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單身動物園之後

導演再次以他獨特的敘事角度,衝擊人們所抱持著既有的道德價值體系

如果說單身動物園是在諷諭人性能為愛情犧牲多少

那麼聖路之死更近一步,探討傳統父權及家庭的脆弱與人性本身的不堪

 

全片像是被畫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格線

針對史帝夫的家庭像是被遊戲刻意設定過的

馬汀便是那個設定遊戲的人

這樣的場景看起來超現實

但有趣的是導演竟然能將這一種設定拍起來那麼的順暢,無違和

甚至讓人感到驚悚

(倘若他真的加入了上帝或變身成加百列來促成這一切的發生,那麼全片就會顯得太矯情或太科幻,我想這樣的神魔對決,神父對撒旦的戲碼也不是導演想要的)

記得1978年的一部經典的驚悚片「魔女嘉莉」

當中也沒有提及嘉莉為何成魔,甚至也沒有她過多魔性的描述

看完魔女嘉莉和聖鹿之死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人比魔可怕

抑或說,人本身就帶有一種魔性在

這種魔性只是你要不要去開啟罷了

在史帝夫的家庭看似一切都維持著秩序

令人感到困惑的一切維持秩序的手段

老婆需要「全身麻痺式」的性愛姿勢(形同躺著不動)來取悅老公

孩子都得聽爸爸的話,沒有妥協沒有興趣可言,就連在家吃完餐的閒聊一切也是顯得冷靜到彷彿氣氛會殺人

導演要安排的角色設定其實象徵很明顯

爸爸史蒂夫是心臟科的權威

心臟科,人的生死最重要的器官

史蒂夫是本科的權威,代表他能操控一切的生死

全白的牆壁,刻意用全視角拍攝,古希臘雅典的神廟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去建築,象徵理性與秩序

然而,

後來馬汀的詛咒,是連心臟科的權威(即便集結了各個領域的專業)也無法治好的病

也更加諷刺了史帝夫(最厲害的人類)都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情

藉此警示人類的狂妄、自大與無知

 

母親安娜則是眼科權威,因為了孩子辭職,成了家庭主婦

眼睛是靈魂之窗,安娜卻為了「老公的秩序」放棄了這份工作,也象徵蒙蔽了雙眼

 

全片一開始的導向還真的以為是馬汀與史帝夫不倫的愛戀

(馬汀在片中也有這樣的傾向)

但到了30分鐘開始,導演的敘述手法很特殊

在最後差不多2930秒才把事情結構(遊戲設定)一次講完

彷彿也要告訴觀眾「好啦我不要再讓你們瞎猜了,事情就是……

讓觀眾有一個很好的掌握度與了解

 

緊接著全劇重頭戲:死亡的四個階段

不曉得有沒有人發現這個死亡階段意外撞梗金牌特務二吸毒後致死的階段症狀

不得不承認這讓我有一點出戲XDD(因為金牌特務把這些東西拍得很好笑)

先是弟弟,然後是姐姐

在經過一連串的失敗,醫學上完全無法找到足以解釋這一切的怪異現象(全都照著馬汀預言的那樣發生)

家庭中的各個人物便開始呈現最可怕的一幕

因為史帝夫勢必要執行殺一個家人

而母親安娜、姊姊與弟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全家人開始一反常態

用盡他們所能來討史帝夫歡欣:

母親刻意在丈夫面前再次全裸,全身麻痺式躺在床上,故意要穿上她最愛的黑色套裝

用極為反常的口問冷靜分析著殺哪一個人對於保障他們家庭會比較有利

姊姊用肉體誘惑馬汀不成,轉而用苦肉計去求爸爸,討爸爸歡欣

背地裡卻想要洗腦弟弟,叫弟弟為了全家(自己)犧牲

年幼的弟弟能做的不多

他剪去了他最寶貝的長髮(這是爸爸一直唸他的事物)

在姊姊威脅他也不甘示弱地說「爸媽上個月才買給我鋼琴」來表達爸媽其實也很愛他,姐姐並沒有完全占到優勢

我們從戲中當然可以了解史帝夫的痛苦與無力感,直到幾盡崩潰

最後一幕

史帝夫-那個象徵人類科學最高峰,能操縱人類生死的心臟科權威,既然用最原始的方式-矇眼旋轉開槍,被動去「選擇」一個家人的死亡

 

導演從片中也告訴我們幾點可以注意的:

(1)男性主義:在片中不時提到性的象徵,史帝夫與安娜在做愛前戲的調情竟然是女生不動的(全身躺平雙手向上,象徵奉獻自己的身體)、片中馬汀、弟弟包柏討論著胸毛,安娜需要辭職當全職媽媽,史帝夫講述了從小的小秘密是幫爸爸打手槍,安娜欲從史帝夫同事獲得情報的方式也是幫他手淫,這些在片中沙文主義的象徵與史帝夫跟馬汀的互動成了最強烈的對比,因為馬汀是一個如此陰柔的人,陰柔到十分怪異(看他轉義大利麵吃的方式便知道),史帝夫是陽剛的代表,馬汀是陰柔的代表,父權、科學至上的男性主義被一個未成年的大男孩的詛咒給打敗,更諷刺著男性主義下的無知與刻意建立如此秩序的脆弱。

(2)運鏡:全片運用不少的一鏡到底的鏡頭,頗有向20世紀德國表現主義大師穆瑙致敬的味道,全片也運用不少一鏡到底的鏡頭,醫師在諾長的走廊上講話,鏡頭由最近拉到最遠,是導演刻意安排的橋段,(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後期也有運用過)刻意拉遠的鏡頭可以營造一種懸疑緊張感,而非嚇人,駭人的單面式大鏡頭,這樣的運鏡效果對於影片敘述而言都是一種挑戰,並非很好駕馭的,希區考克在奪魂索時也用過這種一鏡到底的鏡頭,但並沒有達到如此的效果,反而因為膠捲不夠而被迫黑幕銜接(不順暢感)。另外還有許多很遠的,俯視的鏡頭,這樣的視角象徵觀影人是上帝(或導演是上帝),可悲而無知的人們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負隅頑抗,自視甚高卻不自知。

(3)象徵:從一開始一顆諾大的心臟搭配著舒伯特的聖母悼歌,到本篇使用的特洛伊預言,性的象徵,為本片串起了最後悲劇性的結局,一開始媽汀決定薯條留到最後才吃,片末姊姊kim的盤子上留下薯條,象徵最後屬於馬汀的正義(薯條)終究享用到了,有趣的是薯條被淋上了番茄醬,象徵這樣的正義需要用血來換成的。

(4)選曲:相較於一般的駭人音效,本片選曲大多為聖歌,透過聖子之死來償還上一代人所犯的罪,用管風琴與合唱詩歌更能彰顯宗教性與神祕及肅穆感。

(5)正義的討論:史帝夫當年因酒誤事,誤診馬汀的爸爸導致死亡,馬汀選擇用這樣詛咒的方式要史帝夫償還,姑且不論神話性,我們在聖經、佛法,甚至許多的立法中均看到漢摩拉比這種「血債血還」的報復方式,彷彿也要對方付出相同的代價,才算是正義,然而導演在這裡挑戰我們的價值觀:究竟這樣的正義是真的正義嗎?相信史帝夫可以重來的護他絕對不會喝酒,因次可以算是誤殺,但馬汀選擇的這樣的方式,以電影的視角來說我們會持定的態度,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向馬汀一樣,做出這一種認為是正義的方式?

我認為「公平正義」從來就不能被放在一起談,因為公平並不等於正義,正義往往從不公開始,結束的方式也是不公的,因為正義太個人了,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接觸到的事情不同,選擇實現正義的方式也不同,正義與公平真的可以同時存在嗎?若沒有,那麼何來公平之有?這世界每一個公平的背後都是不公平構成的,那麼公平這個詞形同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何須正義?還是正義本身就是我們所虛構出來,滿足心中那股欲吐不快的實際行動的偽善代名詞?

像這樣的哲學形而上思考,我想正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從古希臘現在,從西方到東方,生與死,公平與正義從來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解答,在面對生死時,沒有所謂的公平正義可言,更遑論那些幼稚的秩序價值,沙文主義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影評論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