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這部片真的後勁無窮

看完之後整個人腦中千頭萬緒

也點醒了我們很多事情

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運鏡和敘事的功力

不需要多淒美的愛情,義憤填膺的國仇或家恨

而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死亡」

 

更精確地說

「死亡」只是聲響鑼

導演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生命」究竟是什麼?

有意義的生命是什麼?

 

艾德華,一個擁有無限外在(金錢)的醫院集團大老闆

卡特,一個擁有無限內在(知識)的技師

它們兩看似是生命中兩條平行線

但「死亡」意外地將他們綁在一起

在我們面對死亡時,無論你有再多的金錢或知識,都一樣

故事也很刻意的,都安排了一年

於是他們計畫,就像國高中時期興奮的計畫暑假清單,只是他們計畫的,是死亡前未完成的清單

而這趟計畫的成行,也與他們兩個的心境有關

艾德華終其一生都在賺錢,卻沒命花

於是他把「花錢」當作他終於「開始生活」

卡特終其一生都在為家庭付出、順著家庭,順著妻子

卻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或者說不敢想自己)

所以他把「逃離家庭」、「做自己」當作「開始生活」

(也就是因為這樣,當他們第一次在聖母峰山腳下無法上山時,卡特的自尊心才無法接受艾德華的玩笑)

這真的很像我們社會的兩種典型

更可悲的是我們還夾雜其中,沒有像電影分的那樣極端

我們也常埋頭賺錢,希望能賺到「更好的生活」

或是死命工作,為了「孩子」、「家庭」、「下一代」的「更好的生活」

但轉頭照照鏡子,看看現在現在我們的樣子,還算是生活嗎?

我們永遠在為了未來,卻忽略了現在

 

到了影片中段,開始有了轉折

如果說故事的前半段是在創造生命的精彩

那麼故事的後半段,便是在彌補生命的缺憾

艾德華有意無意的施予美人計,喚起卡特對於老婆的「愛情」

卡特刻意踩艾德華的痛處,也迫使艾德華去修補她與女兒的關係

 

人活到了一定年紀

身上總背著大大小小的傷痕

有些傷痕,我們選擇遺忘

有些傷痕,我們選擇刻意隱藏

但,他們沒有消失

時常在我們最寂寞的時候點醒我們

在影片中

旅行的他們不斷的對話,不斷地審視彼此的內心

若再一次,我相信它們彼此還是會這麼做

看到這裡,我不禁羨慕起他們

畢竟能有機會這樣填補生命中的缺憾,這又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呢?

 

我們活著,包括現在打字的我

真的是活著嗎?

我們每一天食息,每一天起床,然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是否如卡特,因為生活而磨滅了愛的美好?

是否如艾德華,因為傷口過於刺痛而選擇埋沒起來,追求浮華的享樂?

我很喜歡本片最後的安排

他沒有讓卡特在一次顯現奇蹟,跟艾德華重修舊好,一起去完成清單(如果是這樣就太扯了)

而讓艾德華再一次地留下遺憾

但他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的遺憾,也是最後一次的啟動

於是他選擇去修補生命

找回家的溫存

而他們兩個的清單,最後一項也非他們完成的,而是那個常被艾德華念,但其實很倚重的秘書

是啊!生命總不會是完滿的,

我們人生中的清單也不會永遠完成

即便是,也大概沒有辦法能找到一個能跟你一輩子一起完成清單的人

生命便是如此,有傷痕,有淚水,也有愛

 

明明是沉重的話題

而導演卻能用最溫馴的話語來探討

兩個老人不時笑著,劃去他們生命中的清單

那份笑,不是因為已經征服的成就感

而是在經歷過,了解過之後的那種對生命體悟的笑

本片也探討了信仰,包含基督教的、佛教的、埃及的、泰國的信仰

但又將層次往上拉了一層

在真正面對死亡時,這些信仰彷彿變的荒誕又可笑

一切並不是「說好的」或「絕對的」

只有死亡當下本身,才是最真實的信仰

無論你信仰什麼,當下的感受那才是最真的,最重要的,不是嗎?

 

愛、死亡、生活、時間、瘋狂、原諒、傷痕、寬恕

生命中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名詞

我們卻從不曾搞懂他們

片中的兩個老人有幸在生命最後一刻(也許是最棒的時刻,了解後便無遺憾地死去)豐富了生命

那我們呢?

 

生命是什麼?

什麼才算真正的活著?

或者

我們是否真正痛快的活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