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抱持著觀看歐洲電影或是藝術電影那樣視覺感知的觀影期待

那麼很抱歉,這部片可能要破壞你的想像了

 

除了本片呈現的有序,跋,分章節等這樣的刻意非好萊塢的敘事風格外

不得不說以歐洲近年來所製作的片來說

他竟無需透過轉譯或是文化背景理解,真切的描繪出我們生活中的樣子

那種30卻不而立,

也許是觀影的當下正處於這個年紀

對於電影中所提及的那種被直接描述的感覺更是明顯

很久沒有被那種「對!就是在講我的狀態」的感受

 

三十歲的我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應該要做好準備嗎?

應該要邁入婚姻嗎?

應該要有孩子嗎?

應該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嗎?

 

女主角茱莉的生活體現了在這個年代的當下我們的感受以及確實面對到的問題

脫離出社會的那份衝動與賀爾蒙作祟,所謂的浪漫多情或是奮發熱血

三十歲的我們多了分社會歷練與情感羈絆

但我們始終覺得我們不適合什麼,始終沒有對這個個社會真正妥協過

體現在女主角生命中,便是那份對於自己狀態的「不滿意」

那種後文青世代及後青春期是的反思有時比單就青春期式的更加強烈

因為有無限可能,或者我們被教育成無限可能

所以我們一直不清楚自己適合的是什麼

(又誰能定義我們自己到底適合什麼)

那種「好像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行」,「表現出不一樣的自己」卻又某程度「洞悉這個世界並且嘲笑這個世界」以及「緬懷青春」

不正是我們這個世代、年紀正經歷的風暴嗎?

女主角的男人艾克索多次點破了他的命題: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茱莉自己也知道這個狀況,但知道了有如何?

這個世界有允許她好好的試一試再重新出發嗎?

這個世界有等她嗎?

這個世界有給她再一次的機會嗎?

之所以爛,是因為迷惘,之所以迷惘,是因為太清楚,而因為太清楚,所以什麼都不知道,

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我們在生活中或許也是如此

不想要那份工作,因為不想要被綁著而失去大半歲月

總是不想要被定義或束縛,卻在看到他人定義的別人時羨慕他人有所謂的「靈魂」或是「格調」,「風格」(就像茱莉最後對於新男友艾文後期的那種憤怒同時對舊男友艾克索的那份認同感)

想成為那種自由的人,卻提不起自由的本事

不想被愛情或婚姻束縛,卻同時迷惘將來的自己要做什麼

在愛情中總是享受著當下,卻沒有辦法完整的接受對方的全部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想法

電影成功的地方也在此

導演真切地透過女主角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勾勒出我們內心的聲音

而且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身為導演的奧斯陸三部曲最終章

這是成長的最後一個章節

但導演很明顯的不想要總結這樣的一個成長的故事

他在最終章中呈現大夥兒更多的迷惘和困頓

所謂的成長不會剪去煩惱或顯得安定

而是有更多的「不想要」以及「不知道」

看完電影,除了被同理,更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被抒發感

茱莉說出了我的心聲,更說出了大部分人的心聲

女權主義也好,自由主義也好,愛情觀也好

對於三十歲的我們而言,

都只是形而上的藉口或是議題

更深入的是赤裸的,我們所不知道的,無力無語的自己

並且看完電影

會很自豪的告訴自己

至少世界上還有很多個茱莉跟我們一樣

有這樣的煩惱,並且勇敢地成為別人口中所謂的爛人

這樣就夠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評論 藝文評論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