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說什麼

就來談談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之間的競合關係

 

像這樣的問題或主題

或多或少已被人提起過

諸多影評人、電影研究者、學者等均討論過此問題

倒不是要顯得自己有多清高

而是在藝術與商業之間

究竟存在怎樣的關係

又藝術與商業是如何共生?他們得以共生嗎?

共生後的結果又是什麼?

 

從早期的好萊塢系列電影影史發展

我們得知電影產業自愛迪生發明之後

漸漸轉向「工業革命」時代

從最早期的藝術作家,發表一部電影「藝術作品」

到愛迪生本人認為它有「賺頭」

漸漸發展成數分鐘的短片

而搭上工業革命的列車

開始有部門的分化

開始有「導演」,專門執行編劇的原著理念(或加以詮釋)

開始需要一系列手藝精巧、術業專精的人(道具組、妝髮、攝影)

開始需要行政聯繫、籌錢、與外界溝通宣傳(製片商)

又因聯繫作業及實務運作方便

開始出現影城,越來越多人看,便出現影星

各位可以發現

電影自單純的藝術創作

到演變成跟商業息息相關(甚至共生)也不過短短半個世紀的事情

但卻對於人類有著巨大的轉變

正因它的複雜性

於是在界定其是否為藝術或是商業活動便更加困難

但也正因為電影的某些特質

且參雜了當時的時空背景

造成了如此段捨難的情形

 

先說電影本身的特質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絕非幾個影評人或導演認可即可

也非請多少位明星藝人參演拉抬便行(雖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可以發現一部好的電影

常跟「庶民生活連結」有關

舉凡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

若是硬性電影,便在劇情角色的設定上能盡量符合庶民生活對於英雄式的嚮往

而若是較軟性的電影,則大多圍繞在我們常民所達不到希望或理想中

(也因此一次大戰時期,電影院便被人視為逃避外界世俗壓力的所在,像這樣的觀念直至今日)

然而一部好的電影

絕非一人可以完成

它的藝術性可能來自於編劇

或是導演

甚至是運鏡的攝影或是妝髮、特效

綜合集結起來的作業耗時耗力又耗工

若沒有一點利潤,恐怕很難經營下去(多半這些電影工作者會把自己的未來賭在一部片上,連製片商也不例外)

也正如前述,電影是透過鏡頭、劇本與觀眾互動的過程產物

相較於其他的藝術種類

電影可以算是最親民的藝術選擇

客群也比其他的藝術類來的廣泛

 

上述兩者(電影的合作性與觀眾),造成了這些電影工作藝術家們在某一程度上會必須做出犧牲

(又或者,他們本身認為這不叫做犧牲)

當然在電影發展到後期,漸漸衍伸出不同的類型

不同類型本身背後也代表著不同的客源

每一種類型的競合消長,在某一程度上也代表著某一時段歷史洪流的改變

(例如在ㄧ戰至二戰結束,喜劇發展到一個蓬勃的時期,而二戰時期後漸漸導向灰暗、歷史導向的檢討期,傳統的西部電影和歌舞電影逐漸沒落)

可以想見嗎?電影的發展興衰也代表著當下的人們接受度為何(當然也就代表越多的觀眾買單)

畢竟一部好的電影,除非有天才型的導演或佛心的製片

不然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的資本

ㄧ般人或藝術家是玩不起的

但,正因為有「客源」這樣一個不穩定又極為重要的變因

因此為了討好客源,很多電影的藝術性就會被犧牲

電影不能像音樂或藝術作品一樣

若一處敘述手法觀眾不能明白,會影響到整部片給人的觀感

許多好的劇作品被導演拍成電影時

會消去掉部分的藝術性(這樣似乎太武斷,畢竟導演有時也會將自己的藝術性鑲嵌入電影之中)

 

我們假定藝術是作者較為個人的,情緒性的一項抒發

那麼這樣看一部電影的走向似乎與藝術背道而馳

所以在這之中,除了既有的摩擦與衝突之外,便是導演、製片、編劇等在商業現實的選擇之中能保有藝術性多少的問題

這樣的舉例可以套用在當今的類型˙電影中,在不同時間點下更會大量的出現不同類型的電影

我們可以知道漫威的英雄片(西部電影的延伸)儼然成為了一種類型,多半在節慶之日上映

奪魂鋸、陰兒房等驚悚類型片則會挑所謂的萬聖節或中元節

一些家庭劇等則會趁過年前後上映

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商業操作,而非藝術性的展現

但有趣的是我們不會覺得他這樣是「反藝術的」或是「不入流的」

而像是某一種供需上的平衡

 

不免俗的,現今有一些商業電影

很明顯得就是在「賺錢」

從多半會被吐槽的續集

到劇情裡面沒來由的就讓主角去送死(或是復活)

諸如此類的評判,顯示出了觀眾其實是期待所謂的「藝術性」存在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藝術家們從製作電影中去轉化、接觸商業市場,迎合或調整

而觀眾最基本的商業行為(掏錢),卻在期待著某種藝術性的誕生(這個藝術性並非只藝術細胞的開啟,更多的是讓觀眾的生活中得到共鳴或是解脫釋放)

或者我們更可以說

電影是一種讓商業與藝術可以取得巧妙平衡的存在

 

藉由電影本身的特性

導演在其中運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妝髮、道具,延伸至今是的視覺特效等

發揮藝術家的氛圍

而讓觀眾獲得˙共鳴,除了是商業的行動

某種程度也可說是藝術層面的表現

(因此你能說蜷川實花不是一個藝術家?雖然她大量的合作對象招致不少批評)

但我認為

藝術不應跟曲高和寡畫上等號

更多的藝術除了抒發己見

也嘗試著將人們生活中的「共感」表現出來

只是表現的方式是透過鏡頭罷了

畢竟電影的出身來自庶民生活

庶民生活的出身來自一位編劇(發想人)所見所聞

本離不開身邊周遭的互動,何來曲高和寡之有?

而觀眾本身觀賞電影這樣一個商業行為

也符合最基本的藝術參與

從中得到的啟發或影響

更非商業利潤或大數據所能算得出來的

 

綜觀電影這樣一項藝術載體

商業、藝術與電影之間本唯一像連續不間斷的軸

純然的個人藝術知音難尋

過於商業的影像易流於俗媚

與其說是共生

不如說這些元素都是電影

這也是之所以當一部佳片終於上映後

能這麼令不同背景與時空的人津津樂道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