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部片定一為女性平權的片子,抑或是探討女同志身心靈的電影

我覺得都太膚淺了

的確,女同在這部片中占有極大部分的角色

但他只是一種模式,一種愛的形式

我想這部片說的,是一個在這樣社會的氛圍下所塑造而成的愛情

不管愛的形式(男女戀、女女戀、男男戀、或是其他)為何,愛的本質,是不變的

在愛之前,人人平等

 

「藍色」在本片中很明顯的,代表的是愛情

本片也大量的在任何一個細節處運用到藍色

同志酒吧的光

阿黛兒的床、枕頭、棉被、絲巾

艾瑪的頭髮、眼珠子、牛仔外套、大門

阿黛兒籌辦聚會時穿的衣服、艾瑪畫作用的色調

阿黛兒最後參加畫展的一襲藍色禮服...

可以說導演很刻意地在全片置入藍色

當然,藍色在本片中決不是只有單單代表「愛情」這麼簡單

隨著劇情的流轉,藍色出現的比例,我們可以從中推斷阿黛兒和艾瑪之間的關係

 

故事從阿黛兒上學開始

阿黛兒不愛上法文課,她不愛那種被「過度解釋」的文學

因為一旦將標準答案公布了,那個作家或作品某一程度在人們的心中也死了

(我想很多作家或小說家也是極力去避免這件事

與讀者互動、創造想像力也是某一部分為何會喜歡閱讀的原因)

另外關於學校老師在教導的「愛情」,

教師也嘗試從文學中去「解構」,去「分析」

但弔詭的是愛情本來就不是理性的東西,至少對阿黛兒來說不是

因此可想而知阿黛兒在上這種有「標準答案」的「愛情課文賞析」有多麼無感和無聊

 

阿黛兒本身長得漂亮,17、18歲左右的年紀更是性的萌芽期

於是班上對於阿黛兒頗有好感的男生湯瑪在藉由一次搭上校車時認識阿黛兒

(注意,這時他們搭上的校車是藍色的,導演象徵阿黛兒的愛情上車了,但上的卻是隨時會下的公車)

但就在一次要去找湯瑪的路上,她遇到了艾瑪

艾瑪隨意勾搭著另一個女人的肩,散漫不羈的聊著,與她四目交接時的甩一下藍色短髮的側瞥...

我承認賴雅妍飾演的阿不思的蠻帥的,但艾瑪整個帥過她!

她太自然、太性感、太張狂、太法國了!

可以看見阿黛兒那種被電到,緊張、卻無從說起的表情,

艾瑪在這一幕除了頭髮外,也穿著渾身藍,代表渾身的愛情

 

放大人臉的拍攝方式本來就不適合明快的節奏(也是令人最癡迷的地方)

導演細細的鋪陳阿黛兒對於異性之間的尷尬和陌生感

及對女同志的好奇,探索,轉變為認同,

很多時候直接將鏡頭帶大臉部特寫

也更讓我們看到愛黛兒與雷亞瑟杜精采的演技

幾乎是隨著主角的視線移動鏡頭

讓兩位女星直接飆戲

我好佩服愛黛兒三兩個眼神、臉部動作就表露了所有要講的話

他與湯瑪在做愛時的那種盡力「想投入」卻「無法投入」

只有身體獲得性滿足,但心靈卻覺得十分「無感」的那種神情

之後再跟艾瑪做愛時的那種完全獻出自己、投入的神態,

是迥然不同的

與湯瑪做愛,男的投入,女的感覺只是配合

而與艾瑪做愛,長達三分多鐘的鏡頭,讓彼此的愛慾互相交疊

導演不用語言或對白,也不採那種隱晦視的鏡頭(例如拍一個女人的浴袍掉落在木地板上,拍倒影,只拍背或臉...)

在阿黛兒家與父母吃飯後的下一秒鏡頭馬上是兩個女人纏綿的畫面

不讓人覺得不舒服,反而是種自然、平易近人的敘說

再多的鏡頭、配樂或前夕都是多餘

我想正是因為這種拍攝方式,讓我們能更設身處地進入她們的世界,如此真實的存在。

 

在面對同志的身分認同上,導演給阿黛兒的時間並不多

被同學言語霸凌時的那種憤怒,誤會班上女生也是女同的那種二度失戀的真切

我想這受限於電影的長度,要不就是阿黛兒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獨立自主

於是兩個近似互補的個性卻彼此強烈的吸引著

艾瑪愛阿黛兒的可愛,溫柔

阿黛兒愛艾瑪的獨立,藝術家的不羈

導演卻在這時下了一個伏筆:艾瑪問阿黛兒說「為什麼不成為作家」

 

這正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當然不是「作家」這個身分,而是他們彼此都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阿黛兒嘗試過,到後來幾乎完全為了艾瑪而活

為了她吃生蠔

替她辦了許多場藝術家的聚會,招呼客人

忍受她滿口滿腦的藝術,聽著自己其實沒興趣的話題

替她燒飯,等她回家

然而這卻不是艾瑪當初喜歡阿黛兒的那個樣子

在越來越愛之中,阿黛兒越來越沒有自己

擁有不羈瀟灑感的艾瑪這時無意間也吸引不少女生

阿黛兒越來越沒有存在感,越來越寂寞,儘管艾瑪一直向別人強調阿黛兒是她的「謬思」

 

除了身分,還有最現實的興趣喜好(一個是小班的老師,一個是藝術家)

艾瑪對自己朋友圈描述的「阿黛兒」不實且誇大(顯現出艾瑪理想中的阿黛兒與現實的差距)

而阿黛兒愛小孩,且想要有小孩......

一切都在之後的一場派對中爆發

阿黛兒越來越不吸引人,越來越寂寞

艾瑪過程中不斷跟麗茲談著他們自己的藝術,有說有笑

聚會中撥放的電影內女主角的慌亂、緊張,隱喻了阿黛兒的內心

 

但她太愛艾瑪了,愛到沒有自己,愛到需要紓壓

於是她與同是老師的男同事接了吻,發生關係

(與男同事見面的派對場合則用了對比色紅色,導演相當用心)

 

在被發現時,阿黛兒哭著求艾瑪

她不斷地道歉,

一直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會做這些所謂的「蠢事」

但我相信她(或她們)心裡都明白

因為太寂寞了

因為「愛一個人」讓她沒有了自己,而男同事欣賞的眼光、注目及相同的興趣(幼教老師)則讓她找到了某些認同感及存在感

艾瑪的痛則與愛黛兒不同

她氣她毀了她心中的阿黛兒

那個同樣喜歡女生,溫柔可愛,最真切的阿黛兒

艾瑪惱怒羞辱的那些話,正是她心裡面的投射

真相在一瞬間全然迸發:她們自以為是的愛都付出了代價

 

然而真正讓她們彼此死心的,是在一年多過後的一次碰頭

在藍色的酒館內

阿黛兒跟艾瑪道出了這一年多來的思念與悔恨

她仍愛著艾瑪、仍會在一個人的教室內哭泣、仍會走到熟悉的公園內,幻想著往日美好的種種

艾瑪其實也是(即便她現在跟麗茲在一起,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畫家)

於是阿黛兒最後一次懇求復合,她想回到過去的樣子

這一幕真是經典,阿黛兒不斷吻著艾瑪,痛苦卻陶醉的深吻著

好像把之前的贖罪、告解、思念一併吻上去,

 

只是,艾瑪在最後一刻說了「不行」。

 

她何嘗不愛阿黛兒呢?她早就原諒她了

一直以來,再也沒有第二個人像她一樣溫柔

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當相愛的時間已過,再多的眷戀都是折磨

她們彼此身邊都有太多放不下的事情

倘若接受了阿黛兒,艾瑪很清楚的知道一切又會回到從前

但,問題不會解決,阿黛兒也永遠沒有自己

於是,她選擇了放手,因為,她也愛著她

 

在最後的畫展中,艾瑪最備受稱讚的作品,便是阿黛兒的肖像

那是在最真摯的愛情中所繪出的藍色

阿黛兒看了看畫中的她,明白了她自己的某一部分會永遠陪在艾瑪身旁

最美的就留在記憶中

電影的最後一幕,阿黛兒一席寶藍色的洋裝,一個人走在石子路上,獨自離開,去追尋屬於她自己的愛情和人生...

 

電影中探討了同志的議題,

卻又在議題上架構了導演真正想闡述的愛情,

我們總在「求同」,彷彿不做自己比較安全,

對於與自己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和「歧視」,

阿黛兒的家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從她爸爸詢問艾瑪的問題中,我們看見了一個社會對於「女性」這個角色的束縛(某一層面也是對男性的束縛)

女人學藝術怎麼會有前/錢途?

應該找個男朋友、最好是有錢的男朋友,

藝術家都是死後才有名的,養不活自己,

周遭的朋友知道阿黛兒的性向後那種好像會得瘟疫一般的話語

以為同志的話是否會喜歡上自己,覺得噁心

想一想,這不就是我們社會上最真實的縮影嗎?

正因為受欺壓者是少數,更多的人合理化的理由或藉口(無論是宗教還是風俗習慣)去霸凌一個人的自尊

愛情對於一些人來說,並非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

是需要被「爭取」的

我們可曾想過,哪一天被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也需要用「爭取」而來

我們是否有向阿黛兒一樣面對真實自己的勇氣?

 

而關於愛情,關於藍色

它是最溫暖的顏色,因為記憶總是最溫暖的

記憶中的愛情總是最甜美的

故事一開始似乎就注定了這不會是個在一起的結局

但也因為痛過、愛過,

所以他們的人生才有所不同

艾瑪才得以揮灑最印象深刻的畫作

阿黛兒才更清楚自己屬於什麼、要的是什麼

 

除劇情之外,本片的手法幾乎直接放手讓演員大膽去呈現,

沒什麼配樂,多次一鏡到底,臉部占據整個畫面讓我們近乎在現場,

除了的既視感之外,因為這樣的拍攝方式

完全信任演員的演技,

那怕是一根臉部的神經、嘴角的抽動,

愛戴兒和雷雃瑟杜的演技完美的無話可說,近乎零缺點,看了真過癮!

本片也放進了許多的隱喻和象徵

除了不斷提到的藍色

艾瑪在之後把頭髮染成金色,象徵她不是阿黛兒想像或需要的人

在阿黛兒被霸凌後的那堂法文課上老師「重力是永遠無法避免的缺陷ㄧ,則象徵「生理是永遠無法避免的缺陷」

派對上的電影演出了阿黛兒的內心

被艾瑪趕出的藍色木門:被艾瑪趕出了他們的愛情,就像他怒吼著「滾出我的生命」

後來碰面的咖啡廳,從牆壁到桌面上的擺設幾乎都是藍色的,

最後阿黛兒出席畫廊時的一襲藍,是她最美的樣子,也是艾瑪和她彼此最美的愛情,就好像畫中走出來一樣溫暖......

如此多的隱喻和象徵,看到導演的用心,不過於隱晦、曲高和寡,

也不來那套轟轟烈烈,哭的死去活來

就是最真、最溫暖的藍色,穿插而交織著...

 

「原諒我了嗎?不愛我了嗎?」,不是,

因為我愛你

因為我愛你

所以,一切就留在那裡,讓生命曾經因彼此美好,就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