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失控點」同樣來自伍迪艾倫的片

但我不太喜歡他這個中文標題

此標題會把一切聚焦於愛情

但通篇是在哲學的架構下去探討片中人與人互動的關係

愛情只是其中一個媒介或形式罷了

不如叫做「人生失控點」?

 

伍迪艾倫在本片中又看到了他的另一個境界

他從探討愛情的觀點(情遇巴塞隆納),

人生的價值選擇(愛在羅馬),

拜金主義(藍色茉莉)等而熟能詳的片後,

這次更在太歲頭上動土:探討哲學及人與哲學互動的本質

為什麼說是太歲頭上動土呢?

在電影中,尤其是敘事者,往往會從一個哲學「角度」出發,

進而去發想、去演繹這個哲學氛圍

(譬如說在李連杰主演的「英雄」這部片,探討的就是民貴君輕,君子須以天下為己任)

但伍迪艾倫在本片,直接把一連串不同的哲學思想置入

來回不斷交錯著

他既讓這些空泛的哲學理論透過主角們的互動具象化

又讓這些演繹哲學思維的主角們呈現出哲學之於現實的荒謬、空洞及虛幻

可以說他直接挑戰了人們既有的哲學理論

哈哈!不過這樣才像伍迪艾倫嘛!他本來就是以挑戰我們既有價值觀和體系出名的導演

 

在探討本片前

要先說說出現在片中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

首先是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身為「理性的極致」,

在他的世界裡是不容許一丁點的「惡」,哪怕是善意的謊言,

這樣絕對道德價值,畢竟只能存在於理想狀態中

現實生活中自然不可能發生

本片著墨在康德的道德價值觀居多,

道德具體的表現就是正義

不同的道德價值觀所彰顯的正義也會有所不同

一切取決於你的定義和對事情的看法

 

另外一個思想便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相較於空洞的形而上哲學

他聚焦於我們「本身」

「存在先於本質」,且一切的存有對自己有意義的那才叫做存在,物體本身才被你賦予這個存在的單位

尼采、沙特等人將哲學透過存在主義完全進入一個人的生活中

哲學從此不再只是探討形象、符碼、元素等形而上的理想國

 

本片就是在道德與存在主義交織下所描述的關於人性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破壞性、毀滅性、不確定性的生活對於人們,似乎都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來學校任教的亞伯教授就是這樣的集結體

他多情、浪漫、頹廢、焦慮、又有才華,

在轉進女主角吉兒的大學前就已傳遍風聲

不只是吉兒一票學生,連同校的教職員都迷他,為他傾倒

然而亞伯卻絲毫不在意,彷若失去了靈魂

他覺得他不曾「存在」過,沒有一種存在的價值

人生中失了焦,對萬物失去興趣,沒有一點可以讓他提起勁來的事情,覺得活著沒有目標

這像極了存在主義所提到的「孤獨感」

但伍迪艾倫要探究的當然不是它,而是當這種虛無的存在主義「置入」一個人的生命中的實況

亞伯出場就是一副死樣子,

頹廢、焦慮、喪志、消極卻不斷探究我是誰,某種程度在他人眼中會「擔心」,會覺得他生病了,想要幫助他

他曾經積極濟世,幫助過伊拉克的人、去過孟加拉、肯亞戰火之地,想為這世界做點什麼,

但到頭來卻被這世界無邊無際的黑暗和現實給打敗

可以說亞伯是從蘇格拉底到約20世紀哲學家的縮影,

而他現今的頹廢焦慮,象徵目前的狀態是停滯在戰後的存在主義

 

然而他並非沒有「道德感」,

身為一位哲學教授,他經常把「康德」掛在嘴邊

他知道吉兒迷戀他,但她邊有男朋友了

而且吉兒才18、19歲,身分還是個學生

所以每一次的「哲學探究」雖然很曖昧(都單獨走在校園、一起去看展覽、逛街)

但他都用口頭「擋住」吉兒的盛情

只是說歸說,他每一次都讓吉兒有機會可以「接近」他

身為一個教「哲學」的人,這樣的舉動格外諷刺

一切的哲學探究人心、邏輯、道德,但是否都只是「說歸說」?

再多的理論和哲理,還是不能否定他是一個「人」的事實

既然是人,就會有情感,就生理需求,再怎麼高尚如哲學教授都無法避免

 

而亞伯一切的頹廢就在一次偶然的決定中完全反轉:他決定謀殺一位糟糕的法官

 

伍迪艾倫直接挑戰了長久以來人們所爭論不休的話題:人與法,究竟孰輕孰重?

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時,是否可以用體制外的手段?

但若這個體制外的手段是非法的,可以去做嗎?

類似的例子還有「惡法亦法」及「惡法非法」的討論

但導演捨棄了沉重的議題,把亞伯將「殺人」視為存在意義拍的詼諧而逗趣

觀影的我們自然覺得荒謬,但也會反思

究竟我們將此視為是「一生的爭論點」、「無解的難題」時,

在其他星球、或是上帝、佛祖等(若你相信有的話)的眼中,是否也是荒誕而可笑的?

於是殺人計畫成功,亞伯對生命的態度也180度大轉變

就好像躁症發作一樣

亞伯變得有活力、更浪漫卻積極、恢復了性功能、文思泉湧

生命變得有意義,就在他選擇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時,也好像結束了某部分糟糕的自己。

伍迪艾倫借用亞伯嘲笑了「存在主義」,只要一個滑稽的理由(謀殺法官)就能把存在主義的價值拋諸腦後

之前的理論看來就像是無病呻吟一般。

 

亞伯的殺人計畫中,很明顯地追求自我存在的價值完全凌駕在既有的「道德感」上

當亞伯信心滿滿的認為大家不可能發現人是他殺的時

卻早已背棄了哲學,背棄他的「康德」

因為他所想的並不是實現「正義」,而是身為生物的一種想要活下去的「本能」

到後來當他終於被吉兒發現時,所採取滅口的計畫和舉動

更是印證了這點

在伍迪艾倫的眼中,人終究是動物,

在面對死亡時,終究選擇的是自保,

正因為人身為動物,無論再怎麼高尚的哲學,都禁不起死亡或生命威脅的考驗

剩下的哲理,也只是為了自己的行為雄辯的推託之詞罷了

 

再來談談吉兒,如果說亞伯所代表的是哲學家

那麼吉兒代表的就是我們這些把哲學家視為「智者」的崇拜者們

覺得哲學家很有智慧、浪漫多情

亞伯一切的特質,無論再怎麼糟糕都可以成為一個迷人之處

我們對於一個「偶像」,是否也不分青紅皂白,通盤接收囫圇吞棗?

 

可以說吉兒(我們)愛戀的,並不是亞伯「本身」,

而是愛戀這一種「狀態」,

規律、保守、被既定安排的生活對於人們來說總是不滿足的

我們總愛自我幻想,想像自己是一個浪漫者,愈不切實際愈好

簡單來說就是「中二病」,一定要有什麼絕症或是極度不良的生活習慣、人生毫無目標才帥

然而我們總自以為自己能夠成為那種所謂「理想主義」,

但是當真正的理想主義(若你把亞伯殺人的行為視為一種理想主義的話)出現時,

我們卻又馬上回到世俗的、一般人的規準中

「我懂你高尚的哲學,但你不能殺人!」吉兒對亞伯說,

的確殺人不對,之後警察誤抓嫌疑犯時亞伯不願意自首更不對

但我相信若今天及而是在亞伯殺了人之後的狀態才認識亞伯,說不定她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正義感的事情?

那究竟有沒有絕對的道德?絕對的正義?

 

亞伯始終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因此他「可以殺人」,

我們也認為自己在「伸張正義」,因此可以殺人(判死刑),

前者我們覺得荒謬,後者多數人覺得合理

那究竟規準在哪裡?就只是前者是自己行動,後者有法律背書這樣?

 

是的,在當今社會中,死刑是一個既有的存在,

在一切沒有變動前,法官依法判除死刑,盡到法官的責任

但是若一切只剩下法律,究竟有沒有理性探討的空間?

當法律所存在的價值,就只是為了維護法律本身,這樣的法律有什麼意義呢?

 

再來談主張不能奪取人命的廢除死刑

那麼難道繼續讓那位法官作亂嗎?

要是沒有任何的方式可以終結這樣的惡,難道就坐視不管?

這樣的正義,究竟守護了什麼?

人的尊嚴?還是僅止於法律本身?

這樣的正義會不會太鄉愿?若是依照這樣的遊戲規則訂出來的法律,究竟能不能增進人類的福祉?難道能解決人們的問題?

很多創新的舉動、革命性的言論,但多都是「違法」的

就像廢除死刑主張殺人是「違法」的一樣,

但因此我們才知道地球是圓的,才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不是嗎?

 

終究一切回歸到你自己堅守的價值是什麼,

無奈我們是人,不會亙古不變

無奈我們是人,會有生老病死

在最真實、迫切的情況出現時,一切的哲學只回到了一個原則:那就是忠於自己本身。

 

人因為思考而產生知識

知識隨著時間累積成智慧

而哲學即是「愛智之學」

但大多數的人們像吉兒,愛慕那種氛圍和充斥智慧的樣子

少部分的人像亞伯,瘋狂卻無俚頭的營造著智慧。

哲學在大家的生活中真實被呈現,但呈現出來的卻是如此愚蠢

在真相的光(亞伯送即兒的手電筒)照亮一切後,眾人彷彿都成為一場鬧劇

伍迪艾倫身為導演,也跟我們一起嘲笑主角們,嘲笑自己

彷彿跟我們說:別再高談闊論所謂的道德,也別再無病呻吟所謂的存在感

忠於當下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哲學。

 

例外伍迪艾倫也安排了一些象徵的橋段

像之前提到的手電筒,

亞伯和吉兒的名字就好似在暗喻亞伯和該隱

還有吉兒在跟亞伯對峙的場地是在「花園」,同時是哲學家的御用辯論地點

伍迪艾倫在本片中不若以往對於人的批判

銳利度降低很多,

但我們看到另一個個更高層次的伍迪

及他對人及哲學的看法

人類真的是最好也是最難懂的哲學

一切思維起於人,又要人來解決

本不合邏輯,我們又常要用邏輯來解購這個世界,

沒辦法,誰叫我們是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