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不若今天

一切的事物都可以反轉

社會上馬克思主義成為顯學

切‧格瓦拉的故事被翻拍成電影,革命的口號出現在大大小小的遊行、集會中

也許民主成為民粹又成為了另一個哲學課題

但在那個思想剛從二戰脫離約30年的黃金時代,確實,資本主義是被號稱的解藥,

也是各個國家默許大鳴大放的唯一聲響

 

1975年,那個時候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披頭四剛解散不久,但他們帶起了反戰的意識早已流入各處

歐陸國家的強權名存實亡

戰後美國主宰的世界價值觀不曾變過

臺灣十大經濟正在起飛,大家開始過著產業經濟轉型的時代,

「努力賺錢,就可以有五子」這樣的觀念深植大家小巷,從權貴到平民皆是

我們正是吃著資本主義長大的這一代所生下的孩子

無怪乎我們的中生代總是朝著現實的金錢價值看齊

一切看盡背後的利益與現實

我們現在國家既有的法治與綱領架構也是這一代所設立的

 

但資本主義是否真如各位所想的,如此的美好?

 

其實答案很明顯,絕對不是,無論你是支持羅爾斯或是支持馬克思,但那是在現今我們所討論下的結果,也就是相較於現今的我們,是一個會反思的一代

在那個年代,大家的雙眼彷彿都被蒙上一層糖衣,深信資本主義能改變社會,能救贖自己,救贖世界

 

在電影裡,很明顯的摩天樓就是一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縮影

主角羅伯的職業在美國的資本主義下是屬於中間偏高的階層(25樓)

有趣的是羅伯這個角色的設定

他是一位精神科學醫生

在戰後這個職業的價值體系被眾學界拿來檢討、檢視

他是行為學派的熱門,認知主義的起源,某程度上算是人本主義的天敵

羅伯的職業是研究人的「思考神經」,就像他之於摩天樓的角色,好像就在觀察整個摩天樓的「思考脈絡」

 

整棟摩天樓,住著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人

神經質的牙醫、落魄的電影導演王爾德和身為環保人士的孕婦妻、

囂張的新聞製作人、

貴婦名媛、電影明星、天賦異稟的孩子托比

他們的互動方式陌生又熟悉,

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一切用金錢來衡量,從服飾、車子、生活供需,到人的價值

隨著羅伯慢慢深入解剖整棟樓(整個社會),

我們可以漸漸看到整棟樓所建築出來的架構和運作的模式

 

要先來談談導演所設定的幾個特別的人物

其一是這棟摩天樓的主人--洛伊先生

一如在「末日列車」這部電影的設計

通常造物者的代表色都是白色

而且好像總是知道這一切的發生,在等著主角來見他一樣

(末日列車還有交代主角與造車者相識的脈絡,本片完全沒有提)

就只是洛伊的手下一次次地說「主人要見你」,羅伯就被拖到頂樓

(這裡的設計我覺得可以再符合邏輯一點,又或許可以解釋成羅伯就像個醫生,整棟樓需要被解剖,身為大腦的洛伊自然會「意識到」需要見一面)

洛伊先生與羅伯的對談揭露了整棟樓的起因,也同時是資本主義的起因

美國在越戰之後為何會有資本主義的興起,主要也是想解決當時戰後所面臨的˙一連串問題

經濟蕭條,反戰情緒高漲,又遠離二戰有一段時間了

資本主義的興起是為了解決公平正義的問題,讓每一個人能公平的競爭

就像電影裡的洛伊一樣,當初設計摩天樓的目的,就是想要大家能夠族群融合

但他沒有料想到的是人性,放任每一個人的結果,並不會造成融合,只有更多的仇視、結盟與對立

於是富人的資本主義進化成享樂主義,窮人的資本主義轉變成社會主義

分別在摩天樓的頂層和底層形成對立

 

再來談到似乎知曉一切的神祕女人夏綠蒂

她住在26樓(社會的中間),似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手腕高,幾乎認識這棟樓的所有人,也是少部分見過洛伊先生的人

如果被拿來放在社會中,她的角色比較像是社交手腕高的「白手套」、「深喉嚨」或「話事人」

想認識她的,或多或少都有目的,

她也知道這份利害關係,更擅長利用這種關係,在摩天樓中生存

我們看到羅伯最先搭上的女人是她

貧窮的王爾德也想佔有她

摩天樓的設計者洛伊先生也認識她(甚至她的孩子托比就是當年洛伊先生的種)

而這樣的女人,在革命之後的下場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導演也安排了一個象徵悲劇性的結局

 

而窮人的代表,自然是導演王爾德及她的孕妻

導演在這裡把「導演」的職業角色安排成窮人階級,頗有自嘲的意味

導演一心只想拍好電影,卻要不斷的被住高層樓的節目製作人給刁難

在現實的社會中是不是也是這樣?藝術出身的導演,終究敵不過收視率和銷售額

王爾德有夢想、脾氣差、雖然帶頭起身抗議富豪,感覺似乎滿腔熱血、在對抗整個體制

但真正回到自己省視的內心,卻還是掩藏不住對金錢的貪婪

(我們看到他留給妻子的錢,因為私心決定又把大部分收回了他的口袋)

那到底他所抗議的,是整個體制的不公?還是他的貧窮本身?

 

最後談談夏綠蒂的兒子托比

他的角色就像是先知

導演直接在本片中賦予他類似上帝的角色

他能夠透過萬花筒看到未來

也是唯一能解讀羅伯和洛伊的人

他身為洛伊的私生子,在本片中也有某種的隱喻

洛伊是創造摩天樓的人,本身就是個造物者

他是洛伊的兒子,是個先知

但他目睹了整棟˙摩天樓的崩壞

導演寄託了自己某一部份的哲學思想

這一種哲學思想並不陌生,在極樂世界、飢餓遊戲、V怪客或康斯坦汀驅魔神探裡均有出現

大抵是造物者(或國王、君主)對於人類十分失望,於是想重建整個世界

重建之前必先破壞,所以派了一個他的兒子女兒孫子(反正就是血緣關係人)來到這世間

本片算客氣的,派了個小先知,只是客觀地看著人類的崩壞

最後一幕才揭露這位先知真正的身分(坐在高樓處往下看一邊聽廣播,不過個人認為可以不用拍出來,其實觀眾都看得懂,拍出來就有一點太刻意了...)

 

還有本片周遭所賦予的其他配角也都饒富趣味

逢人就問「是不是需要我幫你簽名的」電影明星

讓我們看到了名人背後的空虛和浮誇

結帳的超商店員不懂為何要學習法文

對於她來說每一天只要幫人結帳就好,多餘的知識對於她而言既是負擔又是多餘

洛伊的老婆從窮人一夕間變成巨富的不適應,只能用更多的金錢和性慾來滿足她的空虛

洛伊先生身邊的左右手,剛開始還聽從他的話

到後來洛伊眼看失控,想要挽救一切時,卻變相地被助手給背叛

原來這位助手侍奉的根本不是洛伊先生本人,而是這個體制本身

 

抗爭的設定在一位洛伊先生的見習醫生跳樓自殺開始

由近乎高處往低處跳,象徵著體制瞬間崩壞

不要忘了這次自殺的緣由正是主角羅伯一次故意的撒謊

也象徵著這位超然的角色進入這個體制下所造成的影響

 

接著出現一連串的抗爭行動,而身為富人階級則開始鎮壓

導演在這裡也諷刺那些獨裁專制的官員和頂層的人

他們封鎖物資、不分青紅皂白逢人就打

只交給手下做事,自己躲在頂樓商討戰後的「治理對策」

這給觀眾呈現一種透視感

讓我們知道原來所謂的公共議題或是法令政策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一道法令、甚至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民主社會底下,應是由人民共同來決定的

在民主的社會裡,人民最大,所以執政的官員才會由民選、執政才會是「為民服務」

但,民主政治要能妥善運作的前提是「每一個」人民都需具備完善的政治及法制知識

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於是出現了代議制度,

當代議制度一但產生,這樣的民主運作精神就被行政的手段給打上了大問號。

我相信住在頂樓的那些決定政策的人,除了經濟情況本身優渥之外

更重要的它們是透過自由民主自由的方式(資本主義)得來的結果

但在資訊不透明、政策不公開的情況下,人們(尤其是一般百姓)被迫遵循一些有利於少數人的法令或政策

於是在資源不均的前提下,自然會有抗爭的情況產生

已然身為超然第三者的我們,在觀影時是做何感想?

覺得抗爭有理?還是追求摩天樓本身(社會)的穩定重要呢?

選前者的各位,抗爭的目的又是什麼?

 

最後來談談本片中的一些隱喻

首先是出現在王爾德家中切格瓦拉的海報

象徵著革命軍是由最基層的社會結構(哪怕是家庭)開始的

片中用一些場景來形容資源有限的情況

15樓的超市賣的商品、互相搶停車位、一個公共游泳池

底樓層的住戶(窮人階級)常會停電、停水,

當低樓層的人去反應時卻被管理人(政府官員)反過來指責是因為太常用水用電

這像不像我們今天所面臨到的情況?

我們生活真正遇到問題時,政府是否維持表面的公平正義、事實上官官相護,只是護著像他們一樣的富人階級,然後對於窮人的需要互踢皮球?

然後是洛伊先生的代表色--白色

白色,代表著潔淨、無暇,某一程度代表完全的秩序和主宰

在一切的白色之中其實是很恐怖的

因為他代表不能有其他的顏色的存在

一切都必須是「潔白」的

關於「白色」的事件,在歷史上多是殘忍的創傷

因為白色,所以美國會有所謂的蓄奴主義、直至現今仍有的種族歧視與迫害

澳洲的「白澳政策」也是近20年來才漸漸淡化掉的一項思維

在臺灣,每個人應該都聽過白色恐怖

當國民黨只允許忠黨愛國的「白色」出現時,那對於自由和民主是多麼殘酷的謀殺

然後是王爾德對洛伊先生開的那一槍

那一槍把這一切創造者的生命給結束

但一切都太遲了

因為王爾德和觀眾這時都明白

他所對抗的並不是洛伊先生一個人,而是整個資本主義的體制

更殘忍的事他也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諷刺的是他在槍殺洛伊的那一刻

他的孕妻剛好臨盆,而救她的是洛伊的老婆和那群富豪

 

 

其實本片還隱約探討著手足情節(羅伯對妹妹的愛戀)

資本主義下的空虛(洛伊的老婆)

享樂主義的生活(一切的紙醉金迷)

電視圈夢想和現實的差距

但我覺得導演有一點塞得太滿了,如果可以把本片簡單一點,或是有些部分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也許效果會更好呢:)

 

還是十分推薦本片,

他雖不是第一部探討資本主義的電影

卻是一部能把資本主義這麼具象化表現的傑出電影之一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