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日本嗎?
喜歡日本文化嗎?
聽到日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鐵塔?和服?神社?新宿夜生活?築地市場?
若有機會,你會想要變成日本人嗎?
這是一部充滿「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風格的片子,應該說是他的姊妹作品也不為過
主角也叫做艾蜜莉、衣著風個也很艾蜜莉,時不時有正沖負效果的配色、幽默的口吻更像艾蜜莉
探討的主題是愛情
但在愛情的背後,是複雜的文化交織與衝突
故事設定的背景很可愛,我不曉得國外的人對於日本(或是亞洲)的想像究竟為何,畢竟自己是台灣人,和從西方看我們的角度畢竟不同
透過艾蜜莉的眼光,看到了一個對日本十分憧憬的想像
綠色的公園內乾淨的街道,老人們開心地跳早操
超市內老太太客氣的賣魚
鄰居親切可愛的孩子
擁擠的公車和電車上路人交雜的耳語
東京的一切對於艾蜜莉來說一切是那麼的美好,好像都在歡迎她
電影到這裡,呈現出艾蜜莉初探日本文化的興奮感
而她也夢寐以求的,遇到了一位「純正」日系男子--凜吏,她的法語家教學生
應該是那種日劇裡大家會尖叫的,
對你特別冷冰冰的,不怎麼說話的,感覺隨時會把你壁咚的,可以單手抓武士刀流血還在耍帥的那種類型
同樣都是20歲,一個浪漫的童話故事、異國戀曲就這樣展開
在凜吏的陪伴下,艾蜜莉開始認識了她所沒見過的東京
應該說,開始見識到東京男人是怎麼看東京的
艾蜜莉叫凜吏帶她去她最喜歡的地方,結果凜吏帶她到一個沒有任何風景的橋墩下(?)
去凜吏家看電影,不是看愛情片,喜劇片,恐怖片,凜吏家有的是一部部血腥的黑道電影
晚上不想太晚回去,凜吏於是帶她到歌舞伎町看成人秀(艾蜜莉傻眼的表情實在太經典了)
凜吏的爸媽在其面前的謙恭,背後的大吵,如此大的反差
種種的因素,我想如果是一個外國人一定會受不了
但沒辦法,艾蜜莉太愛日本了,她太想變成日本人了
太想到已經快迷失了自己
穿日本衣、試著品茶、上日文課、交了一個日本男友
我看到一個外國人盡力的想讓自己融入日本文化,想變成真正的「日本人」
然而,這一切都是表象,尤其是在越深入後,越難參透
凜吏很少表露出他的想法(或者說很少跟艾蜜莉談及他的想法),常莫名其妙就消失,
去參加一個神祕的組織卻又不跟她說
但艾蜜莉只有一個人,她不知道究竟這樣做對不對
究竟這種文化是不是她想要的(畢竟想成為日本人是她從小的夢想)
於是她迷失了,就像在新宿街頭,與凜吏走散了
也象徵著她自己迷失在東京裡
爬富士山對艾蜜莉來說是一個契機
經歷過差點掛掉的過程
她給這段時間的自己找到一個答案,或者說一個自己圓融解釋的方式
她認為自己有太多成見了,必須要放下自己,不要太從自己出發
所以艾蜜莉再給了自己一次機會,了解自己,希望再一次瞭解日本
但,正因為這樣,正因為將自己放下,所以她開始能比較客觀的看待她原先所鍾愛的事物,而非帶著「我喜歡日本」或「我就是想成為日本人」的角度
在凜吏那個神秘組織的聚會(其實只是「熱愛法國同好會」)當中
我想,連艾蜜莉自己都沒有察覺到
她最自在分享的,是比利時的啤酒
整場聚餐,她似乎變成了歌舞伎,表演給全場的「同好」看
對艾蜜莉來說當然很不是滋味,但,凜吏卻很開心,因為讓他的朋友喜歡,給足了他面子(?)
於是艾蜜莉下了註解,我非常喜歡的註解之一:
「這不是非黑即白,誰是誰非的世界
一切只是無常,
日本人感觸良多,卻不善表達。」
就像後來他們去離島泡溫泉
凜吏看著前方的海說:「哇~這裡的海浪好大喔!」
但鏡頭帶向海,卻一片平靜
呵呵!正是日本人的心態寫照啊
內心明明波濤洶湧,表面卻謙恭有禮,若無其事
一切的大男人主義、自尊、情感
都不能,也不會隨意表達出來
在待人接物上必須謙恭,女人要靜,要守著男人,壓抑,
這便是真正的「日本文化」
見過這樣的文化後,更讓艾蜜莉困惑了
她心理不能習慣凜吏對她好的方式
不能習慣凜吏一講錯法文就一直跟她說抱歉
不能理解凜吏想走就走,突然就會消失,也不對另一半做解釋
而一切在凜吏跟她「求婚」時達到最高潮
這真是我見過最爛的求婚XDDD
坐在完全沒裝潢的餐廳內,拿出戒指,然後對艾蜜莉說「妳願意嫁給我,跟我結婚嗎」?
這時的艾蜜莉,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自然不會接受這麼隨便且大男人的方式
但看到凜吏的反應,又不想傷她的心
於是說出「那我們結婚前先訂婚」
訂婚對於艾蜜莉來說,是個緩衝,也是喘氣的機會
而凜吏家代表的日本大男人主義則隨時出現
時不時叫艾蜜莉辭掉工作,嫁給她
凜吏媽媽若有似無的暗示她結婚後身為一個「日本女人」所要扮演的角色
幾次想提分手,但就像那隻纏住她舌頭的章魚一樣怎麼也說不出口
而且凜吏確實在「某些時候」對她真好
影片後幾次的象徵手法明顯
凜吏拿出柿子問艾蜜莉:「你願意為我吃顆柿子嗎?」(你願意為我犧牲你自己嗎?)
艾蜜莉在和凜吏做愛時脫下和服(脫下表面的日本)
看到鏡子內裸身的她(真正的自己)
於是她說出了影片中最大的關鍵點:
我怕他把我當成法國,而我把他當成日本
延伸的意義自然是
艾蜜莉怕凜吏喜歡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對法國(異國)文化的熱愛
也怕自己喜歡的不是凜吏這個人,而是那從小就崇景的日本文化
只是比起凜吏,在體會過日本文化之後
似乎了解了真實的日本社會
日本對她來說,不再那麼的迷人
片末用311大地震來結合
一場地震,搖碎了日本表象的虛偽
也搖醒了艾蜜莉想成為日本人的夢
在面對周圍的人(包括凜吏)不斷跟她說「沒關係的,日本人的事情就要由日本人承擔、解決。」
原來,她始終被當作外國人
無論她再怎麼努力,
還是改變不了根深蒂固的我族主義和排外文化
片中凜吏的家,其實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女人在日本的家庭中幾乎沒有聲音
另一半出門不需要跟她解釋什麼
回來要把東西都整理好、放好
男人坐著,女人要站著
凜吏是這一個世代日本男生的典型
留有上一代的大男人主義
卻對未來感到迷惘
忽冷忽熱,生活捉摸不定
時而孤僻,時而表現的謙恭有禮
鮮少關心對方(艾蜜莉差一點在富士山死掉的隔天,凜吏開車接她時竟打斷她的話,先插話等一下要去見父母,只後也沒有再問昨天她發生什麼事)
只會用自己覺得的方式對待另一半(而且不覺得哪裡不好或有問題)
我想,若不是艾蜜莉真的太喜歡日本
太想成為日本人
大概也撐不了這麼久
面對愛情,她終究了解到她所喜歡的是什麼
面對日本,她也了解到真正嚮往的是什麼
畢竟喜歡日本文化,跟成為日本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至少對艾蜜莉而言是如此
她始終無法,也不願成為日本文化內的一份子
非常有趣的一部片
用愛情來串連,探討著表象文化內的真實
我想,不僅是日本,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我們總會憧憬成為哪國人,過著別國別人那樣的生活
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所喜歡的
都是他國給我們的表象,或者說,是透過我們自己眼光所看到的「那個樣子」
巴黎真的浪漫嗎?美國真的自由嗎?英國真的崇高紳士嗎?日本真的迷人嗎?
那到底我們所想要的,真的是那樣嗎?還是我們所喜歡的只是我們想像的「那國的樣子」?
然後,真的很喜歡片子當中用「艾蜜莉」的方式的帶說
無論是呈現主角內心時那個武士道
時不時懷疑凜吏是黑道的小幽默
被生章魚纏住舌頭
做愛時想投入卻感到困擾於懷疑的表情、肢體動作
以後應該會有一種電影模式,叫做「艾蜜莉式」或「艾蜜莉系列」吧,我想:)