草草幾筆畫出當下的那份熟悉感,再一一對照

 

話說回來,希薇亞有哪些特質呢?

我們從男主角的找尋的類型,不難歸類出當時的希薇亞

一定是一個在人群中特別出眾

在一片嘈雜中總是安靜的聽

應該是一頭長髮,髮尾微捲

帶點平靜而悲傷的氣質

 

這些氣質也很符合男主角呢

是否主角在找尋的,是他自己呢?

 

【拍攝手法】

導演的拍攝手法十分緩慢

甚至有幾幕運用到全畫面的拍攝手法,不運鏡

可以理解當時在拍這部片時,很多幕導演是將鏡頭架設在街道的另一頭,

不移位,不清場

就讓那瞬間進來的所有事物成為影片中的一部分

也許有人會不習慣這樣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可這也正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法國街道上的清道工

跛腳拿著氣球走來走去的男人

資源回收的老奶奶

這一切在現實中並不浪漫

但在靖童的呈現下卻十分法國

 

另一大拍攝手法便是男主角的視角

從他開始發了瘋似的跟蹤自認為的希薇亞

我們可以非常滿足的享受導演帶的平視及仰式鏡頭

不得不說有幾幕仰式的鏡頭,定格下來真的好美,就好像明信片一樣

亞麻色為底,幾個行人走過,搭上主角殷盼的雙眼

還有女主角匆匆背影

兩人在史特拉斯堡裡相互追逐著吉光片羽

就像一白一紅的畫筆,在城市的街道上盡情地馳騁揮灑

這時女主角是否為希薇亞已不重要了......

 

【關於服裝及配色】

男子身上穿的是典型的工裝

法式大片領不修邊幅,解開扣子

搭上那點鬍渣、中長髮及深米色的工作褲

這樣不羈的頹廢感的穿著完全中了我的胃啊!

另外男主角肩背的是正紅色的袋子

女主角則相反,穿著一襲紅色細肩帶小洋裝

但卻背著一個米色的帆布袋

用色上的對比看得出導演的用心

整部片像是巴黎野玫瑰的復古刷色

也許也是法國的天氣在午後陽光下本來就似這等威士忌色吧

像是加了濾鏡,而且是ND400以上的那種濃濾鏡,偶爾才把它移開,讓陽光過曝那麼一下

 

當一切放慢時

街道、行人、空氣、記憶......彷彿都有了溫度

少了所謂劇情的干擾

我們更能從中享受純粹視覺所帶來的溫存

至於那些劇情啊,道理啊,人生啊,

就暫時擺一邊吧:)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得不說本片吸引我的其中一個最大的點就是他無所不在的黃色~

黃色的衣服、黃色的牆壁、黃色的油漆、黃色的車子...很少有電影運用了這麼多的黃色

也因為這樣飽和的配色方式

使整部片呈現一種濃稠的復古感,讓我想到了梵谷

星空下的咖啡館、烈火的向日葵、萬鴉飛過麥田...

梵谷除了是畫家之外,另一個身分是舉世公認的精神病患

他的痛苦和對生命的熱誠濃烈的攪在一起,然後用力地將顏料甩在他的畫作當中

薛波特小姐也用力的在她的車上作畫,將她的卡車彩繪成她想要的樣子,貼上她最愛的英國國旗和宗教圖案

(連舊的車要被報廢,她還將它的車身畫了一個黑色十字架,完成車子的超渡儀式,這瘋的暖心極了)

大家認為她瘋了,就像大家認為梵谷也瘋了一樣

我們總將梵谷死後的的人生多做美化,還拿他來當正面的教材

說他勇於跟疾病奮鬥,說他的熱誠和努力堅持是我們所需學習的

但,我想梵谷在活著當下,應該跟薛波特小姐的處境差不多,飽受歧視、排擠、不諒解

他是熱誠沒錯,但熱誠的並不是對抗病魔

而是熱誠在衷於他自己

當一個人衷於他自己所愛的事物時往往是狂熱的

發現矛盾了嗎?

社會總告訴世人不要隨波逐流,要做自己

但是真正在做自己時,整個社會卻給予寂寞與孤獨,彷彿你就是格格不入的

因為這個社會有一套標準,一套價值觀,並不歡迎做自己的人,也不歡迎面對真實自己的樣子

「做自己」終究是個理想國,老子的世界終究是個烏托邦,而相信並實踐的人,我們給他個稱號,叫做「瘋子」...

 

【薛波特小姐】

無疑本片的靈魂人物就是她

她是主角,更像是一面鏡子

因為他的怪、她的窮、她的真

照出了肯頓區人們的虛偽

導演用幽默的方式巧妙的將鄰居們的自大與自恃整齊劃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面對薛波特小姐是一個樣子,在背後又是一個樣子

薛波特小姐除了是它們的餘興話題,更是她們贖罪的「對象」

肯頓區的人們各自在生命中有著不同的遺憾與虛偽

他們武裝自己,裝腔作勢,仗勢欺人,但在夜裡總感到空虛與愧疚

於是薛波特小姐就是洗滌她們靈魂的對象

有趣的是,薛波特小姐後來沒當成修女,卻用另一種形式去「感化」這個社區

而片中的修女穿著聖衣,口中滿滿上帝,卻連聯繫薛波特小姐的過往都不願意幫忙

看起來格外諷刺

 

除了修女,本片還藉由薛波特小姐諷刺了所謂一群「社工」的人

身為一位「社工」,工作是是要關懷社會上的弱勢

但片中的社工,幾個月才到訪一次,每一次來填填表格,問問話便離開

要不就是拿拿舊衣服,提供一些看似「關心」薛波特小姐的生活用品

然後就又換了另一個社工

「社工們」對於薛波特小姐而言,完全感受不到關懷

有的只是一在在地打擾

對於貝尼特先生而言也沒有實質的幫助

因為社工是她們的「工作」,於是「有做就好」,有做到「關心的動作」就好

她們有著一大堆的紙本資料,卻從來沒有提供真正的需求

她們有一堆社會資源,卻從來就沒有真正的陪伴過,

於是這15年來,社工變成是貝尼特先生額外要應付的一群人

 

薛波特小姐的身世在本片中沒有多加描述

但我們從她的弟弟,甚至是敲詐她的警察口中可以大概拼湊出她的人生

她是一位頗負天分的音樂家,去法國學過鋼琴

並有過在國家音樂廳表演的經驗

這樣輝煌的過去加上她對音樂的狂熱

讓她後來在進入修道院後格格不入

本片沒有交代為何她會選擇至修道院服務

但我們看到了修道院為了「管理」所設下的規矩

其中不准她彈琴,不准她碰音樂

薛波特小姐是個十分虔誠的教徒,對基督是,對音樂更是

但大環境之下,不容許她彈,甚至壓抑她的熱誠

為了能在修道院生存,她選擇把這份熱愛隱藏起來,

日子久了,對音樂的愛轉為害怕

並不是因為害怕音樂本身,而是因為太愛音樂了

怕一聽到,便會情不自禁,無法自拔,而觸犯了修道院的規矩

應該也就是這時,這樣痛苦的折磨讓她的精神狀況逐漸崩潰

在一次脫逃中發生了意外,

輾轉成了街友

若從本片來看

她的脫逃彷彿是上帝安排好的恩典

要她走出修道院,至倫敦最虛偽現實的肯頓區佈道

用她自己的瘋狂和真誠佈道

 

最後她被接到安養院,終於像人一樣被對待

洗了澡,被整理頭髮

終於重溫了她最鍾愛的琴鍵,

還收到了花(即使是貝尼特先生送的,也沒有像她的音樂致意的意思)

但某一層面,她的人生圓滿了,她放下了生命中的遺憾,是時候該走了,

於是她做了人生中唯一一次的要求--對貝尼特先生說「握緊我的手吧!已經洗乾淨了。」

就這樣,她在睡夢中,人生謝了幕

 

這個意外,意外了15年

她不僅是貝尼特人生中的意外,也是整個社區,整個體系的意外

她的人生充滿荒謬,但荒謬中有真誠

整個肯頓區也用了15年的時間去檢視自己內心的虛偽

 

【貝尼特先生】

貝尼特先生是個沒啥大名氣的作家

同志,中年,單身,他的身分地位在肯頓區也算中下階層

他的寫作題材多半是老奶奶,透露出他單調,平凡的生活

會來到肯頓區除了工作方便,另一部分也想藉此離開現實--照顧他的媽媽

媽媽將兒子視為他人生中的驕傲

但兒子卻只將媽媽是為她寫作中的一個角色

可以說在遇見薛波特小姐之前,他都是在利用他媽媽

文章中不停地出現老嫗,但現實中卻急欲與之切割

難怪片中貝尼特先生的兩種狀態--寫作與生活常常吵架拌嘴

 

直到因為一次的憐憫,貝尼特先生收留了薛波特

展開了跟她為期15年的相處生活

 

她毫無衛生品質可言,行蹤詭譎,常莫名其妙的遷怒咆哮

肯頓區的居民沒一個受的了她

但貝尼特先生儘管也受不了,卻始終沒有將她趕走

相對的,從他身上,他找到了一直以來寫作中缺乏的東西--愛

儘管不願意,但他還是默默付出他的愛

整個社區只有他真正傾聽薛波特小姐的心聲

半夜遇到危險,清晨遇到屁孩,也只有他願意伸出援手

於是只有他真正看到薛波特小姐這個「人」

而他也因為這樣看見了他缺少的東西

我們看到從一開始貝尼特先生在電話中拒絕母親的來訪

到後來至安養院陪著母親看一下午的大海

可以說薛波特小姐用身教教導貝尼特先生如何去愛

如何真正同理的去陪伴、付出

 

影片的最後

薛波特小姐終於被接受成為這社區中的一份子

貝尼特先生在他家的車道上留下一個紀念碑

許多鄰居也紛紛上前致意

那不僅是一種不捨,更是整個社區面對自己的一份坦然

這個瘋子在這裡駐紮了15年

逼迫著大家去除虛偽的表象,逼迫他們面對自己的軟弱,逼迫他們去面對各自人生中的遺憾

她是瘋子,她夠瘋,夠做自己,肯頓區的人們才得以被救贖,串聯起這個冷漠勢利的社區一絲絲的人們本應有的感情

 

意外新房客,這個意外也許是天意,感化肯頓區,也讓觀看的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中,多了一份省思。

 

多久沒有真誠的關心身邊的人了?

多久沒有像瘋子一樣做自己了?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終究沒有辦法變成自己想成為的那種大人」。

電影的第一句預告一出現,就決定去看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說中當下的心情

還是真的太實際,太無奈

在看完之後得心情平靜而沉重,

覺得自己跟阿部寬飾演的良多在某層面似乎是一樣的,

又或者,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良多先生,都在浮浮沉沉中偶爾浮出水面,抬頭看看蔚藍的夢想,然後又被迫在人生的浪潮中載浮載沉...

 

【良多先生】

關於放下,我們會想到什麼?

做得到嗎?

又或者,人生真的要放下嗎?

本片在說的就是關於放下的故事

良多先生有太多的放不下:他放不下自己的過往,放不下已然逝去的愛情與婚姻,放不下那曾經執念的人生,放不下自尊與自己

但,這樣對待良多先生,顯得太過批判

相對的,他的放不下,在某一層面來說,是種寄託,是種單純的對美好烏托邦的情懷

因為從小有文采,也因為真正獲得肯定(年輕時出過書,得過獎)

因此他對現實襲來的種種,也才有更多的力氣與堅持

比起我們,低頭面對現實的我們,他的確顯得固執,幼稚

但在他孤身面對時,眼角卻又濕濕的,

要是能有他那一點點面對真實的勇氣,會不會現在的我,就如此不一樣了?

 

「我知道啊,其實我早就知道了。」良多先生在洞穴裡對他的前妻這樣說著

是啊!他早就知道這樣行不通

早就知道需要放下他的感情與夢想

但,談何容易?要放下的,是生命最珍貴的事啊...

當我們放下了這些,向現實低了頭,還算是活著嗎?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片中平靜地拍出了許多小細節來描述良多先生不願面對的現實

從小玩到大的公園溜滑梯、冰鎮過的可爾必思、只有作者本人才能在書局找到的書的位置、看到神像前的祭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拿起來吃、躺在兒時的浴缸、媽媽的烏龍麵的味道...

可以說良多先生是個長不大的小孩

前妻說他「並不適合走入婚姻」,姐姐說他跟爸爸一樣是「靠家裡吃飯的傢伙」

也許吧!但我想導演在這裏想平靜的跟大家訴說一件事,一個大男孩的心路歷程,

 

走入婚姻後,愛情還剩下多少?

走入社會後,夢想還剩下多少?

 

【愛情與麵包】

良多先生在本片中失去的,除了夢想,便是愛情

前妻受不了貧窮,受不了不願面對現實的良多先生

於是帶著小孩,離了婚

前妻的決定是睿智的,

在這個社會中,光靠一嘴夢想與回憶,的確養不起一個家

只是,可能妻子不知道,她帶走的,是良多先生某部分的人生...

他還愛著她,還是愛著孩子

即便他知道無論再怎麼努力,也都喚不回曾經的幸福

但他還是那樣努力著

靠徵信社半騙來的錢,第一個就是想買給孩子新的球鞋和贍養費(他把球鞋刻意磨出一小髒汙以求店員是否可以算便宜一點這一幕,心頭真的酸酸的)

利用職務之便偷偷觀察他的妻子現在在跟誰交往

問女同事「女生是否在感情過去後就會忘記」

即便不能給她們幸福,他還是十分在意現在妻子與孩子的人生

是啊!良多先生的確不是個好丈夫

但「丈夫」這個詞的意義包含太多了

他要有錢(至少有基本的收入),要能負擔房貸,孩子的補習費、菜錢會錢油錢車錢

要有勢,至少在別人面前是個稱的起頭的全銜

良多先生無法給予這麼多愛情以外的東西

他有的只有滿滿的愛

可惜只有愛,並不夠格當個一家之主,對吧...

 

到底是什麼讓愛消逝呢?

是什麼讓純真消逝呢?

 

【親情】

可以說貫串全片的另外一軸,便是親情

良多先生不想像他爸爸一樣,

就像他兒子不想變得像他一樣,

巧合的是,他們都變成了他們討厭的樣子

「公務員」是個有趣的梗,隱含著只想在人生中求個穩定(相同的隱喻還有只想求保送上壘)

因為受不了爸爸的天真爛漫與敗家,小時候的良多先立志要當的公務員,這也正是他兒子的夢想

但父子畢竟是父子,身上流的血液也相同

不但在想什麼只有爸爸知道

興趣(樂透彩,人生中的小確幸)和天賦(文筆很好)也幾乎一樣

我想正是因為了解兒子,就像父親了解良多先生一樣

所以在兒子提出說想當公務員時,身為父親的良多先生才會心一笑

兒子從父親身上看到他未來的樣子

父親也從兒子身上看見過去的自己

這裡看了真的好有感

記得小時候看著媽媽的工作內容,是個標準的財稅公務員

我天生對於數字本來就耗弱,再加上討厭死板板的工作

因此記得小時候常對媽媽說「我長大絕絕對不要當公務員!」

但現在呢?現在的工作雖不是公務員,卻也相差不遠

我們為什麼都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呢?

我能具體的描述出原因,卻無法解釋背後的道理,就像電影裡的良多先生一樣

 

看著他們在颱風當中追逐被吹走的彩券,

颱風就像人生的風暴,吹亂了家,吹散了夢想(彩券),卻也吹近了彼此的親情

在最後一幕,雖然妻子嘴吧上仍說「要給我三個月的贍養費喔不要忘記了!」

但從口氣中可以明顯感受出不同

妻子的口吻不再嫌惡,轉而是叮嚀,彷彿在告訴良多先生「下次要記得見面喔!」

這時「贍養費」變成了他們一家可以團聚的藉口了...

好美的隱喻,不是嗎?

我想導演要告訴我們的便是這些

人生中的現實生活,往往會擊碎一個家庭

當「婚姻」的意義只剩下一紙契約,或是離婚時的財產付清,那麼還有什麼意義呢?

良多先生最後與妻子以另一種形式維持一個家,給予彼此空間與溫暖

比起仍同住一個屋簷下卻成天爭吵不休,或從不爭吵溝通,對彼此已經漠然的夫妻檔們

是不是更真實與動人呢?

 

【樹木希林】

第一次看她飆演技時便是戀戀銅鑼燒

她把一個痲瘋病但對這世界充滿愛與理想的老太太演的太過感人

本片中的她飾演良多先生的媽媽,自然駕輕就熟

本片中也出現許多發人深省的雋語

顯然她與她兒子良多先生在面對人生的逆境時,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一句「幸福好難」與「幸福好簡單」便道出了他們彼此看見的世界

老伴過世、兒子不成材、家況僅稱「過得去」

照理這位老奶奶應該鬱鬱寡歡,

但從細節中,卻能感受到她對生命的感謝與感恩

她珍惜與街坊鄰居相處的時光

製作完可爾必思冰沙後的那份成就感

護著兒子僅有的尊嚴與驕傲

兒孫到來時的歡欣與雀躍

可以說她本片輕鬆詼諧卻重要的配角,

「比海還深」這部電影主題也是自她喜歡聽的歌而取的片名(而且好讓我驚喜,竟然是鄧麗君的歌,小鄧鄧的影響還真深遠啊~)

可以說良多先生能與她妻子有再次相逢的機會

良多先生能重新審視爸爸與他自己

全都是這位可愛老奶奶的功勞啊!

 

本片看似清新

卻探討著沉重的話題

關於放下,我們真能做到嗎?

在面對人生中的夢想與現實時

我們會向他的客戶說的「無論怎麼走,都是我的人生」般瀟灑

還是像良多先生一樣,知道要放下,卻仍在幽谷中不時抬頭看看日漸稀薄的夢想

又或是像奶奶一樣,輕盈的腳步跨越生命中每一處的沉痛與悲傷(by 鍾成虎)

 

獻給那個在現實中徘徊卻仍保有夢想的每一個人

說的正是你我啊~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