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意外】

總算知道為何能夠入圍奧斯卡及金球獎如此多項獎項

除了讚嘆劇本及演員精湛的演技之外

更佩服他帶給觀眾的反思及餘韻

以下將從電影的道德價值判斷下手

梳理角色當中所捍衛的價值觀及缺陷

就不爬梳劇情了(可以自己看電影)

 

全片提供的一個道德兩難的衝突

不同於一般電影的主觀視角(如漫威的英雄角色)

觀眾可以輕易的分辨或選邊站

在【意外】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一定的厚度

雙方在道德及行為上都有瑕疵

背後也都有足以支撐他們這樣做的行為的理由

讓觀影者在投入影片時產生出無法選擇的猶豫感

但厲害的是導演能把這一些複雜的情緒處理得恰到好處

讓我們不至於因陷入猶豫而與影片抽離

這需要高超的電影語言選擇與分鏡配送

雙方或多或少一分都會破壞這種危險的平衡

 

我們的正義都會傷人

但若我們所謂的正義都只是在用自己的角度替自己的吃虧心裡做出釋懷的行為

而我們把這種席為稱之為正義

但這是否真為正義?這樣的正義真的是正義嗎?就是對的了嗎?誰說的算?

媽媽(海斯女士)在女兒被姦殺後,悲痛欲絕

原本就強悍的他變得更加堅決與一意孤行

她用她的方式去表達正義

說他不知道這樣做很機車嗎?很白目嗎?很吧能倍刃同嗎?我想她是知道的

但憤怒與悲傷已經完全超越他的客套了,也可以說她已經不顧一切了,這樣的情緒讓他把所有的禮尚往來全給放下

一心只有追求他心中的正義

在追求正義的同時,那種憤怒及不顧一切傷害到了欲改過向善的媽寶警官狄克森

對於威洛比警長癌末的請求(請求在死前把看板放下)也不通人情

但如果我們是海斯呢?

在我們身上發生這種悲劇呢?

我們真的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做到超然的客觀嗎?

(或者真的有超然的客觀嗎?

所有的正義都只是自己主觀的價值判斷選擇

而那種選擇都一定會造成某一方傷害

那麼換句話說

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

我沒有把握自己可以做得比媽媽好

也沒有把握自己有辦法去堅持自己的正義

 

應該這麼說

堅持自己的正義從來就不能跟「正確」畫上等號

沒有所謂的正確存在

因為沒有所謂的公正公平

在海斯女士回答神父的話語中便可以知道

她用「你如果站在警方那邊,就是與我為敵」的那種二分法回絕神父的請託(要求不要這樣對癌末的威洛比警長)

但公平正義豈能視旁人能夠置喙的?

 

再來談談媽寶警官狄克森-多麽生動,關鍵有趣又富爭議的角色

他的正義感在警長的遺書後浮現(在此之前他是一個穿著警察制服的流氓,歧視、欺壓弱勢,看不順眼就扁人、刑求人)

在改過之際卻被盛怒的媽媽物丟躑汽油彈燒到了臉

在片中的火焰代表憤怒

也是一個洩憤的象徵

火焰代表著無法用檯面上所能解決的方法解決而採用的手段

 

導演讓我們全片對於這位媽寶警官的價值判斷像做了雲霄飛車

從像是個只會欺負人的無賴

到最後變成海斯女士唯一信的過的警探

轉變如此之大

卻安排得當

所有事件嘚發生也正好是那麼的巧合

 

順道一提

片中所有人因為執行正義都欠了彼此一道

海斯為了正義(洩憤)誤燒警局,害狄克森警官毀容

狄克森警官傷人,在悲憤之際洩憤在廣告商老闆身上

廣告商老闆欲表現自己的正義(傷了海斯的心),卻被狄克森警官痛毆

全片就這樣往復,誰也不欠誰

呼應到之前導演所述,要給我們十足的道德兩難窘境

 

然後是所謂旁觀者的正義(鄉民的正義)

包括了牙醫,到店裡威脅媽媽的男子,牧師,對媽媽車子丟水瓶的人

他們儼然成為了我們在電影中的心聲的化身

只是有的人偏左有的人偏右

然而他們表達正義的方式是否正確?

現在回想起來

我們在關心公共議題時,不就也是採取這種方式嗎?

每一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道德價值觀

但我們採取執行的道德價值行為是否正確?

當沒有達到我們自己心中的那種正義,你會如何做?你應該做嗎?你不應該做嗎?究竟正義是什麼?

我想比較客觀中立一點的說法是

很多人都把執法跟正義劃上等號

其實這是錯誤的,是不全然正確的

法律是道德最低的標準

違不違法跟違不違道德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執法是執行法律,你可能可以藉由執法來達到你所設定的道德期待結果

但當法律確實執行,而與你自己得到的價值期待有所落差

你會採取何種方式,你會做什麼事去表達自己所謂的道德正義?

於是,

片中的每個人都認為「這樣做才是正義」

每個人都會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正義

但發現了嗎?

這些正義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

而每個人的立場不同

價值觀也會不同

這時我所堅持的正義在別人眼中就會變得很荒謬可笑,甚至會讓另一群人憤怒

這就是電影所要給予觀影者的我們提醒的一點

 

再來談談本片的一些安排

本片的麥高芬無疑就是那三塊看板

一開始事件的確是圍繞著那三塊廣告看板而生

但故事演變到了最後

廣告看板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又或者是

廣告看板成為了一種代名詞、一種精神寄託

本片也採用30-60-30原則

其中第二情節點縱火那一段更是整個事件轉捩的關鍵

觀眾能藉此想了解到底變好的狄克森警官是如何與海斯女士繼續發展下去

最後是電影鏡頭的使用

電影蠻大一部分採用雙人鏡頭

一方面可以凸顯媽媽的憤怒情緒

一方面採用雙人鏡頭時,我們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看事件

正好達到導演所要給予我們的訊息

我特別愛海斯欲澆熄最後一面廣告看板時的雙人遠鏡頭

特意選用遠鏡頭,拉長代表一種靜感,比起近鏡頭更顯無助與無力(好像有一種你只能在遠方默默看著它燒完的那種一切都太遲的無力感)

然後是媽媽走一走,跪在地上對著廣告看板大哭

她無助的拿著滅火器

走沒兩步便跪下

對著熊熊燃起的看板放聲嘶吼,大哭

兒子站在原地,一樣看著被大火吞噬的看板

這一幕沒有正面

全採背面鏡頭,相較於正面鏡頭的特寫

製片的選擇留給觀眾想像空間之外,也給人一種距離

這是一個默默哀悼的距離

比起強烈的呈現女主角悲憤地哭喊的樣子(有違女主角的形象)

這樣的憂傷更顯的沈重而有力量

在多數沈默時則是採單人鏡頭

單人鏡頭的是用在於我們可以準確的抓到話語以外所要表達的

不管是媽媽臉部表情,看到女兒房間的種種回憶,聽到別人的挑釁(憤怒,悲傷,懊悔,絕望,無助)

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竟能將這一切的訊息傳遞的如此精準,透過臉部的表情

不需要額外的語句

我們便可以解讀出以上這些情緒

另外一幕便是一個長鏡頭

同樣是在講述悲傷

是狄克森警官在威洛比警長自殺後過於悲憤

跑上對面的廣告看板商毆打老闆,最後把他從二樓丟下

導演刻意採低視角拍攝

由低仰望有一種巨大及威脅感

另外緊緊跟在後面的鏡頭,可以給觀眾有一種想要把他拉住,想要阻止他做傻事的感覺

而這樣一個長鏡頭的拍攝,則可以延續觀眾體會景觀憂傷的情緒

那種憂傷悲憤想找人發洩的不滿是一氣呵成的,是一股腦兒的

如果這時候用眾多的分鏡不但會顯得太過強烈

而且也會讓觀眾失去那種悲傷的感覺

更會破壞觀眾對於角色選邊站的道德平衡性(會全部跑到天秤的另一邊去,即使之後要把媽寶警官的平衡拉回來就會比較複雜與牽強,換句話說就是觀眾的道德主觀意識會變太明顯,太好選擇是非及要站在哪一邊)

而且也降低了原本應該是悲傷而去做傻事這樣一個心情的脈絡

然後談談最特別的服裝,就是海斯女士穿著全身牛仔,頭上還裹著美國國旗的頭巾,

宛如復刻名樂團「槍與玫瑰」主唱的服裝

不時叼著煙,操著句句充滿「mother fucker」的衝話

如此帥氣又龐克的樣子,配上海斯女士強悍的個性好是對味

這服裝也到進到盡了些許的龐克及叛逆精神(媽媽在回憶女兒時穿的服裝也屬於龐克)

身上有這種帥氣的搖滾獨立、叛逆精神,真傳神!

 

 

全片在觀看時會一直問自己

我現在要憤怒嗎?

我現在應該要難過嗎?

他這樣做對嗎?

他不這樣做行嗎?

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究竟什麼是正義?有正義嗎?

正義究竟是誰說的算?

我想導演用本片向觀眾做了一個最佳的啟發點,是我們在高喊正義時,時時敲響自己的一記鳴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