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部影片中

已經可以看到是枝裕和在接下來風格的呈現

日本在藝術的追求上

有一種先求真在求創的心態(描摹而後創新)

而這部片,可以視為是枝裕和守破離的階段

從拍攝侯孝賢的紀錄片,到受他啟發,

再到跳脫了侯孝賢的靜謐廣角風格

是枝裕和在這部片不再單以鏡頭和固定視角來說話

反而因為取材自孩童

在視角以及鏡頭上都活很多

在聲音的配樂,音效運用、適時留白

看得出來他的風格正逐漸成熟且創造出自侯孝賢那種「型」的「是枝裕和」

可以說這部片,是確立是枝裕和的人文社會關懷,對於社會底層的人物撰寫的風格

也正巧呼應了日本一直以來習藝的方式

我們正看到一隻蝴蝶蛻蛹展翅,斑斕的寫下自己的篇章

 

且看是枝裕和是如何用最溫柔的方式去呈現一個社會悲劇

 

在觀影的過程中,那種無力感是發自內心的

因為你深知就算你就在現場

你認識那些孩子,你也無能為力

那是導演所要說的這個社會下被忽略的、深深的無奈

 

劇情十分簡單,

單親媽媽跟四個不同的男人生下小孩

男人卻都沒有盡到撫養照顧的責任

媽媽為了躲避警察和社政單位(若被查到會被分拆散、安置在不同的居所)的查緝

除了大兒子明之外,二女兒京子裝作親戚的孩子,其餘的三兒子、四女兒則被裝在「行李箱」內

一家四口過著這樣漂泊流浪的生活,這樣狀態的家庭更不用說讓孩子上學

電影的開始幾幕便讓我們知道媽媽背後的狀態

媽媽的幼稚和不負責任迫使名必須長大

在她在外面工作(事實上把錢花掉一大半),交男朋友

她渴望脫離這種生活,與小孩子的互動更沒有一個大人的樣子(半夜回來,跟小孩團聚吃飯還喝酒)

但開始的四個孩子卻那樣殷殷期盼媽媽回來的腳步聲,惹人心疼

於是在某一個白天,媽媽帶了些敷衍式的玩具回來,

孩子一樣興奮衝上前

但這回媽媽雖然開心,嘴角卻沒有那種見到家人的喜悅

只見她收了收行李,敷衍的哄騙孩子們

送媽媽到車站的大兒子明問她是否將她的狀況(她有四個小孩)告訴她的新歡時

媽媽卻顧左右而言他,然後任性的說出「自己也有夢想,有幸福要去追」

 

從此媽媽再也沒有回來過,照顧一家四口的責任,落到了小學六年級的哥哥明身上

 

剛開始明想辦法照顧家裡大小事,媽媽似乎還會從不同的地方寄錢回來

但明畢竟是一個正在變成青少年的人

媽媽的遺棄剝奪了他渴望童年和自由的靈魂

在明無意間得知母親不會回來後

那道母親之前與他們訂下的「家規」對他們而言,似乎漸漸失序

正值青少年之際,

明也會被周遭的新鮮事物和渴望同儕的心給吸引

他交到了壞朋友,並將朋友帶來家中,甚至還不回家

把媽媽寄來的一部分錢拿去電玩場花光

(好在那些朋友要明去超商偷竊,但他守住這個道德底線)

那個界線同樣也出現在三兒子身上

三兒子原本被媽媽規定不能去陽台外以免被看到

但隨著時間遞嬗,陽台根本成了他的遊戲場和玩樂空間

從旁人的互動中,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們在他人眼中的樣貌

明在開學季跑到校園門口,詢問那些曾跟他一起的「朋友們」

詢問他們「要不要到我家玩」

同學們穿著整齊乾淨的制服,新鞋子,完全蛻變成中學生,

這時,明就顯得這樣被拋下了,被時光和這個社會遺落下來

是啊,隔個幾季,身邊的同齡者都要上國中了

大家都在長大,往更好的道路邁進,只有他們一家的人生,仍像按下暫停鍵,只能在校門外癡癡的看著上學的同學

 

京子的成熟也是另一個令人鼻酸的一幕

她將媽媽寄錢回來,原本存了好久想買鋼琴的錢,拿給了明

除了體認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之外

也知道這個時候,身邊的人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他們拿著最後的錢,天真瘋狂的便利商店之旅、

又在電話亭找零錢、公園放肆玩耍、翻找種子等

在旁人看起來極為平凡的日常

是枝裕和將這些描繪成一幕幕屬於他們最幸福的時光

這種專小而柔美的風格在日後的許多片中也用類似的手法

更讓人能蹲下身子和腳步,從他們的世界中抬頭凝望這一切無助

 

雖然有便利超商店員、同是邊緣人的砂希等幫助

但錢漸漸的不夠用是事實

到後來,面臨斷水斷電,明及三個弟妹只能在公共取水處洗澡

忍受夏日酷熱及房間的惡臭

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這時意外終究發生了

四妹小雪在一次想爬上椅子看外面的風景

不慎跌到撞到地面

等到明回家後,

怎叫也叫不起來

而無助的明就算跑遍超市拿(偷)了許多的藥和ok蹦也沒有用

就看著小雪的生命慢慢從他的手上離去...

明想起先前曾答應小雪要帶她看飛機

就將小雪的屍體裝在行李箱內,將她帶到羽田機場旁邊

挖了好久,直到清晨

把她葬在那裡,無人知曉

而電影的最後刻意定格在他們幾個過馬路,陽光燦爛的無後,三弟天真地回頭,一切就像尋常的風景,沒有人注意到...

 

從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可以歸納幾個屬於他常用的電影語彙,

在本部及他的幾部重大作品中也都能看到這些元素

這些細節也成就了是枝裕和的人文關懷風格:

1.樓梯:往往象徵的階級也好,心境也好,情境情景轉換也好的重要因素(參見幻之光、海街日記、比海還深及本片)

2.公園:象徵童心、也象徵這個社會上不容易被看見最細微的所在(參見比海還深、本片)

3.火車:象徵通往未知、跨空間的愁思、命運的轉換或轉折(參見海街日記、本片)

4.空罐子:象徵集體的冷漠,也適時反映在虛無人性下的人文關懷和孤寂的具象(參見小偷家族、本片、比海還深)

5.情色及八大行業:通常在是枝裕和筆下的情色或特種行業都特別溫暖,象徵日本在空虛的關係中渴求一點在乎及情感羈絆,而是枝裕和鏡下的性相關工作者往往比旁人更加具有人性(參見海街日記、本片)

6.埋葬: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元素,以土親手埋葬,象徵人的生命回歸,也用此方式來表徵最後一刻的放手及那種至親生命消逝的沉痛(參見小偷家族、本片)

7.再嫁及家庭的複雜:這似乎是枝裕和在發展人性及敘事脈絡的重要背景及骨架(參見幻之光、本片、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海街日記、小偷家族)

發現了嗎?本片幾乎囊括了大部分是枝裕和在日後其他片的雛形及元素

而本片也不負眾望,男主角柳樂優彌奪下了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及藍絲帶獎等重要獎項

 

是枝裕和在本部片中細膩且溫柔地呈現了一個社會悲劇

被遺棄的無助,旁人漠不關心甚或嫌惡、排擠的冷漠

我們的社會角落無時無刻正發生著

但我們選擇看不到,在面對這些社會的種種事情

總愛用大數據或是大理論來分析、討論

形成「多數人」的社會共識

但我們往往乎略的在社會最角落

仍有一群每天也飽嘗心酸,但仍奮力活著的他們

那是陽光照不到的角落

童真的笑顏和單純背後是多麽殘忍的現實

妹妹雪子出生就見不得人,到她過世也無人知曉

甚至在戶口名簿上根本沒有這個人

她就這樣誕生在這個世界,然後從這個世界消失

無人知曉,也沒有人在意

但因為透過導演的鏡頭,她的存在正讓我們感受到那社會最底層且被丟下的靈魂

對於他們極少數的朋友砂希

在這裡枝裕和又溫柔地道出像砂希這樣的角色

砂希這個的中學女生,在班上是邊緣人

但家境算富裕,

為了明這個特別的朋友

選擇去KTV店賠唱歌賺小費(隱隱點出了兒童色情議題)

但是枝裕和又讓「明」這個角色有一個道德底線和自尊出來

他不願意自己心儀的對象為了她去賣肉犧牲色相

那對他是種羞辱和極度不捨,更是心痛,於是他轉身跑走

導演在這樣的情節安排下讓明這個角色又更加具體且惹人憐愛

也承接了前述導演對於性工作者的幾許溫暖

 

本片中的幾處意象也被導演刻意隱喻

長長的階梯被扶手直剖成左右兩側

分別處著天真的孩子和明一家人

象徵不同的命運在同一鏡頭下血淋淋的呈現

他們翻土找種子中,

無論多麼缺水,

三弟還是細心的照護那個種子盆栽

彷彿它是一種寄託,精神希望的象徵

但那盆盆栽最後還是枯萎了,還意外的被三弟給弄掉下樓

象徵生命的脆弱及他們逝去的希望,也暗喻小妹的意外

京子不慎弄倒媽媽的指甲油被她訓了一頓,

不斷寄來的催繳帳單上面被小妹塗滿了蠟筆畫(畫的還是媽媽)

即便後來媽媽都沒有回來之時,京子依然守護著媽媽在衣櫃的碎花長裙,甚至躲在衣櫃裡,想像媽媽的味道

這些都象徵孩子在面對這個社會現實及家人無情的當下

仍然單純地想念著,愛著她的媽媽

天真的以為媽媽只是去工作,很快就會回來

 

在這些孩童身上

看不到一滴淚水

他們的處境悲傷到甚至他們不知道如何哭泣

因為從來沒有擁有過,從來沒有擁有過快樂又怎麼懂得難過呢?

比悲傷更悲傷的沈重事實,他們只是為了簡單的生存,過著一天沒有一天的日子,

毫無希望,

導演幾度特寫妹妹和弟弟純真抬頭的表情

那純真,水汪汪的眼睛和酒窩更為本片多了濃烈的反差和沈痛

四五歲的孩子哪種的社會的苦痛呢?

明及京子的年紀,又怎麼承受的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及苦痛呢?

 

本部片讓我們也按下暫停鍵,重新審視人性及社會的角落

並用他們的視角,娓娓訴說著跟我們不一樣的生命

同時大大關注兒童遺棄及高科技發展下這個社會的冷漠及疏離

是枝裕和系列的電影似乎總愛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或一時,揭曉為何會有這樣的電影名稱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下,小雪被葬在充滿希望、繁榮及航向未來的羽田機場旁

那卻是光怎麼也照不到的地方

願這是導演鏡頭下一件被說出來的最後一個故事

也希望我們能蹲下,定神凝望,給予這個社會角落一點人性、溫暖及希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評論 藝文評論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