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做自己,我們想到什麼?

小的時候,做自己好像很簡單

想決定自己要吃什麼,買哪一枝鉛筆

幻想著長大後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回家是向左彎,還是在中間的商店佇足

但漸漸地

我們在每一次做自己時看見了社會看見我們的樣子

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合時宜,

漸漸地做自己沒有那麼容易

漸漸地我們需要把自己偽裝起來,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正常社會」的一份子

而當這一切所謂的「社會化」

運用了「道德」、「價值觀」、甚至是「法律」來箝制,

我們到底剩下什麼...

 

本片在探討的正是如此

他探討同志,也探討著夢想與社會對一個角色病態的期待

 

【關於女性主義】

生活在這個年代,

好慶幸我(們)沒有被那種理所當然的價值觀給蠱惑

我們這一代強調的是反思

針對個種必然或已然提出應有的辯證

即便知道已知的事實牢不可破

但終究我們努力過

 

可生在戰後的美國就沒這麼幸運了

的確,美國打了勝仗

從電影中也隱約透露出時代環境下的氛圍(這也是導演及美術最用心之處)

戰後的美國儼然成為了世界的領導人

一股新興的氣息正圍繞著當時的曼哈頓

社會被定義的十分頑張而詭譎

 

這時候的社會容的下同志嗎?想當然,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社會崇尚的是男性的沙文主義

男人被定義為權勢的、力量的代表

而女人,必須要柔弱,嬌媚,最好不懂理財與生存

可以看到全片中不斷被安排各式各樣沙文主義的表徵

酒吧當中特芮絲的朋友說道他的興趣是寫作

立刻引來其它的男人們訕笑

又例如在特芮絲決定帶起相機,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時

她的男朋友也十分不解

「為什麼不嫁給我?嫁給我不就一切都沒事了?」

在那個年代,女性是不被尊重的

終其一生的目標好像只要找個好男人嫁了就沒事了

至於夢想啦、能力啦、等等的,早就被拋至一旁了,只因為她是「女人」。

 

現在想起來很可笑對不對?甚至有一點不可思議

但我必須要說

直至今日,社會上依舊出現著許多歧視與霸凌

不一定是外顯的衝突

更可怕的,它透過宗教或是法律的包裝

讓一切看似理所當然

讓質疑它的人成為社會上的異議份子

近期同志的議題便是如此

 

【關於她愛她】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有法律說不可以嗎?

你能想像因為你愛一個人,需要被判刑?接受心理治療嗎?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需要經過公聽會嗎?

你能想像你愛一個人,有一群人(一大群人)大打宗教、法律的牌子,在面前阻擋你嗎?

這是當時及現今同志所面臨的氛圍

 

莫名其妙荒謬可笑至極

對方是什麼性別,竟然比愛不愛對方來的重要!?

 

電影在一開始便從細節處透露卡蘿與同時代的女人有所不同

丈夫的對話透露出她的性向

在百貨公司內不經意的注意到青春靈動的櫃姐特芮絲

我好喜歡導演描述她們兩個被彼此吸引的那種微妙的互動

因為彼此都是女人,在吸引對方時,特別能從小地方去琢磨

導演和攝影在取材時竟能把編劇那種細膩的思維和角度給拍出來

特芮絲與卡蘿對望時的那一刻傻住的模樣

剛見面時緋紅色的餐廳(也象徵著她們倆人內心濃郁的情感)

特芮絲注意到卡蘿的香水味

卡蘿在對方表名有未婚夫時不問其它的,竟直接問道:「那你會嫁給她嗎?」

那一句話有利刃劃破心防,又如細針扎入指尖,讓特芮絲倒抽一口氣,怎會有人能直接看中她的心?

在隨後見面時的聖誕禮物,卡蘿直接送給特芮絲夢寐以求的相機

從來沒有人如此重視她的夢想,但卡蘿卻在第一次就讓她的夢想有了實質的回饋

她真的有把她的話放在心上

這教人怎麼能不動心?

 

好喜歡導演這樣的安排

透過對話,我們也逐漸建構出兩人對於彼此的情愫及本身的個性、生活的價值觀

 

隨後的幾次見面,越來越確認卡蘿與特芮絲的伴侶關係

但越來越深入了解對方,透過鏡頭,我們也越知道卡蘿的諸多放不下

可以說她對原本家庭唯一的牽絆,就是她的女兒

她嚮往自由,然確割捨不下親生骨肉

這也成為丈夫用來威脅的藉口

導演透過這幾幕畫面也讓我們看到

「同志」一樣可以有愛,一樣可以愛自己的下一代

為什麼同志就會帶壞小孩?為什麼同志就會給錯誤的價值觀?

難道強迫別人接受不是屬於自己的性向,進而歧視他人就是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看到在之後與丈夫的訴訟前和解庭中

卡蘿中於受不了了

她不願意再委屈自己

不願意這樣一輩子

她知道現在不說,以後就沒機會說了

所以,即使整個判決將對她十分不利

她仍然承認她與特芮絲的這段感情

不願意讓這段她極為珍視的感情成為一種不能說的秘密或罪惡

因為,她沒有錯

而面對女兒,也是她唯一割捨不下的

她無力再負擔異樣眼光下的一切,更無法在容忍丈夫精神式的監視與虐待

她選擇放手,只要求探視權

而這一刻,整個房間靜默了

不只是她先生,還有彼此的律師們

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沉默

終於卡蘿為自己發聲

終於她做她自己,不顧一切

她知不知道即將失去她的婚姻(維持她現實生活的來源)?她當然知道

但比起麵包,能有一刻做她自己

我想比什麼都來的重要。


在旅館中,墨綠色的房間內

卡蘿與特芮絲對彼此說出內心最真誠的感受

卡蘿從來沒有與丈夫一起度過新年

象徵著她從來沒有視自己的丈夫為最重要的一半

而特芮絲也道出對於這世間的孤獨(而且她描述的好有畫面,從來就是她一人在在擁擠的街道中轉身拍照,人群交錯的細密興奮耳語聲對比自己一人拿著相機默默拍照,煞是迷人)

於是,她們交歡,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如此炙熱

還記得卡蘿對特芮絲說:「我的天使」

凱特布蘭琪此時放下了一切對外在的包裝及防禦

我們看到了她最誠實的自己...

 

不過就是愛人,哪有同志、男人,女人、小孩的差別呢?

 

另一幕最精彩的畫面是在影片的開頭、同時也接到片末端

同樣是觸碰肩膀,我們可以看到卡蘿碰觸特芮絲實是有溫度,有感情的

但特芮絲的朋友同樣觸碰其肩膀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導演(或攝影)細膩到拍出這樣的畫面

不是台詞,不是表情,竟然是同樣一個手部的姿勢

實在太佩服

 

最後卡羅的微笑

特芮絲在冷靜下來之後

決定前去找所剩無幾的卡蘿

到底她們的發展會是如何呢?導演沒有給我們答案

只給了卡蘿的微笑

她們會變成天長地久的情侶嗎?又或是像卡蘿的閨密般,成為最懂她的人,卻不可能變成情人了?

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

卡蘿與特芮絲,在時代巨大的壓力和氛圍下(她們那個年代可沒什麼人會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權利發聲)仍然選擇做她們自己

因為愛你,並沒有錯。

 

【象徵】

本片最顯而易見的象徵,便是「西部」

卡蘿決定開著車往西部玩

特芮絲問她哪裡是終點

卡蘿也不知道,直說車停到哪就玩到哪

西部象徵著自由

車子開往西部,也象徵她們願意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

而且挑聖誕假期出發

也算是送給自己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聖誕節禮物

另外她們停泊的點「芝加哥」,在美國60年代是暴力犯罪的代名詞

但許多的地下文化,崇尚自由的風氣也從此而生

車子停在芝加哥,也別具意義

另外,聖誕節在本片中也代表著另一層意涵

我們看到在百貨公司制度下的聖誕節

所有員工(含特芮絲在內)被迫要戴上聖誕帽

但這樣刻意的安排卻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本應是祝福的季節

卻徒剩形式化的儀式與表象

對比之後卡蘿與特芮絲自己出發去過屬於她們的聖誕節

導演沒有用任何文字或對白,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其間的差異

卡蘿在行李廂內藏著一把槍

象徵著她對這個社會的不安和不信任

她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風光貴氣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

其實滿是傷痕

 

【關於演員與美術設計】

看了幾部 有濃厚時代色彩的電影

真的好佩服她們重新架構、建立了時代的氛圍

從場佈,到虛幻的感觸,都抓得恰到好處

另外還可以從當中感受到攝影運鏡的手法

濃厚的色彩及正沖負的配色(也呼應到特芮絲的興趣:攝影)

暗房的濃橙色,山芒草的麥黃,房間的緋紅或墨綠,卡蘿的金色與亮粉色的貴氣

雖然有些只出現三兩幕,卻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記憶點

另外凱特布蘭琪的舉手投足也十分了得

她纖細的手指叼著菸,絲般細密而沉重的吐出白氣

緩慢而嫵媚的摘下手套的樣子

還有出現在人群中那身金色或大紅色

多麼華美而高貴的存在!

也大概只有凱特布蘭琪能撐得起卡蘿這樣的角色

另外不得不提魯尼馬拉

從龍紋身的女孩便開始注意她

但在龍片裡她的妝感太重,而且演的是一位冷酷細膩的殺手,較少有全面鏡頭的特寫或情感的描繪

但在本片中,她飾演的特芮絲靈動、獨立

雖然嬌小,卻十分清楚自己的想法(即便她總說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她其實都是依著自己的心在走的)

猛然回頭的幾幕眼神像極了奧黛莉赫本:那樣靈性的眼神的確少有

也不得不配服導演選角的功力

 

因為愛你,搭上最近同志婚姻合法化沸沸揚楊的議題

婚姻,或選擇與誰相伴,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力

同志一樣是人,一樣在愛人

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

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被剝奪這樣的權利

更沒有一種說法是可以去剝奪這樣的權利

無論它叫做宗教、法律、或是社會價值觀,

她就是愛她,不會因為任何因素而改變。

 

因為在愛之前,人人平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