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的印象是什麼?

對我來說

最早以前當然是「銅鑼灣陳浩南」及「洪興十三妹」

那個每一次在深夜時段才會撥出的港匪片

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下打打殺殺

各路兄弟講義氣

聚眾、叫囂、殺人,英雄救美,慨然赴義

香港的公部門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是個包庇犯罪、貪瀆集團的地方

也正因為無法用法治的方式解決

因此體制外的解決方式才會如此盛行

當然這樣的港片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對香港的印象,包括香港一些著名的地標及居住型態

直率而喧雜的操著粵語,來碗糖水或吃了份豬扒三明治

時不時穿梭著,身穿花襯衫走過身邊的可能是山雞或大口九

這樣的香港,比起金融大廈或整潔有序的街景,別有番風味,怎不叫人著迷

 

差不多到了香我這個年紀的在地香港人,20來歲

他們沒有老一輩那種回歸中國的那份感悸(惆悵?)

也未曾真正融入中國文化,

只是在一次次成長的過程中

正好是香港房價飆高、在地港人失業率大增,是個被迫畫大餅,看著大餅卻永遠連餅屑也沾不上邊的年代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中國帶給了香港什麼?

表面上,他帶來了財富,人口密集度大增,一棟棟摩天大樓,商場櫛次鱗比的築在維多利亞港

但這些港人享受不到(或僅少數人享受的到)

文化上,所謂普通話開始融入在教材中

普通話(不是台灣的這種國語,是帶有腔調的那種)變成了「官方語言」

「英屬香港」變成了「中國香港」

然這樣強勢的介入所謂文化,本質上與中國欲對台灣所做的事情是類似的

香港這批80、90年代的青年在學校學著普通話,卻發現這從來就不是他們生活中的文化

當他們第一次擁有選舉權,卻被告知最後決定權還是由中國指派

(就像是老師要大家投票選班長,大家投出A,結果名單給了老師,老師卻說經過與其他科老師討論,比較偏好B,所以決定由B來擔任班長,

就是這樣的感覺,有沒有很幹?有沒有覺得被耍?)

當自由被忽略,當尊嚴被踐踏

於是部分先知聚集起來,替民眾爭取最基本的自由,要求真普選

就在這時,一位書商因政治事件消失,引了信 ...

港青們佔領金鐘(佔中),坐在約翰藍儂大道上

樹梢飄滿黃絲帶

大伙搭著帳篷,時而靜默著,時而加油聲不斷

而這場運動,意外的被導演給記錄下來,成為「香港三部曲」中最重要的流水帳

 

香港三部曲分別以小孩、青年、老年三個篇章

拍下屬於香港這個世代的心聲

全篇圍繞著港獨

算是導演送給香港人最珍貴的一捲影像

小孩不知為何要讀書,補習佔據了課餘所有的時間(跟台灣我們這一世代的人很像?)

只要讀書,不要思考,因為你沒有時間思考,思考就落後了

這樣的觀念壓在每一位港生的身上

從日常的對話中

孩童「開門見山」的道破對這個大人構出的虛假世界

「我不要禮物,我只要爸爸媽媽」,

父母為了生計長期不在家

只會一直買禮物給孩子,填補孩子的空虛,也多少填補自己的愧疚

我們總汲汲營營追求更好的未來,卻忽略了現在

總是在為看不見的未來努力

做足了投資,

但當未來成了現在,我們卻不懂得去珍惜和享有。

導演更強調這是紀實而後編導的

那麼可想而知,有多少孩子此時此刻正被迫了解屬於這世界的寂寞與孤獨?

再來談最後一篇「後悔莫及」

其實這些老人所延續的孤獨感是源自於壯年時期的轟轟烈烈

現在到了遲暮,

回歸了平淡

才發現彈場單純的戀愛、甚至認識新朋友是這麼可愛的一件事情

全片也用大家一起到海灘來做收尾,

導演杜可風安排所有電影事件出現的人一哼唱著BEYOND的海闊天空

紀念黃家駒、也紀念香港這般民主

「海闊天空」及「光輝歲月」這兩首BEYOND最紅的歌在說什麼?不就是自由與民主嗎?

杜導演又呼應了港獨,承唱著黃家駒未竟的夢

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結尾更浪漫的?

 

「香港製造」講述的時代更詭譎,是1997年的香港,回歸中國的那一年

廣播不斷撥放著要這些長大的港青們「有希望」,「有未來」

對照著現實的鏡頭,多殘忍

這個社會從不像大人所說的那樣正像或有希望

真正的「香港製造」還是有許多看不見的社會角落在游離著

他們不是亂子,不是瘋子

是道道地地體驗社會最底層的香港人

冷漠、無情、背叛

我特別喜歡男主角中秋和阿屏在一堆亂葬崗上告白

好諷刺,象徵意味卻極強

這個浮華虛假的世界對應下來有時就像一座亂葬崗

唯有站在其之上,才能真正看透

即便故事的開始最後終究是場悲劇

但李燦深飾演的屠中秋最後所採取的報復手段,卻不若以往港片中的陳浩南或山雞,好像純粹想把對方做掉或為了洪興為了當話事人

導演陳果更拍出了屬於他的時代所影與悲哀

扶弱、重情、有義氣的中秋最後卻被這個環境殺了

而這個環境,是1997年的香港......(台北電影節特此片上映20週年選此片播放,安排甚妙矣!)

(此片還有好多場鏡值得探討,全片的冷色調正好映襯了香港的燈紅酒綠

許多鏡頭角度並非平視,導演刻意用欄杆和窗戶營造自由與囚禁之感,

還有刻意用了白衣服染血則有那麼一點承襲60年代張徹及胡金銓的風格......太多了,有機會再說吧!)

 

最後是香港三部曲的青年「愚公移山」

導演很直接,直接到替他捏了把冷汗

他忠實地記錄下在雨傘運動中港青們的心聲

為什麼佔中?

為什麼真/爭普選?

為什麼要靜坐抗議?

意外的是導演這段故事所採用的背景音樂

輕快,甚至乍聽之下有一點不搭調

也罷,如果自由民主是個日常

為何需要慷慨激昂或聲嘶力竭?

那便像片中在都市耕作的小農,在水泥牆中綻放的一朵白色玫瑰

好真,好美...

最後佔中運動結束了,撐了79天,

我還記得杜文澤在結束後的一場台灣表演舞台上,情緒激動地大喊「台灣加油!台灣不能輸!」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這種心情情何以堪......

我們同樣是獨立的個體

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與靈魂

憑什麼我們要被說屬於哪一國所有?憑什麼可以用武力威逼?

我們能衝進立法院,在總統府前大聲嚷著我們的訴求

全是因為我們知道有一個全台灣人共同守護的信念,那就是民主

人民最大,我們每一個人才是全台灣的主人

今天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便是義務

 

因著這份思想我們上了街頭

但比起台灣,雨傘運動更帶了份慨然與絕望

因為他們面對的並不是民主的政府

它們限制你的思想,沒收你的發言權,

把槍口對準你的眉梢,以生命要脅

比起我們,他們追求的是更基本的權利:人民作主

這只是要一份最基本的還權於民,

而非哄騙小孩式的,呼攏式的選舉

 

當然這樣痛嗎?痛,還會製造混亂,干擾經濟財政,被說是暴民

但在這些物質之上的,是真知與求智

我們可以反對,可以不參與

但對於那些站在街頭上幫我們(幫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人們

他們做了大多數港人不敢做的事,說了不敢說的話

這正是人之所以為自由之人的價值所在

 

自由從來就不是一個政治選擇,而是人生而為人最基本底線與尊嚴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哪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那怕會有一天只你共我」

 

我以參與過社運為榮,並期許香港終有自由、民主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歇洛克11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