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像荻上直子這樣風格類型的導演

用鏡頭說話

一整部片分鏡的鏡頭並不多

多半是用第三人稱視角來呈現

有些對話鏡頭和劇情脈絡甚至超過30秒

這在電影的運鏡中並不常見

節奏也因此較慢

但我們絲毫不會覺的本片有任何拖泥帶水的味道

相對的,因為這部片這樣的鋪陳方式

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主角凜子與友子的心路轉變歷程

也許像這樣題材的電影

實在不適合快節奏或是多鏡頭切換的方式來進行

 

對於友子來說

才11歲的她生活充滿著自卑

破碎的家庭,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沒有給過友子溫暖,生活作息亂七八糟,更遑論擔負起媽媽的責任

我們來看導演給的鏡頭-相較於對話,

導演先拍了友子拆開超市冷凍飯糰的包裝,

然後帶到友子家中的垃圾桶,滿滿的都是飯糰的包裝

這樣一兩鏡,便可以完全呈縣發生了什麼事情及背後代表的寓意

另外有一鏡,是友子媽媽回到他所拋棄的媽媽(友子的啊罵)身邊

在睡著的阿嬤旁,唱著歌

這首個阿罵會唱,友子會唱,友子的媽媽也會唱

親情是斷不掉的

無論距離再怎麼遙遠,無論發生再多的事情

那份情感依舊在,

導演不直接拍攝他們重逢的畫面

而是透過這樣的鏡頭,

三兩下,便敘述了他們當下的心理狀態

 

本片忠實的呈現製造的對立衝突

但是用如此沈穩及唯美的方式

不撒狗血,但觀眾可以感受到劇情及演員所帶動的張力

也許是民族性使然

那種壓抑及內斂的個性也是本片的大亮點之一

也讓我們看到日本人在面對LGBT議題時所呈現的方式

 

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不需要被「憐憫」,但求更多的尊重與同理

在片中透過孩童的霸凌、甚或是大人的歧視

帶我們更真實地透過另一個視角

省思我們對於他們的所作所為

為什麼一個沒有錯的人,只是因為性別的認同跟別人不同

就需要「鼓起勇氣生活」?

為什麼跟一般人不同,就必須要排擠?

什麼時候性別的框架凌駕了愛?甚或基本的尊重?

 

在面對這些衝突時

凜子告訴友子「我會用針一針一針的織東西」

電影主題的確是「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但一直到電影中段我們才知道凜子到底在編織的是什麼

 

導演使用「針」這個意象,真的好美

真的特性溫柔,卻須謹慎及細心

導演用它來具象化所謂的煩惱及發洩的情緒

當凜子被嘲笑歧視,或心有不甘時

她就會拿起針來一針又一針的縫(具象化)

針對於凜子來說,也可以是愛

它也可以是縫合友子破碎的家庭與失去的母愛

凜子在最後臨別時,縫了一對針織乳房給小友

乳房在凜子(那時還沒變性前叫做凜太郎)中學時,她的媽媽曾經逢給了她

並且對他說「真的很抱歉,沒有生給妳一對乳房,這個假的先暫時用吧」

這樣的舉動實在太催淚,也讓我們知道媽媽對於孩子的愛是超越性別的

並不會因為他的性向所改變

反而是能真正了解兒子(女兒),一起陪伴在身邊

凜子會逢給有子乳房

倒不是要友子變性(而且友子已經是女生了)

而是要給她一個原生媽媽沒有給的愛和家庭溫暖

這對乳房,也象徵她能隨時陪在小友身邊,讓他隨時有乳房可以摸(有母愛可以感受)

 

我很喜歡凜子讓小友摸乳房那兩段

最剛開始小友看到凜子,覺得他是個怪胎(只差沒說出口)

看到她胸口隱約露出來的乳房,整個人呆住

凜子見狀,便問小友「要不要摸摸看」(一般人應該是不會這樣問啦)

小友當然害怕地拒絕了

但到了影片中段,當小友晚上睡覺時(最脆弱的時候),她轉過身來,給凜子就躺在她身邊,就像她媽媽一樣

於是她摸了凜子的乳房

這象徵友子接受凜子的愛

雖然不是真的,雖然觸感沒有真奶來得好(凜子自白),就像雖然他不是真正的女人

但比起友子的媽媽,凜子所給的和做的其實更多

是不是女人,真的重要嗎?

 

本片也藉了佛教的觀點

「108」這個識字是個業障

凜子之所以「認真編織」

其實是在縫假陽具

當她織完108個假陽具,然後把它燒掉後,凜子就要去把身分證上的性別換成女性

這是一個十分美麗的象徵概念

陽具象徵的是過去的自己

也象徵種種的不平,累積在他身上的不公與錯誤

而把它「針出來」,就象徵把情緒及過去料理出來

抒發了情感

而「燒掉」,象徵浴火,訣別他是男兒的身份後,開始新的人生

其實全片在許多地方都用到了象徵

乳房亦是、陽具亦是、針線亦是,但我們絲毫沒有覺得不舒服或難堪

這樣漂亮且沈重的性別議題,更是給螢幕前的觀眾上了一課

 

性別議題,尤其是跨性別者,

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半沒有凜子來的幸運

家人的不諒解,同儕的霸凌,社會的歧視

但他們選擇用愛來化解一切

大家一樣都是人,都需要被愛,也都可以給予愛

人人生而平等

當我們可以不用把這樣的人視為「議題」時,才是真正的平等

 

願一切安好,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更溫暖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